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鄒士喜
摘要:RFID應用技術是物聯網系統(tǒng)進行數據采集的核心器件,因此,“RFID應用技術”是很多專業(yè)的必修課。傳統(tǒng)RFID教學主要是先講解概念和理論,然后教學生編程及項目開發(fā)。高職學生無法理解相關理論知識,更談不上培養(yǎng)RFID開發(fā)能力。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文章介紹在“RFID應用技術”課程中,通過融入“互聯網+”技術和虛擬技術來解決問題。教學方法及教學模式都相應做了很大調整,極大地減輕了課程難度,增加了學生學習興趣,教學效果有了很大提高。
關鍵詞:互聯網+;虛擬技術;物聯網;RFID
傳統(tǒng)“RFID應用技術”教學還存在諸多弊端,因此以“互聯網+”技術和虛擬技術為契機,對職校RFID課程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考核等多方面分析改革。讓學生不僅掌握工程實踐技能,還進一步掌握相關理論知識。教學效果顯著,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1]。
1 傳統(tǒng)“RRD應用技術”教學存在的問題
多年來,高職高專院校的“RFID應用技術”大都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即教師先講解理論,然后再講解一些功能性實例,最后再做幾周實訓。但是學完了課程,學生還是無法獨立開發(fā)和設計程序,不能了解到企業(yè)工作流程。傳統(tǒng)教學已經不能滿足當今“互聯網+”時代對人才的需要[2],因此必須進行課程改革。傳統(tǒng)教學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1 教學內容
原有教學內容編排上主要是RFID理論、低頻125 kHzRFID技術,高頻13.56 M RFID技術、超高頻900 M RFID UHF技術等。缺少互聯網技術支持,大部分教材內容偏難、枯燥,有很多抽象的原理講述,學生容易昏昏欲睡,從而降低教學效果。
由于互聯網的發(fā)展和虛擬技術的應用,原有理論知識已經不能滿足現代職業(yè)教育的要求。另外還有很多院校還在使用實驗設備講授課程內容。實驗設備存在一定局限性,不能滿足“互聯網+”時代對程序可移植性、通用性的要求。
1.2 教學模式
本課程實踐性非常強,傳統(tǒng)的授課模式一般是使用多媒體課件講解理論知識,雖然看起來比較形象,但是缺少實例操作的感性認識,學生無法理解理論,更無法用理論指導實踐編程活動。學生只能被動接受。這樣根本不能達到培養(yǎng)學生RFID實踐能力,還會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3]。
1.3 教學方法
傳統(tǒng)RFID課程的教學方法,多數是教師現場講解演示,學生課上驗證,學生無法融入RFID項目設計中。沒有充分開發(fā)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微信訂閱號、QQ群、微信群、互聯網論壇等。
1.4 教學資源
限于傳統(tǒng)RFID紙質教材和教學資源比較少,且沒有充分利用互聯網上的教學資源,如百度傳課在線資源,慕課在線、百度云存儲微等資源。
1.5 教學考核
傳統(tǒng)的考核一般是采用平時考核,再加期末試卷考核??己藗戎乩碚撝R,考前學生會花大量時間死記硬背原理知識,最后考試成績都很好。但是出現很多高分低操作技能現象。
1.6 教師缺乏實戰(zhàn)能力
很多教師畢業(yè)后就進入教師角色,缺少實際發(fā)經驗,無法教出企業(yè)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畢業(yè)生無法達到物聯網崗位要求職業(yè)能力。
1.7 課程中RFID設備及耗材
課程需要RFID設備支撐,上課時RFID卡容易被學生損壞,因此有時需要更新設備,還需要經常購置耗材。增加學校教學成本。
2 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改革
很多物聯網產品都是采用RFID應用技術實現產品的多功能與智能化,因此相關崗位非常多。經過多次對物聯網崗位調研,聯合校企,課程組集體討論,歸納總結典型工作任務,重新整合形成RFID類課程內容。教學內容由簡到繁,學生從模仿到創(chuàng)新,逐步升級,使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有機結合,渾然一體。有效地解決了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脫節(jié)的矛盾,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改善教學效果。
2.1 教學內容及教學資源
教學內容在虛擬平臺和企業(yè)實際系統(tǒng)進行開發(fā),虛擬平臺由RFID實物仿真加上C#語言編程相結合的方式完成教學項目。其中小區(qū)門禁是125k低頻卡的應用實例,實物虛擬仿真如圖1所示。智慧農業(yè)是各種無線傳感器的綜合應用,實物虛擬仿真如圖2所示。
實例均用虛擬仿真電路為載體設計開發(fā)。部分實例如人員考勤系統(tǒng),用實訓室內的企業(yè)產品進行教學。
為了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資源,教師經過篩選后,從百度傳課系統(tǒng)和慕課系統(tǒng)中列出適合的課程資源目錄。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課外學習使用。
2.2 教學模式
采用教學做合一模式,使用項目為載體,任務驅動。借助“互聯網+”平臺發(fā)布課前預習任務,學生課前準備,組建開發(fā)團隊,制定任務實施方案。教師通過微信閱讀號或QQ群或微信群平臺進行課前答疑。課堂上教師演示任務結果,充分啟發(fā)學生思考、交流、討方案。引導學生進行項目程序開發(fā)設計,調試分解的任務,體會開發(fā)樂趣。課后通過互聯網平臺,給學生提出拓展任務。通過互聯網引伸課堂內容,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融入就業(yè)教育、競爭意識,鍛煉團隊合作能力。
2.3 教學方法及教學考核
教學方法采用演示法,通過互聯網上的視頻演示生產過程,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任務完成法,通過演示項目的最終結果,提出設計任務。啟發(fā)引導法,提示關鍵點,讓學生設計開發(fā)程序。小組討論法,通過學生互相之間討論和小組研究,最終完成任務。基于“互聯網+”的微課解決問題法,教師把任務的關鍵知識點制作成微課視頻,傳到百度云或微云,讓學生在課前學習,課堂上小組討論解決難點。基于互聯網的作品點評法,課后學生將自己的設計作品上傳到網絡,課后教師將通過網絡點評和考核。
考核主要分平時10分,試卷60分,大作業(yè)考核30分。其中大作業(yè)考核采用網絡跟蹤方式進行,大作業(yè)題從仿真平臺的題庫中抽取。并要求學生做成PPT,最終按小組抽取部分學生進行講解答辯。
2.4 教師能力提升
鼓勵教師開展橫向課題,在假期參加企業(yè)實踐或企業(yè)培訓,因此老師上課得心應手,將企業(yè)文化、技術和理念帶到課堂之上。
3 結語
教學實踐證明,這種課程改革效果顯著。在課程中融入“互聯網+”技術,以企業(yè)項目為載體,使用教學做合一化模式完成教學。將教與學,做與練,理與實,充分融合。讓學生在做中學理論,在練中掌握技能?!癛FID應用技術”課程融入“互聯網+”技術,讓難點化解,重點易懂,教學質量有了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1]朱月翠,張文德.“互聯網+教育”基本模型探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19):12-15.
[2]李宏亮,趙璇.基于“互聯網+教育”的課堂教學重構[J].上海教育科研,2016(5):80-83.
[3]劉茂旭,何怡剛,鄧芳明,等.融合RFID的無線濕度傳感器節(jié)點設計研究[J].電子測量與儀器學報,2015(8):1171-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