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人特別愛吃洋芋,為了證明這一點,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洋芋的吃法,洋芋片、洋芋條、洋芋擦擦,就連面臊子也要加上些洋芋丁才行,甚至可以說是頓頓離不開洋芋。而這其中最獨具特色的,就是洋芋攪團。
我們得知道,什么是攪團。過去,人們常說攪團是貧困家庭里的常飯。貧困時期,家家條件都不好,實在沒有什么糧食可吃,就做攪團飽腹,也有說,這攪團是六七十年代農(nóng)家的救命飯。
而攪團的由來,還有著這樣的一個故事。傳說中是諸葛亮當(dāng)年在西祁屯兵的時候(西祁就是今陜西的岐山縣),因為久攻中原不下,又不想撤退;士兵清閑無事,就在那里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以供軍糧充足。老吃慣了地方的面食,軍中都很厭倦了,也是為了調(diào)節(jié)軍隊士兵的想家情緒,于是諸葛亮就發(fā)明了這道飯食。不過那時的名字不叫攪團,而是叫水圍城。后來,攪團的做法就在整個西北流傳開來了。
而在甘肅,人們將最愛吃的洋芋做成攪團,逐漸成為了甘肅隴南小有名氣的美食。
在隴南的每個小吃街上,都可以看到賣洋芋攪團的人在吭哧吭哧地砸洋芋?!芭椤薄ⅰ芭椤钡那脫袈曊麠l街道都能聽見。砸洋芋都是男人們干的活兒。女人將蒸熟的洋芋洗凈、剝皮,放到砸洋芋的木槽里,男人便掄起木錘用力去砸。幾十顆洋芋慢慢成為頗有粘度的一大團洋芋泥,這便是洋芋攪團了。
坐到洋芋攪團的攤子前面,賣洋芋攪團的女人會麻利地用木鏟舀上一碗,然后依食客喜好加上酸菜或是醋水。酸菜一定要用清油炒好,醋水里也會加上爽口的調(diào)料,此外,無論何種口味,都會加上些炒得噴香的蒜苗、韭菜或者青椒,還要澆上一勺滾燙的油潑辣子。一碗洋芋攪團吃起來綿軟柔滑,香味繞口,以至于本地人都以洋芋攪團做為早餐。
人家都說“酒香不怕巷子深”,這越好的美食,越是藏在民間,沒有昂貴的食材,也沒有特別的調(diào)料,更沒有著名的大廚,只有一顆做好食物的質(zhì)樸的心,卻能夠做出老少皆宜的傳統(tǒng)美食。這里的人也是這樣,簡單純粹,老實厚道,心中揣著一顆珍惜,做他們認(rèn)為應(yīng)該做的事情。這大概就是甘肅人的厲害之處。
當(dāng)然了,相比外面,自家的飯菜才是最好吃的。曾與友人聊天時,她曾說,小時候家里只要一做洋芋攪團,她就能抱著碗不停地吃,那滋味,她永遠(yuǎn)都忘不了。等她出了家門,在外闖蕩,也能吃到洋芋攪團,也是那樣砸洋芋的,也是一樣的調(diào)料,樣子好像也沒有變化,卻再也不是過去的味道了。
于是每次過年回家時,她總會央求父母再做一碗洋芋攪團,一年又一年。后來,等她成家后,就沒有再叫父母做過了,父母年邁,砸上一回,太費勁了。她終于是吃不到家中的洋芋攪團了。
但是無論她走到哪里,如果有賣洋芋攪團的,她都會吃上一碗,她說這樣才感覺安心。
家鄉(xiāng)的食物總有這樣的好處,當(dāng)你出門在外,感到孤苦無依時,它能告訴你,你來自于哪兒,而后又將歸往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