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摘 要】 本文針對高校性騷擾問題的雙重誘因,提出了防范高校性騷擾的有效途徑。要普及大學生性別教育,增強防范意識;將師德培訓納入教師考核機制;構建校園性騷擾防范機制,營造安全、文明、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
【關鍵詞】 高校;性騷擾;防治途徑
從對X大學“誘奸門”的討論,到羅茜茜實名舉報某高校教授,使中國校園版#MeToo(“我也是”反性騷擾運動)登上各大媒體頭條,高校性騷擾話題引發(fā)了社會前所未有的關注,相比發(fā)生于職場、公共場合的性騷擾事件,高校性騷擾事件的曝光常常使高校成為熱議的焦點,不僅給教師的職業(yè)形象及高校聲譽帶來負面影響,并在社會造成惡劣影響。高校性騷擾事件頻發(fā)也成為近年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面臨的一項現(xiàn)實挑戰(zhàn),如果疏于防治和懲治,極大地不利于事件受害者的身心發(fā)展和價值觀確立,因此,探索高校性騷擾產(chǎn)生原因,有針對性地加強高校性騷擾防治,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實踐意義。
一、高校性騷擾問題的雙重誘因
在本質(zhì)上,高校性騷擾問題具有雙重誘因:師生間不平等的權力關系是高校性騷擾發(fā)生的根本誘因;高校德育工作中的性騷擾防治機制欠缺是高校性騷擾蔓延的直接誘因。因此,避免高校性騷擾事件發(fā)生,就需要從高校性騷擾問題的誘因入手,在源頭建立防范機制。
從理論上來講,“高校性騷擾”是一個復合概念,由“高?!焙汀靶则}擾”兩個概念共同構成。其中,“高?!笔窍薅ㄕZ,標明了概念的主體;“性騷擾”是主詞,顯示了概念的主要內(nèi)涵。高校性騷擾正在成為一個多學科交叉的研究領域,融合了來自社會學、教育學以及其他學科的相關研究。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高校性騷擾屬于校園性暴力的一種,它的實施是師生間權力關系不平等的表現(xiàn)形式。由于性騷擾發(fā)生于高校這種高等教育機構,高校性騷擾在實際中多為學術性騷擾,正式提出這一概念的學者Frank J.Till對“學術性騷擾”的定義是:“在性欲和性的認同方面濫用權力,導致妨礙和損害學生充分享有教育的福祉、氛圍和機會?!盵1]換言之,在高校性騷擾事件中,實施性騷擾的教師多是基于權力或資源的不平等而利用手中的職權,通過“性”的手段和形式,以公徇私。因此,師生間不平等的權力關系,成為高校性騷擾事件發(fā)生的根本原因。中國高校和研究機構偏向行政化治理,教授談不上是必然擁有權勢的群體。然而,在學生面前,他們?nèi)匀粨碛形阌怪靡傻臋嗔Α2]在大學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中,教師掌握著學生的學業(yè)成績、獎學金歸屬、評優(yōu)資格、畢業(yè)等權力,正是處在一個掌握權力資源的優(yōu)勢地位,讓個別缺乏師德的教師有了進行權色交易的籌碼。在媒體曝光的高校性騷擾事件中,實施性騷擾的高校教師往往有策略的使用權力,以明示或者暗示的方式提議學生進行交易,例如幫忙發(fā)表論文,推薦交流、實習、保送和深造等,并對被騷擾者洗腦和灌輸支持權色交易的觀念,將基于性騷擾的互惠觀念合理化,迫使學生就范。另一方面,在高校教師權力與利益優(yōu)于學生的前提下,高校性騷擾事件的發(fā)生不排除部分學生本身對學業(yè)利益有所渴望,有牟取不正當利益需求的原因。例如在性騷擾侵害對象為女大學生的事件中,女大學生作為成年女性,出現(xiàn)男性教師對其性騷擾的現(xiàn)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個人意志,看似是對教師權力的屈從,事實上暗含利益交換。曾有媒體報道稱“南寧市大四女生主動和導師發(fā)生關系,畢業(yè)論文答辯未過怒而報警”令人震驚,此類性騷擾也屬于交換型性騷擾,所謂交換,即性騷擾的施受雙方各有所圖,互換利益。弱勢群體通過對強勢群體的依附而換得利益,是造成高校教師性騷擾的一個較為隱蔽的因素。[3]
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學生一旦走進學校,學生、教師、學校三方在一定程度上就形成了利益共同體。發(fā)生性騷擾事件后,相關人員又會形成另一個利益共同體,彼此為維護自身利益遂將事件的發(fā)展趨向引為“息事寧人”,而高校包括德育工作中缺少性騷擾防治機制,也缺少相應地監(jiān)督,無形中讓這一惡劣風氣悄聲蔓延,并構成了對學生的傷害。
