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學術界對明朝著名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鄭和的宗教信仰眾說紛紜,觀點甚至互相對立。通過系統(tǒng)梳理和解讀有關史料,輔以近年發(fā)現的一些新史料,尤其是通過對前人很少關注的鄭和思想、日常生活狀態(tài)、臨終及喪葬處理方式等的考察,本文認為,鄭和主要崇奉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其次是道教,主要是天妃信仰;再次是伊斯蘭教。鄭和的宗教信仰以佛教為根本,并不是一位虔誠的穆斯林。
關鍵詞:鄭和;宗教信仰;佛教;天妃;伊斯蘭教
DOI: 10.16758/j.cnki.1004-9371.2018.03.010
鄭和(1371—1433年)是明朝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宦官。永樂、宣德年間,他先后奉明成祖、明宣宗之命,7次出使西洋,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間的交流與聯(lián)系。百余年來,中國學術界對于鄭和的研究從未中斷,且隨著國家?guī)锥扰e辦大型紀念活動而形成數次研究熱潮,出版和發(fā)表的專著、論文等達到數千部(篇)。1其中,對于鄭和宗教信仰的專門研究,主要興起于1985年大規(guī)模紀念鄭和下西洋580周年之后,截止目前發(fā)表有三四十篇論文。但是,由于學術背景、利用史料乃至信仰狀況不盡相同,對相關史料的解讀各異,因此對鄭和宗教信仰的看法不盡一致,甚至互相對立。本文研究認為,鄭和的宗教信仰復雜而多元,主要崇奉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其次是道教,主要是天妃信仰;再次是伊斯蘭教。鄭和的宗教信仰以佛教為根本,他不是一位虔誠的穆斯林。
一、崇奉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
鄭和本姓馬,小字三保,云南昆陽(今晉寧)人?;蛘f其六世祖為賽典赤·贍思丁,是元初西域來的穆斯林貴族,后來擔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追封咸陽王。1他的祖、父均曾到過麥加朝覲,父馬哈只生子二,長文銘,次和。2洪武十四年(1381年)十二月,明將藍玉、沐英等帶兵平定云南,馬和被俘閹割,分配至燕王朱棣府中執(zhí)役。建文年間,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馬和相從有功,“擢太監(jiān)”。3永樂二年(1404年)正月,成祖“御書鄭字,賜以為姓,乃名鄭和,選為內官監(jiān)太監(jiān)”。4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至宣德六年(1431年),他先后奉成祖、宣宗之命,率領明朝龐大的船隊,7次出使西洋,到達中南半島、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等30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交流,其遠航也成為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以往學者論述鄭和崇奉佛教,主要列舉鄭和自稱“奉佛信官”,受菩薩戒,取有法名,以及曾施印佛經分送各大佛寺等幾個現象。其實,仔細梳理和解讀相關史料,包括近年發(fā)現的一些新史料,可以認為,鄭和無論在行動上,還是思想深處,無論是日常生活狀態(tài),還是死后喪葬處理,都表現出濃厚的佛教信仰。
(一)贊頌佛陀,護持佛教,祈求保佑
據可見文獻和實物資料,從永樂元年(1403年)開始到去世前,鄭和一直自稱“菩薩戒弟子”(見圖1)、5“大明國奉佛信官”(見圖2)。6他先后出資刻印十部大藏經,抄寫不少零散佛經,如《佛說摩利支天經》、《心經》、《金剛經》等(詳見下文),施舍流通,或自己誦讀。我們知道,佛經無不贊頌佛陀(包括菩薩等)功德,宣揚佛教教義。鄭和如此大量施印、抄寫、讀誦佛經,無疑表明他極力贊頌佛陀,宣揚佛教,皈依佛教。
鄭和堅信其數次出使西洋,得以平安往返,順利完成任務,是因有佛陀保佑護持。在宣德年間施印十藏發(fā)愿文中,他說:“累蒙圣恩,前往西洋等處公干,率領官員寶船,經由海洋,托賴佛天護持,往回有慶,經置無虞?!?發(fā)愿文“遇‘佛字、‘圣字、‘皇字,俱空一字,年號、廟宇抬頭”,8可見他對佛陀、佛寺的尊奉與對當朝皇帝及其年號的尊奉并無二致。永樂十八年(1420年),鄭和施印大藏經于云南五華寺,發(fā)愿文說:
“永遠長生供養(yǎng),以此殊勛,上祝佛圖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輝,法輪常轉,海晏河清,民康物阜。”(見圖2)不難看出,鄭和施印佛經,就是要護國、護佛,他把護持大明江山和護持佛教提到同等高度。鄭和相信佛陀、佛教的神異和威力,不斷祈求其護持明王朝長治久安、當朝皇帝長壽康泰、社會安定富足。宣德年間,鄭和為其先后施印的十藏作發(fā)愿文說:“于是施財,陸續(xù)印造《大藏尊經》,舍入名山,流通誦讀,伏愿皇圖永久,帝道遐昌……法界群生,同成善果。”1
