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習近平的十九大報告文本為研究對象,運用社會文化語言學中的“指示原則”分析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的身份建構。研究發(fā)現(xiàn),習近平通過身份標識、隱含預設、評價話語和經(jīng)典話語的策略建構了一個親民、務實、進取、有強烈責任感同時也有威信的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形象,把握了時代的脈搏,掌握了話語權,獲得了集體認同,同時在國家發(fā)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十九大報告;習近平;指示原則;身份建構;話語認同
一、引言
身份是主體的自我認知,它通過一定的語言形式加以表達,具有話語的構建性和反身性(Grad Rojo,2008)。Lakoff (1989) 認為,在日常會話中交際者不僅傳遞信息,而且構建自身形象身份。國家領導人是集體的核心,國家領導人的發(fā)言即是其建構自身形象,顯示其身份、使命,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tài)度的重要內容。國家領導人通過話語選擇建構相關身份,獲得聽者的認同,從而達到特定的目的。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領導人形象傳播的話語風格逐漸形成了由集體性話語向個性化話語的轉型,以習近平的十九大報告文本為研究對象,運用社會文化語言學中的“指示原則”分析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的個人身份建構的特點,研究習近平在建構個人身份時的策略與手段,以更好地理解國家領導人建構身份的動機與作用。
二、話語與身份建構
周明朗(2014)提出的“語言認同過程”理論,把語言認同分解為個人多重身份庫、個人語碼庫和身份語碼匹配的過程。如何在話語中進行身份的建構,從而獲得話語語言認同是近年來研究的重點。目前對國家領導人話語的語言學研究不在少數(shù)。從研究視角來看,袁周敏(2011)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社會心理學與語用學的結合將會給身份研究帶來新的啟示;竇衛(wèi)霖、郭書琪(2014)從新媒體圖像和文本等多模態(tài)符號角度分析領導人形象的建構;何自然(2015)從語用學視角談論社會語用身份建構與認同問題;陳風華和查建設(2017)從多模態(tài)認知視閾解析“語料”國家領導人形象的建構等。
Bucholtz 和 Hall(2005)提出了身份研究的社會文化的語言學視角,該視角被作為一套綜合性的分析工具來研究身份,筆者認為其同樣適用于研究國家領導人身份構建。因而本文以十九大報告內容為語料,從社會文化的語言學的視角出發(fā),研究習近平同志是如何通過十九大報告構建起自身形象,獲得參會代表的認同。
三、社會文化語言學的指示原則
在社會文化語言視角下,Bucholtz 和 Hall 將身份定義為“自我以及他人的社會定位”,之后結合關于身份研究的各種視角提出了語言身份分析的五個原則:浮現(xiàn)原則、定位原則、指示性原則、關系原則和部分原則。
指示性原則是社會文化語言學中一種重要的分析身份的原則,其主要指身份的語言指示性由一些主要的語言機制構成:明確使用身份的范疇和標記、與身份定位相關的隱含和預設、在交際中展現(xiàn)評價性和認知性取向以展現(xiàn)互動中的站位點和參與者角色、使用與具體人物角色和群體相關聯(lián)的語言結構和體系。其實現(xiàn)方式主要通過四個方面完成:(1)與身份相關的范疇或指稱;(2)語用策略,即預設和言外之意等;(3)立場或觀點,通過評價的方法表明說話人的立場和取向;(4)語言結構,語言風格等。其通過對文本語料四個方面的分析,探究說話人是如何通過話語,構建其身份,表達自身的行為意圖與偏向,以達到特定的交際目的。
四、習近平身份建構的策略分析
從社會文化語言學視角出發(fā),以社會語言學指示性原則作為分析手段,對十九大報告進行剖析與闡述,探討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如何建構身份從而獲得語言認同,從而為理解國家領導人在身份建構中的策略及目的提供有益的參考。
1、與身份相關的范疇與指稱
Sacks(1992)指出,世界是由一個個范疇組成的,人們可以用這些范疇來建構自己的日常活動。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開篇就以明顯的表身份的稱謂“同志們”定義自己的黨員身份范疇,同時也定義了本次大會其他成員的身份范疇,因而以黨員的身份開展接下來的一系列的活動。 “同志”一詞在《辭?!分械尼屃x有二,一為志趣相同的人;二為政治理想相同的人,同一政黨成員相互間的稱謂。顯而易見,在十九大的語境下取用第二種?!巴尽币辉~作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稱謂在中國有很高的使用頻率,在黨內提倡用“同志”這一稱謂語,不叫職銜,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的體現(xiàn)。習近平用“同志”一詞稱呼參會的代表,顯示了自己是與在場的各個代表有著同樣身份和地位的黨員,拉近了與聽眾間的距離。在這里,習近平已經(jīng)不在是高高在上的書記,而是和在座的黨員有著一樣身份的同志。
社會心理學家Tajfel和Turner提出了社會身份理論,他們認為社會身份的取得來自于群體成員資格,人們傾向于通過內群體與外群體的有利比較從而獲得有利的社會身份,并稱之為積極的社會身份(Brown 2000:746-747)。社會身份理論對于群體內成員個體與群體的身份構建有著重要的意義,其能夠用于解釋群體偏見和群體沖突,也可以用來表述個體行為的動機和深層原因。 “同志們”在這里表明了此次大會是面向全體黨員的全國代表大會,并非全體人民群眾,也并非國際社會,同志們本身代表了與會者是作為同一種身份的社會群體而存在的,從而達到了群體認同。