一是侵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及學習生活。全國婦聯(lián)一項針對北京、南京等城市15所高校大學生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60.4%的女大學生認為性騷擾“情況嚴重”。[4]國內(nèi)的傳統(tǒng)文化講求尊師重道,在學生心中往往對教師的形象有普遍美好的認知,因此,學生在受到侵害后會因與教師相關的性污名帶來的羞恥感而不愿說出來便采取一些極端的方式,比如抑郁、自殺、封閉等。更重要的是,被害人往往被迫逃課、更換課題或者科研項目,甚至被迫休學或退學,以至于其受教育權受到損害,甚至給高校性騷擾受害者帶來一生的傷痛,對其個人生活和發(fā)展都會有影響。
二是對部分教師的正常工作及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帶來不良影響。高校性騷擾事件的曝光往往將高校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如果學校沒有及時處理施行性騷擾者,沒有即刻建立防范和監(jiān)督制度,學生會對校園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缺乏安全感,不論本校老師是否發(fā)生類似行為,都可能對學校和教師減低信任度;部分教師在正常教學活動中與學生進行交流也會受到影響。
三是顛覆學生的價值觀。高校是培養(yǎng)人價值觀的地方,承擔著培養(yǎng)高等人才的重任,而高校教師的職責是傳授知識、培育良才。如果有些高校教師本職缺位,反而成為性騷擾的施加者,會讓本來對他們懷有美好期望的學生感到震驚并喪失信任感。這種由于信任背叛后而產(chǎn)生的信念崩塌,讓被侵害的學生徹底失去自己原本建立和擁有的價值體系,一個人的惶恐不安會在與其類似的人群中傳染擴散。
因此,加強高校性騷擾防范迫在眉睫,只有從高校性騷擾的雙重誘因出發(fā),才能有效解決高校性騷擾問題。
二、防范高校性騷擾的有效途徑
1、普及大學生性別教育,增強防范意識
性別教育有別于一般強調(diào)以專業(yè)知識與素養(yǎng)為主的“知性”教育,性別教育大多屬于生命教育之一環(huán),強調(diào)與學生生命經(jīng)驗相結(jié)合,去喚起“情與意”的體驗與學習。通過性別教育,加強學生剖析社會性別議題的能力,透視教育體制中性別不平等的議題,喚起性別意識,學習與同性及異性之相處,進而建立性別平等的觀念與規(guī)范。[5]根據(jù)公益獨立媒體NGOCN的不完全統(tǒng)計,從2014年到2017年四年時間里,國內(nèi)媒體曝出14起高校教師性騷擾事件,由于其異常隱蔽、危害深遠廣泛等特征,在社會造成惡劣影響的同時,也對高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zhàn),而深入廣泛地普及性別教育,將有助于加強學生防范性騷擾的意識。
(1)推廣面向大學生的性教育。受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性”在眾人觀念中是交流的“禁區(qū)”,許多家長不能夠正確、科學地在孩子面前談論性,從而缺乏必要、適度的性道德及安全防范等方面的性知識教育。[6]高校性騷擾是一種性侵犯行為,性別教育自然應包括性教育,因此性教育應是高校性別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我國目前開展的性教育相對簡單,并沒有把注意力放在性特點與性發(fā)展上,類似防范性騷擾、性侵害的問題很少被關注。高校應該在性別教育中增加性教育,對高校學生進行性知識方面的普及與教育,并在不同性別間建立健全的性態(tài)度的教育與引導,讓他們在身心及社會角色等諸多方面擁有完備性生活的認識,教育學生理智行使自己的身體自主權,不屈從于有損自身權益受到損害的行為,保護自身不被侵害。
