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星入
摘要:隨著時代的推移,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已經(jīng)發(fā)生巨大的改變,人們對景觀場所的期望不再只是停留在功能及審美,而是希望以體驗方式與景觀互動,這使得在景觀設計中引入體驗理念成為設計的的焦點及必然趨勢。
關鍵詞:體驗性;景觀;以人為本
一、引言
景觀設計的目的是為人創(chuàng)造更加舒適優(yōu)美的環(huán)境,而體驗設計具有的娛樂化、人性化以及游戲化特征。為了符合當代景觀所提倡“以人為本”設計理念,設計師在設計時應注意景觀的趣味性與獨特性,滿足人們深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結合詹姆斯.吉爾默和約瑟夫·派恩二世提出的體驗設計的五原則與體驗型景觀設計的自身特點,將體驗型景觀的塑造原則進行歸納:
二、體驗型景觀設計的主題化
通過眾多的景觀案例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一個成功的景觀案例總有一個區(qū)別于其他場所的極具鮮明特點的主題,它能引導使用者更好地體驗設計師所營造出的與眾不同的景觀空間氛圍。但景觀主題不能憑空設立,需要對周圍環(huán)境,文化背景,使用人群等諸多因素進行分析、整合,因地制宜。
例如Adela de Dupre de Pomaride為巴黎市政府設計的巴黎市政府前廣場一明日花園,該設計目的在于使人們關心城市空間當前面臨的問題:將過度硬化的場地重新塑造成為植物、動物與城市居民共同使用的空間,并喚起人們對生態(tài)議題的關注,自主維護生物多樣性,維持城市空間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中的不同主題被以象征性的方式透過詩意、詼諧甚至魔幻的手法呈現(xiàn)出來:巨大的灑水壺、一系列的分享花園、干式花園、城市荒地……
三、多種感官刺激的結合
個體是景觀體驗的最小單元,體驗的產(chǎn)生首先要通過個體感覺環(huán)境,在感覺的過程中由感性上升為理性形成感知。而觸覺,嗅覺,視覺,聽覺,味覺等多種感官的協(xié)同刺激往往比單獨的感官刺激越更為強烈,記憶效果也更為深刻。
眾多設計作品也針對這一特點進行了實際應用,比如,很多面包房設計成開敞式,店家通過擺出的產(chǎn)品散發(fā)的香味吸引顧客,一些商場甚至會通過播放廣播音樂來影響顧客的購物時間和商品選擇,意大利傳統(tǒng)園林中水風琴則體現(xiàn)了人們對美妙聲音的喜愛。
四、正面認同感的形成
心理學家曾得出研究結論:人們容易憑借初次印象來判斷事物是因為人類對信息形成的印象是有時序性的,最初獲得的信息影響要遠遠大于后來獲取的信息影響。因此人們一旦對某個景觀形成刻板印象,人們就不再有欲望去探索和挖掘其他深層次的內涵。簡單、易懂的正面景觀印象,其穩(wěn)定的存在狀態(tài)和慣性的作用,更容易使作品獲得的認知一致,形成正面認同感。在設計中則可以通過兩種不同的認同方式的表達進行設計。
(一)相似性同
相似性認同指使用者在參與體驗的同時將體驗主題與場景的空間、材料、形態(tài)、結構、色彩等元素的相似性程度作為認同標準。著名華人設計師貝律銘先生的設計有三個主要特點:一是建筑造型與所處環(huán)境自然融合。二是間處理獨具匠心。三是建筑內部設計精巧和建筑材料考究。他認為“建筑的是提升生活,建筑必須融入人類活動,并并提升這種活動的品質,這是我對建筑的看法,我期望人們能從這個角度來認識我的作品。”其中的蘇州博物館是他典型的代表作品,廣受國內外好評。
(二)復合性認同
場所體驗獲得認同的另一形式是場景的功能、意義與體驗原型之間的直接重疊重疊對象為環(huán)境的功能和構成以及景觀所揭示的意義。如美國911國家紀念廣場在世貿(mào)大廈的建筑基地上用了一個下陷的景觀表達“對缺的反思”,利用空間對人心理的影響和光影的氛圍以及水流的意向使這里成為了充滿回憶的場所。
五、結語
體驗型景觀設計(Experience Landscape Design)是一種順應時代潮流而產(chǎn)生的設計理念,它需要設計師將體驗設計(user Experience)理念適度的融入到景觀設計實踐中。其核心的設計原則是以人為本。設計師通過對人群的合理分析進而對景觀進行有效整合,改變場地環(huán)境,營造出不同的空間、環(huán)境及美感,使人們得到難忘的體驗感受,創(chuàng)造一個給人們帶來美好回憶、值得留戀的景觀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