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淼
【摘 要】“歷史傳統(tǒng)戲,子孫萬代傳?!币环剿琉B(yǎng)育一方人,地方的傳統(tǒng)文化在時間的歷練中會沉淀出極具地域色彩的特色藝術(shù)。在筆者的家鄉(xiāng)河南省博愛縣就產(chǎn)生了這樣的藝術(shù),它在歷史的長河中慢慢浮現(xiàn),糅雜了人們樸實的性格、高尚的品德、對藝術(shù)美的追求和對家鄉(xiāng)文化的熱愛與驕傲。本文通過對博愛縣懷梆藝術(shù)傳承的梳理,探討博愛縣與懷梆之間的源流以及縣懷梆的存在價值,并嘗試在歷史中找到答案。
【關(guān)鍵字】懷梆;博愛縣;源流;價值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9-0036-02
一、懷梆與博愛縣之淵源
懷梆,因產(chǎn)生于懷慶府,又為梆子腔劇種而得名。由于懷慶府處于河北、山西和河南的交接地,使其具有了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也讓懷梆的產(chǎn)生具有了一定的必然性。從而讓博愛縣(原屬懷慶府的河內(nèi))這座小城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吸收、保留和傳承了懷梆藝術(shù)。關(guān)于懷梆與博愛縣的淵源,迄今有以下幾種推論:
其一,早在乾隆年間,山、陜梆子就廣為傳唱,并流入懷慶府,與博愛縣當時所盛行的民間說唱藝術(shù)相融合,再加上地方語言的同化作用,便形成了極具博愛縣地方特色的梆子腔。①
其二,與“海神戲”不無關(guān)系。有些學者認為懷梆是在“海神戲”的基礎(chǔ)上演變發(fā)展而來的。②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和對懷梆關(guān)注度的增加,這一說法并不成立。
一則“海神戲”原為“海蜃戲”,實指無固定演出場所的戲,其演出人員也包括專業(yè)的演員。雖然這樣的說法看似合理,但也仍待考證。由此確定“海神戲”為懷梆的淵源,尚不成熟。
二則“海神戲”為一種祭神、酬神的宗教活動,其演出方式是“圍鼓圈”,即“不化裝,不走場,不祭臺,不收戲價,圍桌而坐,合動而歌的清唱演出形式?!彪m有老藝人表示,其所用曲調(diào)多為后來懷梆所用,但“海神戲”的曲調(diào)由來又從何而知,目前也尚沒有答案。由此將“海神戲”作為懷梆前身,也是缺乏依據(jù)的。
其三,便以和豫劇相聯(lián)系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認為“豫劇流入懷慶之后,逐漸形成懷梆?!钡@一說法很快被否定了,據(jù)博愛縣懷梆劇團團長郜四杰介紹,早在崇禎帝上吊時,就有了懷梆,而豫劇是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左右才流入懷慶府的。再而,根據(jù)《博愛縣戲曲志》記載:“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豫?。▽嵎Q小高調(diào))行戲班來演出,此為豫劇來博愛之首?!边M一步地確定了豫劇與懷梆的淵源并無關(guān)聯(lián)。
由此可見,第一種說法較為客觀,暫可作為參考。
二、博愛縣懷梆之傳承歷程
清末民初,懷梆便十分興盛,不僅在沁陽、孟縣、武陟、修武、濟源、溫縣、原武、陽武懷府八縣廣為流傳,而且形成了專門的懷梆戲班,傳至豫北、豫西、冀南。當時的懷梆戲班主要分為“海神班”和“江湖班”兩種。其中“海神班”又叫“神戲班”或“耍笑班”,多由行會組織或會首牽頭,用圍圈清唱,坐唱等形式逐漸登上舞臺?!敖唷庇纸小靶袘虬唷保?jīng)常在農(nóng)村演出。在此期間,博愛縣城也漸漸有了懷梆戲班的足跡。③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懷梆甚至一度包攬整個博愛縣城的戲臺。每逢演出,臺下必滿,演至動情之處,觀眾紛紛叫好,又會感動得熱淚盈眶。在此期間,縣里的戲班已達十三個。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演員為躲避戰(zhàn)亂而流落他鄉(xiāng),由此戲班紛紛解散,懷梆也在縣里中斷發(fā)展。④