日常生活中,鄭和也祈求佛陀、菩薩等保佑其祛除災難煩惱,福壽安吉。如永樂元年八月,鄭和“施財命工部刊印流通”《佛說摩利支天經》(見圖1)。對于鄭和選印這部佛經的動機,有學者認為,“一則與奉行摩利支天法能庇護航行安全,二則與其身處皇宮顯貴之密教信仰環(huán)境里,可得此密法之傳教有關,”2即首先是信奉密教以保佑其航海安全。該經的刊刻年代,“似可推測應在航海以后,或至早也應在首次起航即永樂三年以后?!?其實,這種推測是沒有根據的。我們知道,《佛說摩利支天經》自梁代以來有多種譯本,尤以唐菩提流支、不空及宋天息災三種譯本較為流通。據該經,摩利支天是一位能夠自我隱形而為眾生除滅障難、施予利益的女神,依密教所傳,修習摩利支天法,其最大功能是消災與隱身。4顯然,鄭和刊印流通《佛說摩利支天經》就是祈求摩利支(摩利支天)菩薩能夠保佑免除一切災難和煩惱。而出使西洋則是兩年之后的事,沒有證據表明當時鄭和已受命統(tǒng)領此行。而且道衍題記中“永樂元年歲次癸未”云云,年號紀年及干支紀年齊備,準確無異,也不存在書寫錯誤的情況。故與祈求保佑航海安全暫時還掛不上鉤,更不能想當然地懷疑其刊印年代在永樂三年以后。
再如,鄭和在施印十藏發(fā)愿文中說:“次冀身安心樂,福廣壽長,懺除曩卻之愆,永享現生之福,出入起居,吉祥如意,四恩等報,三有齊資?!?宣德七年(1432年)九月,鄭和“發(fā)心鑄造鍍金舍利寶塔一座,永遠長生供養(yǎng),所冀見生之內,五福咸臻,他報之中,莊嚴福壽”(見圖3)。6
(二)受藏傳佛教菩薩戒,取藏語法名,禮敬僧人
鄭和受菩薩戒、取法名,見于時人及其本人的多次記載:(1)永樂元年八月,釋道衍為鄭和施印《佛說摩利支天經》作題記中說:“今菩薩戒弟子鄭和,法名福善?!保ㄒ妶D1)7(2)永樂十八年五月,鄭和施印一藏于云南五華寺,發(fā)愿文自稱:“大明國奉佛信官太監(jiān)鄭和,法名福吉祥?!保ㄒ妶D2)1(3)宣德五年(1430年),鄭和為先后施印十藏作發(fā)愿文,其中自我介紹:“大明國奉佛信官太監(jiān)鄭和,法名速南吒釋,即福吉祥?!?(4)宣德七年九月,鄭和“發(fā)心鑄造鍍金舍利寶塔一座”,發(fā)愿文自稱:“大明國奉佛信官鄭和,法名福吉祥。”(見圖3)3可見,鄭和后半生一直自稱“菩薩戒弟子”、“奉佛信官”,法名“速南吒釋”,即“福吉祥”或“福善”。“法名”又作法號、法諱、戒名,是皈依佛教者所特取的名字,受戒后由師僧依法緣輩序而授。鄭和所取的“速南吒釋”為藏語譯音,今人多譯作“索南扎西”,意即“福吉祥”、“福善”,是很常見的藏文人名。無疑,鄭和皈依的是藏傳佛教。其皈依、受戒的時間,則在永樂元年八月釋道衍撰寫題記之前。
對于漢傳佛教名僧,鄭和也頗為禮敬。道衍為臨濟宗名僧,幫助朱棣謀劃、實施“靖難”之役,先后授僧錄司左善世、太子少師,復姓姚,賜名廣孝,是當時最為顯赫的高僧、官員。鄭和對道衍充滿禮敬。永樂元年八月,他施印《佛說摩利支天經》,“懷香”拜訪,“請題”(見圖1),道衍為作題記以表彰。4道永為臨濟名僧碧峰寶金“真?zhèn)鳌钡茏?,永樂五年?407年)授欽天監(jiān)五官靈臺郎,鄭和“忝禮親炙,求決心要,企仰至矣”。道永后住碧峰寺,建非幻庵。道永寂后,僧牧庵宗謙繼主碧峰寺,宣德時轉主牛首山,鄭和“深契,往謁”,并鑄造佛像等物,準備將來“俱送小碧峰退居供奉”。5
(三)大量印寫佛經,布施流通
鄭和印寫佛經,從單部佛經開始。永樂元年八月他刊印《佛說摩利支天經》流通,據釋道衍所作題記(見圖1):“今菩薩戒弟子鄭和,法名福善,施財命工,刊印流通?!?其后,鄭和寫經增多。永樂十二年(1414年)三月,他泥金書寫《金剛經》、《觀音經》等,發(fā)愿文說:“大明國太監(jiān)鄭和,法名福吉祥,發(fā)心書寫金字《金剛經》、《觀音經》、《彌陀經》、《摩利支天經》、《天妃靈驗經》、《心經》、《楞嚴咒》、《大悲咒》、《尊勝咒》、《百字神咒》,永遠看誦供養(yǎng)?!苯翊嫔虾}埫佬g館的經卷所見者為《心經》、《摩利支天經》、《尊勝陀羅尼神咒》、《觀自在大悲心神咒》、《金剛薩埵百字咒》、《求修山樹葉母真言》、《佛說消災吉祥神咒》、《無量壽佛往生凈土咒》、《佛母準提神咒》九部。
從永樂五年到宣德五年,鄭和先后印造10部《大藏經》,布施于各地名寺。鄧之誠《骨董三記》收錄鄭和宣德年間撰寫的發(fā)愿文記載其事:
大明國奉佛信官、內官監(jiān)太監(jiān)鄭和,法名速南吒釋,即福吉祥……于是施財,陸續(xù)印造《大藏尊經》,舍入名山,流通誦讀……今開陸續(xù)成造《大藏尊經》計一十藏:
(1)大明宣德四年歲次己酉三月十一日,發(fā)心印造《大藏尊經》一藏,奉施喜舍牛首山佛窟禪寺流通供養(yǎng);
(2)大明宣德五年歲次庚戌三月十一日,發(fā)心印造《大藏尊經》一藏,奉施喜舍雞鳴禪寺流通供養(yǎng);
(3)大明宣德五年歲次庚戌三月十一日,發(fā)心印造《大藏尊經》一藏,奉施喜舍北京皇后寺流通供養(yǎng);
(4)大明永樂二十二年歲次甲辰十月十一日,發(fā)心印造《大藏尊經》一藏,奉施喜舍靜海禪寺流通供養(yǎng);
(5)大明永樂十八年歲次庚子五月吉日,發(fā)心印造《大藏尊經》一藏,奉施喜舍鎮(zhèn)江金山禪寺流通供養(yǎng);
(6)大明永樂十三年歲次乙未三月十一日,發(fā)心印造《大藏尊經》一藏,奉施喜舍福建南山三峰塔寺流通供養(yǎng);
(7)大明永樂九年歲次辛卯仲冬吉日,發(fā)心印造《大藏尊經》一藏,奉施喜舍天界禪寺毗盧寶閣流通供養(yǎng);
(8)大明永樂八年歲次庚寅三月十一日,發(fā)心印造《大藏尊經》一藏,奉施喜舍云南五華寺流通供養(yǎng);
(9)大明永樂五年歲次丁亥三月十一日,發(fā)心印造《大藏尊經》一藏,奉施喜舍靈谷禪寺流通供養(yǎng)。1
這篇發(fā)愿文書于明初刻本《優(yōu)婆塞戒經》卷七后,但文中只列出印造九部《大藏經》,先后布施于南京、云南、福建、鎮(zhèn)江、北京的九座佛寺。