(2)增強學生的性別平等意識。高校在開設性別教育相關課程時,應使課程的教育內(nèi)容、教育素材具有深刻的社會性別教育內(nèi)涵,可邀請性別專家通過公開課、講座等形式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現(xiàn)實中的性別歧視、性騷擾問題,引導學生學會從性別視角觀察社會、認識自我、塑造自我。試圖通過這些教育內(nèi)容,保障兩性在地位平等的前提下激發(fā)潛能,并提供均等的成長機會,不使任何人尤其是女性因文化因素而蒙受不公平。[7]高校在開展性別教育中還應加強防治性騷擾方面的宣傳教育,通過多種形式的性別教育使學生重新審視校園生活中的兩性問題,樹立兩性平等的觀念,力求相互理解、包容和尊重,構建平等、和諧的性別關系,使學生明辨性騷擾行為,增加權力意識,掌握防范和反抗性騷擾的策略,向?qū)W生明確告知性騷擾投訴受理部門負責人,暢通投訴渠道,使其在遭遇性騷擾時能勇敢維護自己作為公民和學生的合法權益,從源頭上防范高校性騷擾行為的發(fā)生。
2、將師德培訓納入教師考核機制
常言“以德感人,為人師表”,性騷擾是一個道德問題,高校性騷擾實施者多為在校教職人員,高校性騷擾事件的發(fā)生自然與個別教師師德敗壞相關,但也不能以此回避高校性騷擾現(xiàn)象中關于“性”的問題。2014年,教育部頒布《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該文件首次規(guī)定禁止老師對學生實施性騷擾或與學生發(fā)生不正當關系。[8]高校性騷擾防治的良好效果應是讓師德敗壞的教師不能再作惡,或者說在其作惡之后得到及時的懲處。那么,要讓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真正發(fā)揮作用,使高校性騷擾防治達到良好效果,應盡快將師德培訓納入教師考核機制,讓教師在思想上有充足準備。
(1)開展反性騷擾的師德培訓。學校應定期開設反性騷擾的相關講座、課程,從預防和應對等方面向新入職教職人員及在校教師開展培訓,并通過教師沙龍、研討會和座談會等形式,促使教師將培訓內(nèi)容中的要求內(nèi)化為自身自覺行為,提高教師的道德修養(yǎng),要求高校教師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著力培養(yǎng)教師隊伍防范性騷擾的意識,使其對學生正確的性別行為保持積極的態(tài)度,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出臺預防性騷擾的教師行為守則,明示教師不應與有直接權力關系的學生發(fā)生性和親密、浪漫關系,明確禁止在校師生戀行為,并使教師知曉性騷擾問題的舉報、申訴、調(diào)查、問責和懲戒的規(guī)范程序,設立嚴格的過錯一方在于教師的性騷擾事件的懲處規(guī)定,以約束教師行為,純潔教師隊伍,完善學校內(nèi)部管理。
(2)完善教師師德考核體系。將教師個人的師德培訓成績納入教師考核內(nèi)容,教學監(jiān)督管理人員要加大對教師日常教學活動的巡視監(jiān)督力度,主動發(fā)現(xiàn)并及時制止教學中存在的性別不平等現(xiàn)象;高校應倡導教書和育人并重,在育人方面給予更多考量,改革以往單純圍繞教學、科研等方面展開的教師考核,重視對教師道德上的要求。圍繞教師育人效果評價,高校應給學生以更多“評分機會”,定期組織學生對教師進行全方位評價,改變單一的以教學能力為中心的評價指標,促進指標設計多元化,提倡教學能力與教師素養(yǎng)并重。每學期定期組織學生開展網(wǎng)上校園性騷擾的匿名反饋,可讓學生對教師性騷擾或性侵學生的相關情況進行在線反饋,相關部門應根據(jù)反饋情況調(diào)查問責,一經(jīng)查實應將處置結(jié)果作為教師考核的重要依據(jù),并根據(jù)規(guī)定作出懲處,使教師師德考核在高校性騷擾防范工作中真正發(fā)揮震懾作用,營造校園防范性騷擾的高壓態(tài)勢。
3、構建校園性騷擾防范機制
高校面對性騷擾事件時不應一味官方地將其歸咎為師德師風、教師個人責任問題,因為這樣的處理方式恰恰回避了“性”,從而使性騷擾問題變得難以啟齒,不了了之。但是,學校有責任為學生提供安全友好的學習環(huán)境,有義務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保駕護航。在羅茜茜實名舉報事件曝光處理后,教育部對外表態(tài)稱將會連同有關部門認真研究建立健全高校預防性搔擾的長效機制。據(jù)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全國范圍內(nèi)均未有高校已建立性騷擾防治機制,構建校園性騷擾防范機制迫在眉睫。一套完整的性騷擾防范機制不是“學生來投訴,學校就處理”的事后處理這么簡單,完整的機制應該包含事前的宣傳和預防、事中的投訴和受理以及事后的調(diào)查和處理。