以Stryker(2002)為代表的學者認為社會結構會對身份產(chǎn)生影響,從而影響個體的行為,行動者因為身處多元社會網(wǎng)絡結構中具有多元身份則是以突顯等級組織起來的。情感因素在突顯等級中有著重要作用。行動者情感越強烈,他們對自身身份的信守也越強烈。習近平發(fā)表的十九大報告中,“同志們”一詞語在十九大報告中總共出現(xiàn)了17次。除了開頭出現(xiàn),其余各次均出現(xiàn)在報告的每一部分的結尾,起到了總結上文報告內容,增強呼吁,激發(fā)聽眾情感,增強表現(xiàn)力的作用。以“同志們”一詞結尾,體現(xiàn)了習近平在尋求黨員群體強烈的身份的認同感,即表明彼此是用著同樣黨員身份的社會群體,以獲得更多的身份信守。即彼此必須以黨員的身份要求自己的言行,為共同的理想目標而努力,全體黨員聚集在此,為中國社會的發(fā)展獻計獻策,也充分顯示了中國的國家性質。中國共產(chǎn)黨將帶領全中國以怎樣的方式,走向怎樣的方向。而習近平作為黨員的一份子,傳遞的黨員身份帶來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2、語用策略——隱含與預設
“利用語用預設策略是語言使用者操縱語境要素進行語用推理的一種形式,也是人類成功交際的基礎?!崩谜Z用預設,可以看到說話人在表達過程中的情感與價值取向。說話人可以通過利用預設,構建起自身的態(tài)度與立場。
十九大報告中,對各個方面進行部署工作,很多主句缺乏明顯的主語,多以祈使句直白的敘述,如在提出對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提出要求時,習近平說:“(一)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四)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五)推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這些舉措的執(zhí)行者必然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全體人民,習近平由此構建起自身的黨員身份。
除了稱謂的缺失,還可以從一些用詞中看出習近平的態(tài)度。在這份報告中,新時代成為一個重要的關鍵詞,在報告中共出現(xiàn)36次。與之相關的還有“新格局”“新形勢”“新征程”“新發(fā)展理念”“新成果”等詞匯,不難看出,這里的“新”是相對于“舊的,落后的,不完整的”而言的。這就預設了當下社會依舊是一個需要不斷發(fā)展變革的社會,當今社會仍然存在著種種矛盾與弊病,共產(chǎn)黨任重道遠,習近平預設這樣一個前提,目的即由此構建自身推動領導改革發(fā)展的領導者身份。
與此同時,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充分運用了各類動詞,據(jù)統(tǒng)計,在此次報告中,“發(fā)展(203次)”“建設(165次)” “堅持(131)”“改革(69次)”“創(chuàng)新(59次)”等動詞的使用,充分反映出黨、國家和人民在完成和即將開展這些事業(yè)中的動作與姿態(tài)。習近平反復強調“發(fā)展”一詞,同樣也預設了當今社會的發(fā)展狀態(tài),也暗示著每一位共產(chǎn)黨員需要努力的方向。他通過塑造出一個務實、創(chuàng)新進取、堅持奮斗的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形象,激發(fā)全體共產(chǎn)黨員共同奮斗的動力與決心。
3、立場或觀點——評價話語
Fairclough(2003)認為,語言不會單純地反映社會,作為一種社會實踐,它直接參與社會關系的構成。由此可見,語篇中不同層次的各種成分,如詞匯、短語、小句、句子等都暗含說話人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
“中國堅定……,反對……,反對……,反對……,決不……,也決不……,奉行……,不……,不……”等句式表明了中國對國際社會的態(tài)度。中國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內涵,構建起了習近平在推動世界和平統(tǒng)一、維護自身國家利益安全上的態(tài)度立場。通過習近平話語表述,充分認識到中國堅持對外開放,在國際社會交往中注重全球伙伴關系的構建,而習近平本人也充當了全球化構建人的角色。
與此同時,在十九大報告總共出現(xiàn)了61次的“必須”,必須一詞的意味著一定需要,不可缺少。通過這一強烈的用語,引導全體黨員接受黨員身份,當為社會的發(fā)展做出一定的貢獻。通過評價話語,一個有著強烈責任感的領導人形象躍然紙上。習近平作為國家領導人,有其親民、親切與溫和之處,但在重大決策中也有強烈的責任感,以及重大決策者的威嚴與果斷。
4、語言風格——經(jīng)典話語
中國典故是經(jīng)典話語的一部分,它凝聚的是勞動人民幾千年的思想智慧,而典故的使用也是使用者自身意志的體現(xiàn),選擇怎樣的話語就表現(xiàn)為怎樣的身份。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亦運用了許多典故。