1951年云南圖書館整理古本佛經,發(fā)現永樂十八年鄭和施印給五華寺《大藏經》一部,其中叔字三號《沙彌尼離戒文》卷末有鄭和發(fā)愿文:“大明國奉佛信官、太監(jiān)鄭和,法名福吉祥,謹發(fā)誠心,施財命功,印造《大藏尊經》一藏,計六百三十五函,喜舍于云南五華寺,永遠長生供養(yǎng)。”(見圖2)2應該就是前引宣德年間發(fā)愿文漏開的一藏。
鄭和施印《佛說摩利支天經》流通,泥金書寫《心經》、《摩利支天經》、《尊勝陀羅尼神咒》等,因諸經體量都不大,所以花費不會太多。但他先后印施10部《大藏經》,花費確實是驚人的??逃∈厮媒洶?,永樂十八年以前者當為《初刻南藏》,其后所用為《永樂南藏》?!冻蹩棠喜亍酚?78函,刊刻一藏費用即“經價”不明。《永樂南藏》共636函,據《金陵梵剎志》記載,按所用紙張、封面等材料不同,“經價”共分九等,以銀兩計:上等一號289.882兩,上等二號250.907兩,上等三號200.482兩,中等一號154.471兩,中等二號143.022兩,中等三號123.240兩,下等一號81.494兩,下等二號73.160兩,下等三號64.652兩。3以此為參照,有學者統(tǒng)計,上等三號經每藏分別需耗費鄭和2.7年、2.3年、1.8年年俸,中等三號經需耗費1.4年、1.3年、1.1年年俸,下等三號經需耗費0.7年、0.6年、0.5年年俸。鄭和作為內官監(jiān)太監(jiān),深得皇帝寵信,“所施藏經應屬上等一號之品才是。”4鄭和施印十藏,若按上等三品計算,僅“經價”就分別需耗費其27年、23年、18年的全部年俸。再加上搬運、人力等,鄭和施印《大藏經》的花費實在巨大。他自己的薪俸收入,斷乎難以支付如此巨大開支,是否得到朝廷、皇室或相關人士資助,或者通過貪污、挪用公款來滿足相關需求,不得而知。無論如何,鄭和在24年間施印10部《大藏經》,由此可見其對佛教有著狂熱的布施和崇奉。
(四)修建佛寺,廣為布施
鄭和修建的佛寺,學者常言及南京大報恩寺、靜海寺、福建云門寺、三峰塔寺。經過文獻檢索,我們還發(fā)現鄭和奏建南京吉祥寺,重修南京牛首山佛窟寺、鎮(zhèn)江金山寺回瀾亭、和州含山縣褒山寺等。
鄭和修建佛寺較早者,當為福建長樂云門寺、三峰塔寺。原來,鄭和率下西洋船隊屯駐長樂太平港,云門寺是由閩江出入太平港的轉舵點,三峰寺塔可為船隊作了望塔和航標塔。云門寺原為南宋大慧宗杲禪師居處,嘉定年間建寺。“永樂間,太監(jiān)鄭和重建?!?三峰塔寺又稱南山塔寺、南山寺,始建于北宋崇寧年間。永樂至宣德年間,鄭和多次在此“伺風開洋”,奏建南山天妃宮,“右有南山塔寺,歷歲久深,荒涼頹圮,每就修葺,數載之間,殿堂禪室,弘勝舊規(guī)。今年春,仍往諸番,蟻舟茲港,復修佛宇神宮,益加華美。”2鄭和不僅多次修建三峰塔寺,而且于永樂十三年(1415年)三月印施了一部《大藏經》(詳見前文),大大提升了該寺的設施水準,使其與靈谷寺、天界寺、金山寺等京師名剎等量齊觀。
鄭和在南京修建佛寺最多,計有奏建吉祥寺、靜海寺,重修牛首山佛窟寺,奉敕監(jiān)工修建大報恩寺。吉祥寺在南京都城西北定淮門內,據明人焦竑所作寺重修碑記:“吉祥禪寺者,勝國時天妃廟在焉……永樂初,中官鄭和歸自西洋,增置為寺,朝廷降敕護之。”3靜海寺在南京儀鳳門外獅子山之陽,正德時該寺重修,碑記稱:“永樂間,太監(jiān)鄭和輩嘗奉使航海,往來于粘天無壁之間,曾未睹夫連山排空之險。仁宗皇帝敕建此寺,而因以名焉?!?可見,鄭和出使西洋,回國后奏稱得到佛天護呵,仁宗敕建此寺,賜額靜海寺。牛首山佛窟寺始建于梁天監(jiān)年間,南唐時改額弘覺寺,明初仍名佛窟寺。宣德初,牧庵宗謙主牛首山,鄭和“深契,往謁,覽兜率崖、辟支佛洞,愕然有感,乃伐木鳩材,復崇棟宇像設,起人天瞻敬”。5大報恩寺在南京聚寶門外古長干里,晉時建為長干寺,至宋改名天禧寺,洪武年間重建,永樂間曾被焚毀,永樂十年(1412年)成祖下令重建,賜額大報恩寺。6至宣德三年(1428年),工程未完,宣宗敕令鄭和等接管,“即將未完處所,用心提督,俱限今年八月以里,都要完成?!敝亮驴⒐?。7
此外,鄭和還曾參與其他多所寺院修建。鎮(zhèn)江金山寺相傳建于東晉,原名澤心寺,唐代僧人法海(人稱斐頭陀)入山挖土得金,遂名金山。永樂十八年五月,鄭和“發(fā)心印造《大藏尊經》一藏”施舍該寺,又重建回瀾亭一所。8鄭和還重建了南直隸和州含山縣(今屬安徽)褒山寺。該寺在縣北褒禪山,因唐貞觀年間高僧惠褒禪師結廬于此而得名,“永樂中,鄭和使西域還,建殿堂,制度甚工。”9
鄭和對佛寺廣為布施,其最大布施無疑是印施十部《大藏經》和修建多所佛寺,塑妝佛像,已見前述。鄭和對佛寺還曾做其他布施:
1,佛塔、佛像等法物。如,他曾布施佛塔于福建侯官(今閩侯)雪峰寺,“瓦塔二座,永樂中,三寶太監(jiān)自西洋攜來置此”;1布施水陸羅漢像于南京靜海寺,“靜海寺有水陸羅漢像,乃西域所畫,太監(jiān)鄭和等攜至”;2布施沉香羅漢像于南京碧峰寺,“像甚奇古”,與當時寺院所塑“不同”。3鑄造金銅佛像十二軀,雕妝羅漢像十八位,及銅爐、鐘磬等,“安于宅”。他最后一次出使西洋前,“慮后之乏人崇侍”,準備回還后“俱送小碧峰退居供奉,以為永遠香火?!毙掳四辏?433年),鄭和在出使西洋途中去世,家人后裔不違其言,將佛像等盡皆送碧峰寺供奉,“以滿太監(jiān)公生前之愿。”4
2,僧眾日常生活用品。如宣德年間,鄭和拜訪牛首山宗謙禪師,表示要把自鑄佛像等物送至碧峰寺供奉,又說:“及有暖床,送爾安寢?!焙髞?,其家屬后裔“將前項圣像,若爐瓶、鐘磬、燈、床,盡皆送赴碧峰之退居供奉”。5靜海寺有“博山軍持,鼎彝共存,精含制作之妙”,“此使者得之西洋,藏之茲寺?!?又如,廣東韶州(今韶關)曹溪南華寺,禪宗六祖慧能曾在此大揚南頓宗風。該寺祖師殿“所存庫法寶”中有“鐵錫杖一枝,瑪瑙數珠一串,響鞋一只”,“此三物乃三寶太監(jiān)所供?!?