(1)開展反性騷擾的宣傳教育。教育是一個合格的性騷擾防治機制的基礎,應明確校園性騷擾的定義和表現(xiàn)形式,使學生對性騷擾應有清晰的認知,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鼓勵學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增強學生自主意識和自我維權能力,使其懂得如何去維護自己的尊嚴和權利,同時學校要向師生宣講反性騷擾的政策及規(guī)定,傳授學生預防性騷擾的知識,使學生在真正遭遇性騷擾時,避免慌張或措手不及,明確表示拒絕而不是屈從,并注意及時收集和保留證據(jù),盡早向?qū)W校紀檢等有關部門投訴或舉報。
(2)探索建立性騷擾的投訴受理機制。學生在性騷擾事件中實際上是弱勢一方,面對求學的壓力、前途的未知,受到性騷擾的傷害后,承擔的壓力非常大。學校應成立專門的反校園性騷擾機構,暢通性騷擾舉報、投訴渠道,使學生在遭遇性騷擾時,能為其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機構負責人收到性騷擾舉報后應堅決支持和保護性騷擾受害者,及時受理舉報和投訴,處理過程中,應建立起相應的原則,包括對舉報者的信息保密原則、防報復規(guī)定等。未及時受理舉報和投訴的,有關負責人應承擔相應責任。
(3)建立法規(guī)制度,以“零容忍”態(tài)度嚴懲惡劣性騷擾責任者。學校在針對性騷擾事件的處理方面,要態(tài)度鮮明,敢于處置。應成立專門的性騷擾事件調(diào)查小組,明確調(diào)查職責、程序和原則,并引入第三方機構對其調(diào)查過程進行監(jiān)督。對已查實的實施性騷擾的教師要予以開除,不應留有余地,對收到性騷擾舉報后沒有上報的各級領導,要一律免職。學校層面反性騷擾的堅決態(tài)度,會給學生以信心。進一步完善學校的心理健康咨詢中心等機構,讓受到性騷擾侵害的學生得到專業(yè)性的心理疏導。此外,構建校園性騷擾防范機制應有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作為保障。只有以法律讓校園性騷擾實施者付出慘痛的代價,才能表明對校園性騷擾事件的“零容忍”態(tài)度,遏制悲劇發(fā)生。
三、結(jié)束語
高校性騷擾事件的危害深遠,影響巨大,兩性關系不平等和高校德育工作的缺失共同引發(fā)了許多校園悲劇的發(fā)生。然而,當前很多高校仍然把性騷擾當成偶發(fā)事件處理,防治高校性騷擾任重道遠。但學生、教師、學校在高校性騷擾防治的道路上不應畏葸不前,我們既要在道德層面上譴責有違師德的教職人員,在法律制度層面上懲戒性騷擾的實施者,也要利用教育、宣傳及培訓等主動凈化校園環(huán)境,真正還高校這一育人之地一方凈土。
【參考文獻】
[1] Frank J Till.Sexual Harassment:A Report on the Sexual Harassment of Students.[R]. Published by National Advisory Council on Womens Educational Programs,1980.
[2] 李軍.學術性騷擾的共犯性結(jié)構:學術權力、組織氛圍與性別歧視——基于國內(nèi)案例的分析[J].婦女研究論叢,2014(6)44-55.
[3] 林思涵.基于多學科視角的高校教師性騷擾現(xiàn)象探析[J].集美大學學報,2015(4)07-11.
[4] 李玲.調(diào)查顯示44%女大學生曾遭遇性騷擾 學校不愿意公開[EB/OL].http://www.mm111.net/2016/0909/305706.shtml,(2016-09-09).
[5] 周祝瑛.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性別教育?[N].南方周末,2017-11-23.
[6] 李佳源,方蘇寧.高校性騷擾特征、現(xiàn)狀、成因與應對機制[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8)91-96.
[7] 曹書陽.臺灣地區(qū)性別平等教育述評[J].上海教育科研,2008(2)42-44.
[8] 教育部.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02/201410/175746.html,(2014-09-29).
【作者簡介】
王 璐,女,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女性參與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