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琦
在一次學校心理咨詢中,學生問我:“老師,人活著為了什么,如果不小心死掉了怎么辦?網上說得癌癥的幾率是萬分之一,萬一我是那個0.001呢?”這位學生內心非常痛苦,并且對死亡充滿了恐懼。
乍一聽好像是無病呻吟,為什么會對那些小概率病癥如此關注呢?其實認真分析,其背后有更深刻的心理原因。這是學生的一種自我保護意識。從小沒經歷過挫折,在走向成熟、從孩童向成人轉變的過程中,她在思考人生。孩子很少會有煩心事,但成長會讓他們開始思考一些更深刻的內容,比如死亡,以及潛意識中對死亡的恐懼。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人有兩種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前者讓我們愛人、與人親近,是建設性的;后者讓我們恐懼,自我焦慮,是破壞性的。擔憂、懼怕、低落、痛苦是正常的,這是生活本來的面目。同時,平靜、欣喜、自豪、充實也是正常的,也是生活本來的樣子。它們都是我們的本能。所以這位同學在思考人生的過程中,開始從單面美好的生活窺視到生活的另一面——讓人恐懼的、但又真實存在的毀滅與死亡。這種窺視讓她顛覆了以往的視角,給自己心靈帶來強大的沖擊,轉向對生活未知面深深的憂慮,這是一種探索的過程。
真正的勇敢是在了解生活的本來面貌后依然可以熱愛它。其實我們和這個學生一樣,對于生活中的不如意容易產生挫敗感和焦慮感,但這原本就是生活的其中一面。我們要做的是充實和貯存能量,讓自己越來越堅強,越來越豐富。你若弱小,事便夸大,你若強大,事就變少。當我們充滿能量,在面對生活時,也會更有勇氣、更加坦然。而這,才是勇敢地生活。
(作者單位:遼寧省實驗中學營口分校,營口,115003)
編輯/劉 芳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