3,自西洋采回的一些奇花異樹,施舍于南京各佛寺。如靜海寺有海棠,鄭和等“自西洋攜至,建寺植于此”;8永寧寺有詹葡花,“乃三寶太監(jiān)西洋取來者,中國無其種”;9報恩寺有五谷樹一株,“乃三寶太監(jiān)西洋取來之物”;10弘濟寺有娑羅樹二株,“永樂間三保太監(jiān)西洋帶回之種?!?1
(五)鑄造金銅佛像、佛塔,日常供奉禮拜;死后舉辦佛教法事超度,葬于牛首山麓
鄭和的日常生活充滿佛教氣息。如前所述,他后半生一直自稱“菩薩戒弟子”、“大明國奉佛信官”,不間斷地施印10部《大藏經》等佛經,贊頌佛陀,護持佛教,乞求佛陀護佑。他還出資鑄造金銅佛像十二軀、雕妝羅漢十八位等,“安于宅”,在家中供奉崇拜。宣德七年九月,鄭和還鑄造一座鍍金舍利寶塔。浙江省平湖博物館收藏的可能是鄭和等人出資抄寫的《妙法蓮華經》卷,卷后有鄭和所作鑄造鍍金舍利寶塔發(fā)愿文:“大明國奉佛信官鄭和,法名福吉祥,發(fā)心鑄造鍍金舍利寶塔一座,永遠長生供養(yǎng)?!?2(見圖3)
鄭和的喪葬也是佛教式的。宣德八年,鄭和在出使途中“卒于古里國”。南京宗謙禪師“感慕曩日惠,用以追悼,節(jié)次率領孫徒若干眾,數詣宅,建齋薦度”,為做佛教法事以超度。鄭和后裔家屬也遵照其生前意愿,將其鑄安宅中的金銅佛像諸物,盡送碧峰寺供奉,“專祈冥福,追悼神魂,超躋凈界。次冀福祉,蔭庇生存。”13
鄭和卒后,衣冠賜葬于牛首山麓??滴酢督瓕幙h志》記載:“三寶太監(jiān)鄭和墓,在牛首山之西麓”,“此則賜葬衣冠處也”。1420世紀50年代,南京文物部門發(fā)現鄭和墓址,80年代加以重修。從位置上看,鄭和墓踞牛首山西南麓一小山坡上,坐北朝南,北面正對佛窟寺唐代佛塔,與寺相距不遠。牛首山是南京佛教名山,佛窟寺為牛頭禪祖庭。明代宦官多崇信佛教,死后多依佛寺而葬,所謂“中官最信因果,好佛者眾,其墳必僧寺也”。15牛首山周圍并非穆斯林公共墓地,“該地實為明代宦官的一處公共墓地”。16鄭和生前“深契”的宗謙禪師住持該寺,去世后也是宗謙為之舉辦法事超度,可見鄭和對牛首山、佛窟寺頗有感情,終而依托。
(六)在海外修建、布施佛寺,弘揚佛教
東南亞、南亞的一些國家,當時信奉佛教。鄭和尊重其信仰風俗,并建寺、布施。如,古里國(今印度西南部科澤科德一帶)國王“崇信佛教,欽敬象牛”。永樂五年,鄭和“赍詔敕賜其王誥命、銀印,及升賞各頭目、品級官”。1暹羅國(今泰國)崇佛風盛,國有錫門,“華人出入必經之處,鄭和為建卓楔,扁曰天竺國?!编嵑驮诋數亟ㄋ?,“甚宏麗,佛高與屋齊?!?錫蘭山國(今斯里蘭卡)“王宮側有佛牙精舍,飾以眾寶,輝光赫灼,累世相承,敬禮不衰?!编嵑偷谝淮蔚絹?,“奉香華,往詣彼國供養(yǎng)?!庇罉菲吣辏?409年)二月,鄭和等第二次出使西洋期間,奉明成祖命向錫蘭山佛寺布施,并刻碑記事。但錫蘭山國王阿烈苦奈兒“崇祀外道,不敬佛法,暴虐兇悖,靡恤國人,褻慢佛牙”。鄭和初勸其“敬崇佛教,遠離外道”,3不聽。鄭和第三次出使到達,阿烈苦奈兒又加謀害,鄭和設計捉拿了阿烈苦奈兒,并選擇其親屬中賢能敬佛者繼為錫蘭山國王。
鄭和小名“三?!保Q三保太監(jiān)。但是,因為他崇奉、傳播佛教,海內外多改以佛教提倡的“三寶”(佛、法、僧)之名尊稱他,呼為三寶太監(jiān),甚至把他奉為佛神,建寺塑像,作為地名。如,暹羅三寶廟“在第二關,祀太監(jiān)鄭和”。4據統(tǒng)計,海外以三寶命名的寺廟、地名至少有60余處。其中著名的有印尼蘇門答臘三寶廟,爪哇有城市名三寶壟,三寶壟有三寶港、三寶公廟,馬來西亞馬六甲有三寶山、三寶亭、三寶大神、三寶井,首都吉隆坡有三寶廟。此外,新加坡、泰國、柬埔寨、緬甸也有三寶廟。5
二、信奉道教,主要是天妃
鄭和信奉道教主要表現為對天妃的崇奉。天妃是宋代以來民間、官方和道教合力打造的以保護航海為主的女神,鄭和奉命出使西洋,長年累月航行海上,因此對天妃特別崇奉。
(一)贊頌天妃靈應,祈求天妃護佑
鄭和對天妃的崇奉發(fā)端于第一次出使西洋期間。據《明實錄》記載,永樂五年九月,明成祖“新建龍江天妃廟成,遣太常寺少卿朱焯祭告。時太監(jiān)鄭和使古里、滿剌加諸番國還,言神多感應,故有是命”。6那么,鄭和如何“言神多感應”呢?成祖在一年多后加封天妃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賜廟額“弘仁普濟天妃之宮”,7并作御制碑文,內中提到鄭和等,涉海洋,經浩渺,颶風黑雨,晦冥黯慘,雷電交作,洪濤巨浪,摧山倒岳,龍魚變怪,詭形異狀,紛雜出沒,驚心駭目,莫不錯愕。乃有神人,飄搖云際,隱顯揮霍,下上左右,乍有忽無,以妥以侑。旋有紅光如日,煜煜流動,飛來舟中,凝輝騰燿,遍燭諸舟,熇熇有聲。已而煙消霾霽,風浪帖息,海波澄鏡,萬里一碧,龍魚遁藏,百怪潛匿。張帆蕩艫,悠然順適,倏忽千里,云駛星疾。咸曰:“此天妃神顯示靈應,默加佑相。”歸日以聞。8
從目前所見史料來看,鄭和出使前沒有天妃信仰。出使中,茫茫海上,船隊遇到狂風惡浪,艱險萬狀,大概隨同航海人員按照傳統(tǒng)習俗向天妃祈禱。不久,風平浪靜,舟行平安順利。于是,他們宣揚天妃顯靈護佑。鄭和也開始相信,并在回來后奏報給成祖。成祖為建南京龍江天妃廟,“祀神報貺”。此后,鄭和有了濃厚的天妃信仰,不斷贊頌和宣揚其遠航得到天妃顯靈護佑。明成祖的碑記接著說:
自是以來,神益顯休應,視前有加。凡使者及諸番國朝貢重譯而來者,海舶往還,駕長風,馭飛帆,驀數萬里,若履平地,略無波濤憂險之虞。歌吟恬嬉,咸獲安濟?;蚰z于淺,冒入險阻,則陵徙谷移,略無閼閡。奇靈異效,莫可殫紀。1
顯然,后續(xù)的天妃靈應護航,仍出自鄭和等人的奏報。
在宣德六年所立婁東劉家港天妃宮通番事跡碑中,鄭和又自述其歷次出使航海,遇到風浪險阻,念誦天妃神號,祈求護佑,而得靈應;到達諸國,交往順利,也是得到天妃佑助:
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之神,威靈布于巨海,功德著于太常,尚矣。和等自永樂初奉使諸番,今經七次……涉滄溟十萬余里,觀夫鯨波接天,浩浩無涯,或煙霧之溟蒙,或風浪之崔嵬,海洋之狀,變態(tài)無時。而我之云帆高張,晝夜星馳,非仗神功,曷能康濟?值有險阻,一稱神號,感應如響,即有神燈,燭于帆檣。靈光一臨,則變險為夷,舟師恬然,咸保無虞。此神功之大概也。及臨外邦,其蠻王之梗化不恭者生擒之,寇兵之肆暴掠者殄滅之,海道由是而清寧,番人賴之以安業(yè),皆神之助也……然神之靈,無往不在。2
同年,鄭和重修福建長樂南山天妃宮,作《天妃之神靈應記》,表達了同樣的思想感情。3
(二)不斷修建天妃宮廟
