詹 瑩 沈曉斌 李 萍
1 浙江省紹興市中醫(yī)院 浙江 紹興 312000 2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人民醫(yī)院 浙江 寧波 315000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臨床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之一,本文觀察了聯(lián)合應用白茅根煎劑和拉米夫定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2015年5月~2017年12月就診于本院的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40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齡35.0±3.5歲;平均病程2.3±0.5年。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齡36.0±1.7歲;平均病程2.5±0.4年。兩組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臨床檢查乙肝e抗原(HBeAg)、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病毒DNA(HBV-DNA)均為陽性,正常值10倍>谷丙轉氨酶(ALT)>正常值2倍,符合2015年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會、感染病學分會聯(lián)合修訂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慢性乙型肝炎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所有病例均接受一般護肝治療(甘草酸制劑、常規(guī)降酶藥及多種維生素等藥物治療)。對照組:給予拉米夫定片[葛蘭素史克制藥(蘇州)有限公司生產]口服,100mg,每日1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白茅根煎劑:白茅根20g,茵陳15g,茯苓、炙黃芪各10g,甘草4g。每日1劑。兩組療程均為24周。
3.1 療效標準:顯效:ALT正常,HBV-DNA轉陰,HBeAg/HBeAb轉換;乏力、食欲不振、惡心、腹脹、肝區(qū)疼痛等臨床癥狀消失。有效:ALT正常,HBV-DNA轉陰,HBeAg/HBe-Ab未轉換;乏力、食欲不振、惡心、腹脹、肝區(qū)疼痛等臨床癥狀有所緩解。無效:臨床癥狀和實驗室指標無改變,或者進一步惡化。
3.2 觀察指標:①肝功能指標:ALT、谷草轉氨酶(AST)、總膽紅素(TBIL)。②肝纖維化指標:Ⅳ型膠原(CⅣ)、Ⅲ型前膠原蛋白肽(PⅢP)、透明質酸(HA)、層粘連蛋白(LN)。
3.3 兩組療效比較:觀察組顯效15例,有效21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0.0%;對照組顯效13例,有效18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77.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3.4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與治療前比較,#P<0.05。
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225.2±68.3 68.7±12.5#278.4±61.4 32.1±7.1*#315.3±71.3 54.7±8.6#308.4±73.9 29.7±6.1*#55.2±10.3 26.3±5.5#58.4±9.4 13.6±4.1*#
3.5 兩組治療后肝纖維化指標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肝纖維化指標比較(±s,g/ml)
表2 兩組治療后肝纖維化指標比較(±s,g/ml)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
對照組觀察組255.2±19.3 178.4±12.2*183.7±20.1 133.5±21.1*379.6±28.4 226.9±19.9*245.6±21.1 157.3±23.6*
中醫(yī)學多將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歸于“濕、熱、毒、瘀、郁、虛”,病機基本特征是“濕熱未盡兼血瘀,肝郁脾虛氣血虧”。故治療多以補益氣血、疏肝健脾、化瘀清熱為主。筆者應用以扶正為主,兼以祛邪的白茅根煎劑治療本病。方中白茅根為君藥,涼血止血,清熱利尿,補中益氣;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炙黃芪補中益氣,利水消腫,二者共為臣藥;茵陳為佐藥,消腫利膽,清利濕熱;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益氣健脾、和血養(yǎng)肝、利濕退黃之功。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后三項肝功能損傷指標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肝纖維化指標亦有明顯好轉。說明應用白茅根煎劑聯(lián)合拉米夫定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肝功能恢復理想。且本方所用藥物多為甘平無毒之品,適于長期服用,充分體現(xiàn)了中藥的優(yōu)勢,值得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