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彤
不知不覺間,陪伴我們走過三個學期的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已近尾聲。此時回首以總結,實是感慨良多。除知識層面之外,感觸尤深之處,便是學術方面的成長。我深深感觸到,有時這成長,便發(fā)生在得遇名師后的一念之間。文學史中的里程碑熠熠生輝,而我也想通過重要的節(jié)點,記錄自身在文學史課上得到的成長。在此,便選取以下幾方面的重要節(jié)點,以紀念這程精彩而美好的學習之旅。
在總結學術方法論時,無論哪一學期我的總結都會提及“大文學史觀”。但這并非機械重復,而是我的認知對此不斷更新的理解?;叵肫饋恚繉W期都有一個時間點,促使我對“大文學史觀”的理解得到飛升。大一下學期,學習《詩經·商頌》由散文到詩歌過渡時,我對“大文學史”得到第一階段的認識。那一瞬間,一種貫通感注入我的思維,仿佛為我打開了新的世界。不過,那時我的認知基本停留在單純的時間流上,注意到的主要是文體內或文體間、詩人間的相互影響關系。
大二上學期,老師在講授鴻都門學時提及教育史,我開始想到發(fā)散,想到跨學科和整體性的“大”。本學期,我的聚焦點逐步回歸文學史本身。我意識到,一個學科便足夠讓本科生深入研究幾個學期。沒有根柢的盲目發(fā)散,有時只能成為胡思亂想。這學期,面對文學問題時,我會不自覺地聯(lián)系文學內的諸多方面,明顯感覺我的思維在走向立體,并削減著漂浮感。本學期的那一瞬間,始于文學史課外,真可謂文學學科內的秘響旁通。當時我遇到一個問題:李白部分絕句為何半不合格律,應歸于何種詩歌?我第一時間得出了結論:這些絕句處于產生與發(fā)展的過渡階段,仍在古詩和規(guī)范近體詩間徘徊,即使是李白、柳宗元等偉大詩人也逃不出歷史的發(fā)展。得此答案正因憶及“大文學史觀”和文學源流思想,憶及周公學作詩、曹操學作五言詩這兩個生動實例。我想,對方法論本身能夠滔滔不絕地講演,永遠不如將它融入生命。以方法論豐富思維并能將其應用于實際學術問題解決,才算得上真正觸碰到一種方法論的靈魂。
本學期令我印象最深的,實屬《紅樓夢》回目點評課程作業(yè),因其中蘊含的原典研究觀念對我學術觀念的改變尤有助益。自大一始,諸多課程便開始布置課程論文。在第一學期,我對文學作品中的小問題研究很感興趣,一篇關于某位作家小說中色彩描寫的作業(yè)曾寫了五千余言。但接下來的兩個學期,我愈發(fā)覺得自己的此類文章有飄乎之感,或是以理論套作品,或是找到一個問題進行主觀闡發(fā)。我一度對文學論文寫作產生了懷疑。
先生始終強調原典之重要。但直至得知回目點評作業(yè)時,我才真正理解原典的意義。從版本對比??钡较嚓P史料的閱讀融匯,我切身感覺到學術研究的踏實。在進行回目對比時,一開始我的興致很高,但幾頁過后便覺枯燥。不過再堅持一下,即覺柳暗花明。細微至字眼的差別,竟可牽連諸如版本系統(tǒng)等的大問題。整一回的影印材料滿滿地是各種顏色的筆跡,那成就感是許久未曾感到的。那一瞬間,原典研究可謂轉變了我對文學研究的認知。
而后我進行了反思,回憶文學史課程中老師提供的小論文題目。發(fā)現(xiàn)它們都是從文本本身出發(fā)的重要話題研究,包含著深刻的原典觀念。那么三學期以來我的課程論文在原典研究方面有何進步呢?我發(fā)現(xiàn),我的潛意識早已感知到了原典思想。 這份課程總結與從前的單純總結方法論有所不同。因為這一次,我更想使它成為這段時間自我成長的記錄。只希望多年以后再次回望,還能記得當年,那些瞬間,只在一念之間便獲得的成長。
(作者系中山大學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