鄭和先后奏請或者自己修建了多所天妃宮廟,地點涉及南京、太倉、長樂、泉州等地,而且一些天妃宮廟的修建不止一次。
(1)南京龍江天妃宮。如前所述,永樂五年九月,因鄭和奏天妃“多感應”,明成祖在南京龍江新建天妃廟成。永樂七年正月,成祖加封天妃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賜廟額曰“弘仁普濟天妃之宮”,4并為作御制碑文。對此,鄭和記載說:“神之功績,昔嘗奏請于朝廷,宮于南京龍江之上,永傳祀事。欽承御制記文,以彰靈貺,褒美至矣。”5其后,由于鄭和等不斷宣揚天妃靈應,至永樂十七年(1419年)九月,成祖“重建天妃宮于南京儀鳳門外”。6
(2)太倉劉家港天妃宮。鄭和船隊多次在太倉劉家港造船聚舶,其地有天妃宮,“創(chuàng)造有年”。鄭和“每至于斯,即為葺理”,祭拜祈佑。宣德五年冬,鄭和“復奉使諸番國,艤舟祠下,官軍人等瞻禮勤誠,祀享絡繹。神之殿堂,益加修飭,弘勝舊規(guī)”。7
(3)福建長樂天妃宮。永樂十年,鄭和第四次出使西洋前夕,在福建長樂太平港候風開洋,奏建天妃宮于南山之陽。對此,鄭和稱:“若長樂南山之行宮,余由舟師累駐于斯,伺風開洋,乃于永樂十年奏建,以為官軍祈報之所,既嚴且整。”宣德六年春,鄭和“仍往諸番,蟻舟茲港,復修佛宇神宮,益加華美”。8
(4)福建泉州天妃宮。泉州天妃宮“在郡城德濟門內”,始建于南宋慶元年間。永樂五年,“使西洋太監(jiān)”鄭和“奏令福建守鎮(zhèn)官重修拓之,而宮宇益崇”。9
(三)金書《天妃靈驗經》,看誦供養(yǎng)
前引上海龍美術館收藏的永樂十二年三月鄭和寫經發(fā)愿文,言及其“發(fā)心書寫金字”《天妃靈驗經》等佛道經典。所謂《天妃靈驗經》,全名《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是永樂年間出現的一部道經,全經計25000字,假借太上老君之口,述說天妃出世經歷和種種得道故事,稱天妃乃妙行天女降生人間,“生而通靈,長而神異,精修妙行,示大神通,救度生民,愿與一切含靈,解厄消災,扶難救苦,功圓果滿,白日上升?!?0該經把天妃塑造成多功能的道教神仙,如救護舟船客商,祛祟滅災,捕奸斬惡,救民護國,解愆扶難,保佑安寧,求官晉職,天妃由過去的以海上護航為主,轉變?yōu)榭梢造畛碎g一切苦難煩惱、護佑所有眾生的全能女神。它顯示明初道教對天妃信仰的改造,影響深遠,后來出現的許多道經、神魔小說中的天妃形象皆受到其啟發(fā)。1鄭和泥金書寫該經,正是因為它宣傳天妃作為全能女神的靈應護佑。聯(lián)系前引鄭和宣稱其海上航行平安順利,在外邦擒蠻滅寇,圓滿完成出使任務,都歸功于天妃護佑靈應,至此釋然。
(四)修建三清寶殿等神祠
宣德六年春,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夕,駐舟福建長樂,重修天妃宮、南山塔寺,“又發(fā)心施財,鼎建三清寶殿一所于宮之左,雕妝圣像,粲然一新,鐘鼓供儀,靡不具備。”2三清殿是道教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的殿堂。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尊神,每個道觀都會供奉。興建三清殿也反映了鄭和對道教的崇奉。
另外,鄭和對各地民間信仰尤其是水神普遍尊奉。如元末明初,江西新淦(今新干縣)大洋洲有蕭天任祖孫三代,據說均有神異,預知兇吉,平復風浪之險,鄉(xiāng)人以水神祀之。天任于永樂三年冬“啖白石而化”,“沒后愈益神異”。3鄭和奏稱,其在海上航行時得到蕭天任護佑,所謂“永樂十七年,因差內臣前往西洋等處公干,節(jié)被風波之險。蕭公顯應,云中現影”,4因此明成祖封為“英佑侯”。再如,宣德五年冬,鄭和重修太倉劉家港天妃宮,“復重建岨山小姐之神祠于宮之后,殿堂神像,燦然一新。”5岨山小姐為當地“河神”,后南明弘光政權時曾加封為“岨山慈佑夫人”。6此外,鄭和還重建江陰蔡港龍王廟、南京龍江白鱔大王廟等。7這些都反映了鄭和宗教信仰的復雜和多元。
三、信奉伊斯蘭教
鄭和出生在虔誠的穆斯林家庭,幼小時自會受到伊斯蘭教初級宗教教育,如學習《古蘭經》、了解穆斯林習俗等。后來,他被擄入內地,閹割為宦官,受到漢地以及王府、皇宮中風氣影響,逐漸崇奉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但是,當他長大成人、有了一定身份和獨立地位后,埋藏在心底的伊斯蘭教信仰可能逐漸生發(fā)、表露。一般認為,鄭和信仰伊斯蘭教,主要表現在履行伊斯蘭教五項功課,即齋月封齋(齋)、平日禮拜(禮)、誦《古蘭經》(念)、向清真寺捐獻財物等(課)、赴麥加朝覲(朝)。
鄭和父親馬哈只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七月去世。永樂三年端陽日,鄭和首次出使西洋前夕,懇請禮部尚書李至剛為其父撰成墓志銘。銘中點出了鄭和祖父、父親都是“哈只”(“哈兒只”)?!盎亟讨渤旆蕉鴼w者,稱為哈兒只,猶言師尊也,”8即他們都到過麥加朝覲。第三次出使歸國后,鄭和回到故鄉(xiāng),祭掃祖宗墳塋。這段經歷,鄭和刻記在父親墓志銘碑陰右上角:“馬氏第二子太監(jiān)鄭和,奉命于永樂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于祖家墳塋,祭掃追薦。至閏十二月吉日回還,記耳”。9查永樂九年(1411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為伊斯蘭歷希吉來歷八一四年八月二十日,距離齋月還有10天;“閏十二月吉日”則不知道具體是哪一天,但至少已入閏十二月。也就是說,鄭和肯定在家鄉(xiāng)滯留40天以上,其間應是遵照伊斯蘭教禮俗,封齋一個月,念經,祭祖,探親,禮拜,與父老鄉(xiāng)親一起度過穆斯林最隆重的爾代節(jié)(開齋節(jié)),才結束行程回京。
鄭和曾到泉州清真寺祈禱,赴回教先賢墓行香。清人《西山雜志》記載,鄭和首航前,在泉州造船百艘,又“上[南安]九日巖祈風,至清真寺祈禱”。1相傳,穆罕默德弟子有四大賢人,唐朝武德年間來中國,一賢傳教于廣州,二賢傳教于揚州,三賢、四賢在泉州傳教,死后葬于泉州靈山。據《泉州靈山回教先賢墓行香碑》記載:“欽差總兵太監(jiān)鄭和前往西洋忽魯謨斯等國公干,永樂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靈圣庇佑。鎮(zhèn)撫蒲和日記立?!?
