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漢權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應達到的目標作了明確規(guī)定,強調了“學習、發(fā)展”的重要,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客觀基礎仍在“人”的完整性。這告訴人們,語文教學不應脫離人類,脫離社會。要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培養(yǎng)一種探索人生、探索世界的精神,胸懷一種人類觀。也就是要將語文教學與人的各種需要結合起來,做到“以人為本”。
一、課程標準體現“以人為本”
1.課程標準從理念上將語文學習定位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上,這是對語文學習的全新理解。語文素養(yǎng)與語文能力不一樣,“能力”能在短期的強化訓練中形成,具有功利性,是一種塑造,而素養(yǎng)只有在長期的熏陶感染中才能逐漸形成。語文教學內容真正對學生發(fā)揮作用有一個潛伏期,這種潛伏期使人們不能立刻感受到語文教學的成效性。課程標準從人的發(fā)展角度出發(fā),把教育重心放在人的素質、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上,這體現了語文教學的特點,體現了語文教學“以人為本”的教學方向。
2.課程標準從內容上體現了“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語文學習不再是單純狹義上的學習,而是在學習語文的基礎上熏陶人的導向,關注人類本身的發(fā)展,關注人類社會的存亡和自然的變化。在處理民族文化和外國文化的關系上,提倡理解和尊重,這些都體現了現代人類社會平等互尊的民主思想。同時,課程標準從促進學生發(fā)展的角度,提倡多元的、多角度的、動態(tài)的、過程化的評價體系,注重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幾方面進行評價。這些體現了課程標準尊重學生的人本思想,較全面綜合地評價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二、在教學過程中實現“以人為本”
在新的歷史時期,在創(chuàng)新教育的歷史階段,作為教師應清醒地認識到,“教師和學生要建立一種新的關系,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從此不在是傳授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去發(fā)現、組織和管理知識,引導他們而非塑造他們”。新一代的學生有著敏銳的觀察力、活躍的思維,對世界有獨特的判斷和選擇。教師應從思想上把學生當作活生生的、有靈性的“人”,而不是把他們當作“知識收購站”,應從地位上把學生當作朋友,用心傾聽他們的觀點、見解,而不是為我獨尊。
比如,在教學《愚公移山》一文時,按常規(guī)的角度,就是讓學生理解愚公那種不怕困難、堅持到底就是勝利的精神。但有些學生卻認為,愚公很愚,這樣一味地挖山不止,是不懂變通的傻瓜,他應該通過多種辦法來移山。教師要為學生有自己的個人體驗而高興,并鼓勵他們對課文內容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師應與學生建立朋友式的平等合作關系,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將教學重點從“教”轉移到“學”上來。
三、在教學內容上注重“以人為本”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往往會與作家的思想距離很遠,難以理解作品的價值所在。要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教師應借助生活經驗與人生閱歷,并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誘發(fā)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感悟。比如,教學魯迅的文章,教師講到魯迅的作品時往往很投入,從祥林嫂到中國農村婦女的苦難經歷,從阿Q到中國人的國民性,從“落水狗”到中國革命,等等,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并樂在其中。然而當教師走下講臺后,學生卻只感到祥林嫂重復講阿毛故事的可笑,只覺得阿Q自欺欺人的愚蠢。只有通過聯(lián)系實際,學生才能感受到課文對自身的指導作用,才會對魯迅有深刻的認識。
總的說來,當今教育的主題,就是要呼喚人性的回歸,關注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注重人格的完善與發(fā)展。教育學生熱愛生命,指導學生光大生命,發(fā)揮學生的潛在優(yōu)勢,提高學生的生命質量。語文教師不但要懂得尊重學生,相信學生,賞識學生,寬容學生,而且要期待學生,期待學生的轉變,期待學生的成功,真正實現語文教學的“以人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