隨著戰(zhàn)爭結(jié)束,到建國以后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懷梆又在縣里重返興盛,僅農(nóng)村懷梆劇團就達到了三十五個??h城中的南關(guān)、八街、鄔莊、程村、東王賀、內(nèi)都、武閣寨、北十字、大巖、柏山、三街等戲班都是文武帶打的專業(yè)劇團。
然而,到了五十年代后期,隨著豫劇的傳入和愈加興盛,懷梆受到巨大沖擊。各農(nóng)村業(yè)余劇團亦開始紛紛改唱豫劇,懷梆逐漸被豫劇取代。⑤至“文化大革命”期間,一些劇團的戲箱被毀,使劇團無法演出,更讓懷梆文化遭受到了歷史上的致命一擊。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之后,隨著外來文化從全國各地傳入縣里,人們有了更多的娛樂方式,對懷梆的熱愛更是逐日消減。劇團的發(fā)展隨之陷入了困境,各劇團有的解散,還有一些劇團依靠接演紅白喜事的商演活動,勉強支撐劇團生存。⑥
2002年11月25日,在博愛縣委宣傳部、縣文化局、縣文聯(lián)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懷梆協(xié)會,并以“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搶救保護懷梆,傳承、振興懷梆藝術(shù),弘揚民族文化,在搶救基礎(chǔ)上達到普及,在普及基礎(chǔ)上得到提高”為宗旨。由此,縣里重新重視懷梆,從而支持了懷梆的發(fā)展。⑦
三、博愛懷梆之精髓
懷梆,也叫“懷慶梆子”,是北梆的一個支系,以懷慶府為中心的語言音調(diào)為基礎(chǔ),因創(chuàng)于懷慶府一帶而得名。 其演唱方式,無論男、女演員都用大本嗓,粗獷、奔放、潑辣、大方是其唱腔的明顯特點。
在伴奏音樂上,板胡漸漸取代了尖胡而作為主奏樂器,同時,傳統(tǒng)的“1、5”定弦也改為了“3、6”定弦。之后,三弦、笛子、二胡、笙、琵琶等也加入了伴奏。⑧
在懷梆的唱腔音樂中,其主要板式包括:滾板、慢板、二八(慢、中、快)、流水、飛板等。其中,二八板的首句——揚簧,是懷梆唱腔中最明顯和最富個性的標志。唱詞多為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或二、二、三的七字句,也有長短句。
從方言發(fā)音上來分析,博愛縣的地方話帶有“土腔土味”的特色。其發(fā)音多以平舌音為主,因而說話時往往帶著鼻音,有時甚至不卷舌。如:送(sòng)讀為(fèng),二(èr)讀為(lèr),知(zhī)讀為(zī)。因而說話者往往音調(diào)較高,音色渾厚,速度也較快。這也是為什么有些唱詞不押韻,用博愛方言來唱就合轍的原因。這更是博愛懷梆的魅力所在。
四、結(jié)語
現(xiàn)如今,隨著豫劇的興盛,懷梆的發(fā)展面臨著極大的挑戰(zhàn)。一些劇團紛紛實行了改革策略,將豫劇融入到懷梆中,改變了原有的傳統(tǒng)土腔,轉(zhuǎn)而加入了中原方言的音韻。雖然吸引了更多的觀眾,但懷梆本身的特點卻受到了制約和削弱。博愛縣懷梆協(xié)會成立之后,就以保護“老傳統(tǒng)”為主要目標,至今還用著傳統(tǒng)的老唱法,筆者認為這樣的保護傳承是可取的。如若所有地方戲都趨于一致,那么戲曲藝術(shù)亦不會有多元化的繁榮之象了。
注釋:
①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下)[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768.
②楊麗.懷梆[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5.
③⑤⑧宋繼光.博愛縣戲曲志[M].鄭州:中國戲曲志河南卷編委會出版,1987.
④璩紹溫.博愛縣懷梆傳承史[M].新鄉(xiāng):南師范大學中原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研究中心,2012.
⑥⑦宋繼光.懷梆在博愛的歷史傳承[A].王章群.懷梆劇史料專輯[C].焦作:河南省焦作市政協(xié)學習和文史資料委員會出版,20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