鄭和還曾修建西安、南京等地清真寺。西安大學習巷清真寺嘉靖寺碑稱,永樂十一年(1413年)四月,鄭和奉命出使西洋,訪得本寺掌教哈三“通譯國語,可佐信使者”,邀請隨行。在海上遇風浪,哈三“吁天懇懇,默禱于教宗馬圣人”,于是風平浪靜,“遂發(fā)洪誓,重修所謂清凈寺者。”3天啟年間重修碑稱:“洪武十七年,仍敕賜清真寺,而修建者尚書鐵鉉也。永樂十一年,又敕命重修,而與有勞者,太監(jiān)鄭和也。”4即鄭和重修了該寺,或說是哈三所修,但得到鄭和資助。5南京三山街禮拜寺,又名凈覺寺,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太祖敕建(或說建于洪武二十一年)。宣德五年,寺遭火毀。鄭和第七次出使前,奏請重建。明宣宗恩準,敕曰:“南京城內三山街禮拜寺被焚,爾因乞保下番錢糧人船,欲要重新蓋造。此爾尊敬之心,何可怠哉!爾為朝廷遠使,既已發(fā)心,豈廢爾愿?恐爾所用人匠及材料等項不敷,臨期誤爾工程,可于南京內官監(jiān)或工部支取應用,乃可完備,以候風信開船?!?因此,康熙《江寧縣志》記載:凈覺寺,“宣德初,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鄭和題請重修?!?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期間,據說派人出使麥加,“適默伽國有使人來,因擇通事等七人同往,去回一年,買到各色奇貨異寶,及麒麟、獅子、駝雞等物,并畫天堂圖回京?!?使臣到麥加朝覲禮拜,并繪畫天房(克爾白)圖像帶回。
鄭和還在東南亞國家弘傳伊斯蘭教。鄭和七下西洋,到達的東南亞、南亞、西亞許多國家信奉伊斯蘭教。因此,鄭和選定許多穆斯林,如馬歡、郭崇禮、費信、蒲和日、哈三等同行,擔任通事和傳教人員。據說,他們每到一地,都要舉行伊斯蘭教儀式,并宣傳教義。9位于蘇門答臘南部的舊港(巨港),原有不少華人穆斯林,鄭和首次出使,鏟除了占據其地的海盜首領陳祖義,任命穆斯林施進卿為宣慰使,同時以招撫的手段在舊港建立了與中國有密切聯(lián)系的華人穆斯林社區(qū)。其后,鄭和每次出使都要到舊港。施進卿死后,鄭和又讓其女兒施二姐繼任。在爪哇,鄭和力推當地華人穆斯林本土化,建立穆斯林社區(qū),爪哇逐漸從佛教占統(tǒng)治地位過渡到伊斯蘭教居主體。在滿剌加(馬六甲),鄭和鼓勵回教傳播,滿剌加得以“獲機自衛(wèi)”,并拓疆開土,逐漸伊斯蘭化。此外,婆羅(今文萊)、渤泥(今加里曼丹)也是在鄭和鼓勵和傳播伊斯蘭教以后,逐漸伊斯蘭化的。因此,“從各方面的情況來看,伊斯蘭教在東南亞,尤其是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傳播,與鄭和的航行之間有密切聯(lián)系?!?0
四、幾種錯誤觀點的辨析
對于鄭和的宗教信仰,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學者們眾說紛紜,見仁見智。但是,其中也不乏錯誤觀點,下面擇要辨析。
(一)鄭和的真正信仰是伊斯蘭教,奉佛、崇道只是表面現象
有學者認為,鄭和履行伊斯蘭教五項功課,且先祖、后裔均是虔誠的穆斯林,因此其真正信仰是伊斯蘭教,其奉佛、崇道、信伊的諸多表現都是迎合皇帝興趣,或順從航海團隊之情,是為政治、航海服務的,“奉佛、崇道之說肯定不能成立?!?也有學者提出,鑒別鄭和“信念的最好辦法,是看他自己所述的心愿”,并舉永樂十八年鄭和施印《大藏經》于云南五華寺發(fā)愿文為例,說明其中只有為皇帝、國家、民眾、航海而向佛祈禱,“曾無一語,祈求其個人長命百歲”,因此鄭和“雖具有信佛的形式,而其思想深處仍然是愿做一個穆斯林”。2還有學者依據大體相同的證據指出,鄭和“內心深處最本質的信仰是伊斯蘭教。由于皇宮生活和為下西洋使命服務而奉佛、崇道,這是表層的、非本質的宗教文化態(tài)度,其實只是對佛教、道教及信仰這兩種宗教者的尊重,以便完成使命”;3“鄭和內心信仰伊斯蘭教,并且篤信一生,而他參與其他宗教,只是其政治身份和宗教包容性的表現?!?
筆者認為這些說法不能成立。如前所述,鄭和崇奉佛教,竭盡資財,窮其后半生,從未間斷。他對佛教的崇奉是發(fā)自內心的行為,絕非為迎合皇帝意愿、順從航海團隊感情而為之。永樂十八年施藏云南五華寺發(fā)愿文中雖然沒有為“個人長命百歲”的祈禱,但他永樂元年刊行《佛說摩利支天經》、永樂及宣德年間先后施印10部《大藏經》、鑄造鍍金舍利寶塔以及最后將金銅佛像等布施碧峰寺非幻庵,所發(fā)心愿中多有此類言語,如:“次冀身安心樂,福廣壽長,懺除曩卻之愆,永享現生之福,出入起居,吉祥如意,四恩等報,三有齊資”;5“所冀見生之內,五福咸臻,他報之中,莊嚴福壽”;6“滿太監(jiān)公生前之愿,專祈冥福,追悼神魂,超躋凈界。次冀福祉,蔭庇生存?!?終其后半生,鄭和從未間斷向佛陀祈求生死之福。況且,他受藏傳佛教菩薩戒,取有法名,是佛教在家弟子,過著禮佛布施的崇佛生活,死后也舉辦佛教法事超度,葬于牛首山弘覺寺邊。
還要指出,據20世紀50年代、80年代先后勘查鄭和墓的專家介紹:“整座墳墓呈馬蹄狀,有墳壙約300米左右”;8“墓園宏偉,墳壙明顯,壙呈馬蹄形,由人工用土壘成,周長約200米,墓色土質,隆起高約5米?!?顯然,這是漢族壘土成圓墳包的墓制。20世紀80年代重修鄭和墓園則“按回族葬制加建石槨,石槨形制完全仿照揚州梅花嶺回民布哈丁墓石槨形制”,10即今日所見鄭和墓“呈長方形”,“完全保持回族、穆斯林葬儀的習慣、規(guī)格和風貌。”11現今南京鄭和墓園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劉文慶主張鄭和在牛首山新建了廣緣寺作為“墳寺”,12鄭一鈞也認為鄭和在牛首山新建佛寺,“這是鄭和為自己后事做的準備?!?3雖然他們新建佛寺說尚需進一步論證,但都認可鄭和以牛首山佛寺為“墳寺”,無疑印證了鄭和濃厚的佛教信仰。