行百里者半九十,出自西漢劉向的《戰(zhàn)國策·秦策》五《謂秦王》:“詩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言末路之難也?!绷暯浇栌眠@一古語,獲得中國人民文化認同,以此來表達距離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近,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地堅持?!爸腥A民族的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xiàn)的,全黨準備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p>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出自儒家經(jīng)典文獻《禮記·禮運》一篇,在這里孔子為人們刻畫和描繪了最理想而崇高的政治目標,最遠大而美好的社會愿景,這就是中國人所熟知的“大同”理想?!疤煜聻楣薄按蟮乐幸玻煜聻楣?。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強調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是其以天下為公的廣闊胸襟體現(xiàn),也是對中華文化所包含的獨特自信心的體現(xiàn)。
報告中還出現(xiàn)了“刮骨療毒”一詞,出自《三國演義》第七五回回目:“關云長刮骨療毒,呂子明白衣渡江”。引用“刮骨療毒”一詞,是正共產(chǎn)黨黨風的要求。如今,黨內作風和腐敗現(xiàn)象得到一定的遏制,但依病原體并沒有根除,依然存在這一些不良風氣,習近平運用這個典故,充分塑造起其正直、公正、廉潔奉公的共產(chǎn)黨領導人形象。
通過典故,習近平構建起鮮明的中華文化靈魂,借助中國特色的典故,創(chuàng)造了符合中國的審美、獲得充分民族認同的中國話語,為構建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做出了表率。
五、個體身份構建與認同
個體明確自身內嵌于一個社會關系結構中的位置,并依據(jù)角色來明確身份,進而依據(jù)他人期望來實施行動展示自我,并依據(jù)他人的反應來強化角色認同(Stryker,1980:385)。國家領導人的個體身份構建在組織中擁有其符號化意義,決定著領導人角色的扮演與組織內成員的互動。通過十九大報告,習近平構建起一個親民、務實、進取、有強烈責任感同時也有威信的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形象,并通過話語不斷強化。習近平個人形象的構建也是中國共產(chǎn)黨整體風貌的體現(xiàn),習近平身體力行、樹立典范,有利于中國共產(chǎn)黨培養(yǎng)共同的目標,形成向心力,這種向心力最終會帶來整個社會的認同。社會認同,對于其在執(zhí)政期間向心力的凝聚上帶來了力量支持,有利于把全國人民凝聚在一起,為國家發(fā)展做貢獻。
六、結語
據(jù)人民網(wǎng)記者統(tǒng)計,這份3小時25分鐘,3萬余字的報告成為十九大開幕式上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報告期間,全場共響起了71次掌聲,最長的一次,時長可達16秒。由此可見,這份由習近平親自參與起草的報告獲得了極高的群體認同。
通過對四種身份建構的途徑——直接標識、隱含與預設、評價話語、經(jīng)典話語的分析可以得到,無論是政治、文化亦或是民族性方面,習近平都獲得了各個群體的廣泛認同。在這個被稱為“習近平時代”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的自身形象建構是成功的,這種成功也是持久的。把握時代的脈搏,掌握話語權,獲得集體認同,是每一位領導人在國家治理工作中需要牢記并掌握的重要策略。
【參考文獻】
[1] Bucholtz,M. and Hall,K.2005. Identity and Interaction: A Sociocultural LinguisticApproach [J]. Discourse Studies.(7).
[2] Grad,H.& L,Rojo.2008. Identities in discourse: An integrative view[A].In Dolon,R.J. Todoli(eds.).Analyzing Identities in Discourse[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3-30.
[3] Lakoff , R. 1989.The limits of politeness: Therapeutic and courtroom discourse [J].Multilingua,(8).
[4] Sheldon Stryker,1980. symbolic interactionism:A Social Structural Vision.palo.alto:Benjamin Cummings.
[5] 陳新仁等. 語用學視角下的身份與交際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6] 竇衛(wèi)霖 ,郭書琪.國際傳播中國家領導人形象的塑造策略: 基于 G20 成員國政府網(wǎng)站領導人簡介的對比研究[J].現(xiàn)代傳播(3),2014. 37-40.
[7] 李俊麗, 吳興東.奧巴馬政治演說中身份的話語建構[J].科技信息,2012(33)214-292.
[8] 冉永平.指示語選擇的語用視點, 語用移情與離情 [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39(5)331-338.
[9] 任育新,魏曉莉.言語交際中身份研究的多視角及其整合 [J]. 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1)62-67.
[10] 張虹.社會文化語言學“指示原則”與國家形象構建——以習近平聯(lián)大演講為例[J].外語學刊(3),2017.17-21.
[11] 周明朗. 語言認同與華語傳承語教育[J]. 華文教學與研究,2014.(1)15-20.
【作者簡介】
沈冰青(1993—)女,湖州德清人,浙江工商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文字學,語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