鄭和對伊斯蘭教的崇奉心態(tài)和崇奉行動,都與其對佛教的崇奉有天壤之別。學者們論證鄭和是虔誠的穆斯林,主要依據上述鄭和履行伊斯蘭教五項功課。但這些功課,似多偶一為之,并非鄭和一生不斷的生活狀態(tài)。甚至所謂其齋月封齋,更像是鄭和尊重或者順從伊斯蘭教習俗。至于說他回鄉(xiāng)祭祖期間虔信地參加了伊斯蘭教齋月各項活動,也只是推測,沒有任何史料可為佐證。鄭和在泉州崇奉伊斯蘭教的記載也遭致不少專家質疑。如“上九日巖祈風,至清真寺祈禱”,出于清代嘉慶年間的《西山雜志》手抄本,未見于明代及清代前期記載?!段魃诫s志》已被一些學者評為“頗多謬誤,真?zhèn)坞y辨”。1而上引所謂“上九日巖祈風,至清真寺祈禱”記載,也是“年代有誤,事實也多有出入,應是長期民間流傳所致”。2至于《泉州靈山回教先賢墓行香碑》,“所記的時間、季候、地點都有差錯”。署名立碑人“蒲和日”,根據《蒲氏家譜》,時年應該約150歲,不可能隨鄭和出使并立碑,故該碑文可信度也很低。3再看鄭和派人赴麥加出使,使者朝覲天房之說,朝覲行動是否受鄭和所托、代表鄭和本人亦成疑。有學者認為,鄭和原本是派遣使者洪保等人去亞丁,但是遭遇當地內亂,洪保等人臨時決定前往麥加,因此去麥加之事根本與鄭和無關。4
鄭和崇奉佛、道的舉動,也與伊斯蘭教教義相矛盾。伊斯蘭教義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即包括信真主、信天使、信經典、信使者、信后世、信前定(六大信仰)的基本信仰,履行念、禮、齋、課、朝(五項基本功課)的宗教義務,以及遵守、履行《古蘭經》和先知穆罕默德制定的行為規(guī)范與公益義務。伊斯蘭教是嚴格的一神教,要求信徒相信除安拉之外別無神靈,唯有安拉是應受崇拜的主宰,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虔誠的穆斯林一般不會兼信其他宗教,更不要說崇奉其他宗教的舉動遠遠超過信奉伊斯蘭教。鄭和顯然并非如此之人。而且,鄭和死后,喪葬儀式沒有使用穆斯林葬儀,而是采用佛教方式,其墳墓也不是穆斯林的長方形墳墓。關于鄭和先祖、后裔都是虔誠的穆斯林的說法也不確切,他的后裔在為他辦理后事時使用佛教儀式,向佛陀祈福,并祈佑后裔,其宗教信仰取向更像鄭和本人。
總之,鄭和后半生不斷贊頌佛陀、天妃靈應,少見其對真主贊頌。他一直宣揚奉佛信官身份,屢次提及自己的藏傳佛教法名,卻少見其自稱穆斯林。鄭和大量印寫佛經、道經,卻不見他對伊斯蘭教經典的刻印。鄭和持續(xù)修建多所佛寺、天妃宮廟,而對清真寺修建并不多。鄭和對佛寺竭盡所能地布施,卻很少對清真寺貢獻。鄭和死后舉辦佛教法事超度,葬于佛寺外,壘漢式墳包,卻未見使用伊斯蘭教葬儀、葬禮。因此,鄭和對佛教的信仰是真實的,不是表面現象。
(二)一些史料存疑,所以鄭和可能不信仰佛教
有學者認為有關鄭和信仰佛教的兩條史料存在疑點。
第一條是鄧之誠《骨董三記》收錄的鄭和宣德年間為所印施10部大藏經而寫的那篇發(fā)愿文,提出:(1)根據發(fā)愿文,鄭和施印的最后兩部大藏經是在宣德五年三月十一日,而同年六月初九日鄭和奉命出使,閏十二月六日龍灣開舡,鄭和人在海外,“如何能施財印造《大藏經》”?(2)鄭和發(fā)愿文中所載部分《大藏經》印造時,實際上不存在《大藏經》雕板,鄭和不可能于永樂八年、九年、十三年印造大藏經;(3)“此《題記》與云南發(fā)現的鄭和《施印大藏經發(fā)愿文》矛盾”,《題記》所載施印于云南五華寺《大藏經》的時間是永樂八年三月十一日,而云南發(fā)現鄭和施舍該寺《大藏經》發(fā)愿文記為永樂十八年五月吉日,且為635函,應是《永樂南藏》,“鄭和不可能于永樂八年印造《永樂南藏》”布施于云南五華寺,“《題記》對施于云南五華寺和鎮(zhèn)江金山寺的兩部《大藏經》的記載都是錯誤的”。
第二條史料是永樂元年姚廣孝所作《佛說摩利支天經》題記,其署名為“僧錄司右善世沙門道衍”,而當時道衍任“左善世”,“很難想象道衍會署錯自己的官銜”,因此該題記真實性值得懷疑。因為這兩條史料本身存在疑點,“以之證明鄭和信仰佛教是不能成立的。”5
以上觀點需要加以再辨析。先看第一條史料。首先,既然鄭和宣德五年六月初九奉命出使,閏十二月六日“龍灣開舡”,則其三月十一日施印最后兩部《大藏經》時人在國內,何來“鄭和人在海外,如何能施財印造《大藏經》”之說?而且,施印《大藏經》,一般都是鄭和出錢,由親信下屬操辦,并不需要他親自去做請經板、找經鋪刻印、轉運布施寺院等瑣事。退一步說,即使鄭和不在國內,他也可以事先安排好施印《大藏經》諸事宜。關于經板問題,據學者研究,《初刻南藏》刊刻于建文元年(1399年)至建文末年,《永樂南藏》刊板于永樂十一年至十八年。1有人認為《初刻南藏》刻成后經版存于南京天禧寺,在永樂五年以后因天禧寺被焚而化為灰燼。若真如此,永樂八年、九年、十三年就確實沒有經板可供鄭和印造了。但這種說法并無確證。明代史籍中并無《初刻南藏》經板被焚毀的任何記載。而且,民國年間在四川成都崇慶縣(今崇州市)上古寺發(fā)現一部《初刻南藏》,其頒賜時間在永樂十四年(1416年)。2民國《崇慶縣志》亦記載:“永樂十四年,蜀獻王奏請敕賜光嚴禪院、經文全藏,寺中樹藏經車,額曰飛輪寶藏?!?經呂澂研究,這部大藏經即是《初刻南藏》。4這提示《初刻南藏》經板并沒有在永樂五年以后被焚毀。當然,這里有一種邏輯上的可能性,即《初刻南藏》雕板完成后,預先刷印多部,貯存?zhèn)溆?,永樂十四年賜于崇慶的《初刻南藏》為其中之一。但這種可能性不大。《金陵梵剎志》記載:永樂元年“九月二十九日午時,本司官左善世道衍一同工部侍郎金忠、錦衣衛(wèi)指揮趙曦于武英殿題奏:‘天禧寺藏經板,有人來印的,合無要他出些施利。奉圣旨:‘問他取些個。欽此?!?則永樂年間印制《初刻南藏》是隨請隨印,且需付費,而非事前印制多部備用。據《金陵梵剎志》記載,《永樂南藏》的請經刷印制度也是請藏者需支付“板頭銀”,按照一定程序,請出經板,到經鋪刷印,“造經定限三個月?!?每次止造一藏,未見一次刷印多部存貯備請者。況且,若《初刻南藏》經板隨天禧寺焚毀無余,難道預先刷印貯存的多部《大藏經》能夠獨免回祿?所以,《初刻南藏》經板應并未隨天禧寺焚毀,而是仍得保存,因此永樂八年、九年、十三年、十四年仍可據之印造。至于所謂“此《題記》與云南發(fā)現的鄭和《施印大藏經發(fā)愿文》矛盾”的說法,其實并不矛盾。如前所述,鄭和記載的永樂八年、十八年分別施舍云南五華寺、鎮(zhèn)江金山寺《大藏經》之事沒有問題,只是其漏記一藏,即永樂十八年五月再次施印于云南五華寺者,其所用經板為《永樂南藏》,計635函(比經板少1函)。沒有所謂鄭和永樂八年印造《永樂南藏》給云南五華寺之說,《題記》對施于云南五華寺和鎮(zhèn)江金山寺的兩部《大藏經》的記載也沒有錯誤。
再看第二條史料。姚廣孝所作《佛說摩利支天經》題記及經卷,現藏于國家圖書館。當代學者包括上引論文作者所用題記文字,多數轉引自鄭鶴聲、鄭一鈞所編《鄭和下西洋資料匯編》上冊,或該書增編本上冊所轉錄,其末署名作“僧錄司右善世沙門道衍”。7然而,早在20世紀30年代,馮承鈞就在兩篇序文中引用此題記文字,末尾署名均作“僧錄司左善世沙門道衍”。8
更重要的是,鄭鶴聲、鄭一鈞所編《鄭和下西洋資料匯編》下冊(1989年出版)前附第四幅圖版,即是該經卷題記“實物”照片(見圖1)。從照片中可以看出,道衍題記署銜就是“僧錄司左善世”?!多嵑拖挛餮筚Y料匯編》上冊及其增編本上冊轉錄此題記,將“左善世”誤寫為“右善世”,導致了學界20余年的懷疑和爭執(zhí)。
總之,對《骨董三記》收錄的鄭和宣德年間所寫發(fā)愿文及姚廣孝所作《佛說摩利支天經》題記兩條史料的懷疑可以排除,鄭和確實崇信佛教。
(三)《布施錫蘭佛寺碑》文中鄭和未稱法名,表明他此時未皈依佛教或不信佛教
有學者分析永樂七年二月鄭和等人在錫蘭山所立布施碑文,認為它“一開端便表白自己是大明皇帝所遣太監(jiān)鄭和,并未用他的法名‘福吉祥。如果這時他已皈依佛門,他不可能舍法名而不用,由此推測鄭和皈依佛門的時間,當在永樂七年與印施《大藏經》題記的年代——永樂十八年之間”。1還有學者認為,《布施錫蘭佛寺碑》上的署名僅有“大明皇帝遣太監(jiān)鄭和”字樣,“假若他果真信佛,碑文中除官銜外,兼稱弟子法名,豈不更親切?實際上,即便在國內,鄭和稱弟子、署法名,也僅限于印造佛經。可見他為迎合應酬而自稱沙門弟子,卻未必真正信佛。”2
上引說法都源于作者未讀懂該碑文,將其誤為鄭和所撰。該碑開頭是“大明皇帝遣太監(jiān)鄭和、王貴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中間還有“比者遣使詔諭諸番”云云,表明此文是明朝國家向錫蘭山佛寺作布施的敕文,鄭和等人只是立碑者。3既然如此,碑文只能寫明鄭和的官銜,而不會加上佛弟子法名之類體現個人信仰的名頭。據此推測鄭和皈依佛門的時間在永樂七年與永樂十八年之間的學者,既沒有讀懂該碑文,大概也沒有見到永樂元年八月釋道衍所作題記(見圖1)。因在道衍題記中,鄭和稱“菩薩戒弟子鄭和,法名福善”,故其皈依佛教的時間絕不會晚于永樂元年八月二十三日。
(四)鄭和兼信佛教、道教、伊斯蘭教,是虔誠的穆斯林
有學者認為,鄭和“不僅僅是一個回教徒,且對道教頂禮膜拜,并又是一個正式受戒的佛門弟子”,他“既能尊重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又能兼顧政治和民情習俗的需要,集回、佛、道于一身,兼容并蓄,融會貫通,難能可貴”。4有的學者指出,鄭和“雖然是伊斯蘭教的虔誠信徒,但對佛教、道教等不同宗教的理解并推崇,具有寬泛的宗教信仰包容性”,5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在他身上融為一體,三教合流,多神合一”。6
這種觀點指出鄭和兼信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固然沒有問題,但是它對鄭和信奉的三教不分主次,甚至大多數論著都宣稱鄭和為虔誠的穆斯林,筆者不能贊同。鄭和對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的崇奉,態(tài)度、言行舉動有著巨大差別。他對佛教的信奉后半生不曾間斷,竭盡資財,死后喪葬也是佛教式、漢式,這是本質的,體現于其內心深處。而他對伊斯蘭教的信奉,所謂履行五項功課其實多為偶爾之舉,且不少史料存疑,不能令人信服,“稱鄭和為虔誠的穆斯林,未必名副其實。”7
五、鄭和復雜多元宗教信仰的原因分析
鄭和一生的宗教信仰變遷可以分為3個時期。初期即自其出生至洪武十四年十二月被明軍俘獲,鄭和十一歲以前信奉伊斯蘭教;中期自被俘入內地至永樂三年五月受命出使西洋前夕,即鄭和十一歲至三十五歲,崇奉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后期自出使西洋前夕至去世,即鄭和三十五歲至六十三歲,首信佛教,兼崇道教,同時信奉伊斯蘭教。在中國古代,人們多兼信佛教、道教,但是同時信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就難得了。鄭和宗教信仰復雜而多元,在歷史上是比較少見的,而這與當時社會大環(huán)境、鄭和個人境遇有密切關系。
(一)鄭和崇奉佛教的原因
鄭和幼年信奉伊斯蘭教,按理長大后應是一位堅定的穆斯林,但卻在進入內地以后成為一名虔誠的佛教在家弟子,原因何在?
首先,從社會大環(huán)境來說,佛教是當時內地的主要宗教,為各階層人士普遍信奉。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內地,迅速傳播,至南北朝以后成為中國主要宗教之一。元末明初,佛教進一步世俗化,日益深入民眾生活,為各階層人士普遍信奉。伊斯蘭教在中國初傳于唐宋時期,至蒙元時期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格局。1鄭和從穆斯林“小集中”的云南昆陽被俘入內地,來到以漢人為絕對主體,佛教為主要宗教的社會環(huán)境。作為一位十一歲的懵懂幼童,鄭和已經沒有條件去以孤單個人繼續(xù)從事伊斯蘭教信仰活動,履行穆斯林各項功課。其受周圍漢人影響、同化,順從內地漢俗,改奉佛教是必然的事。
其次,明初各帝崇奉佛教。明太祖朱元璋青年時期曾出家為僧,建立明朝后,大力崇奉和提倡佛教,并選擇釋道衍輔侍燕王朱棣。朱棣在“靖難”奪權之后,信用釋道衍,下令取消建文年間對寺院的限田令,修建佛寺,舉辦法會,大量編撰佛教著作,兩次編集、刊刻《大藏經》。皇后徐氏也崇奉佛教,崇佛舉動不一而足。2仁宗朱高熾在位不足十個月,卻多次命僧人舉辦薦揚大齋,為成祖、徐皇后“薦?!?。3當時來華朝鮮使臣指出:“中國自太祖皇帝以來,皆好佛事,洪熙最好,親設水陸,”“中國好佛太盛,華人以為國祚因此不長。”4宣宗朱瞻基也崇奉佛教,違制度僧建寺,賞賜土地廊房,優(yōu)禮名僧,尤其崇信藏傳佛教,在京師大量封授、供養(yǎng)密教僧人,舉辦法事。5對于伊斯蘭教,明太祖及其子孫實行提倡和保護政策。如明成祖肯定伊斯蘭教能夠“勸率善類,陰翊皇度”。6西安清真寺主持愛爾賽亦的哈馬魯丁“早從穆罕默德之教,篤志清修,導引善類,又能敬天事上,益效忠誠”,成祖于永樂五年五月賜敕“護持”。7宣宗應鄭和之請,下令重修被焚的南京三山街禮拜寺。但是,明初諸帝都不是穆斯林,不信奉伊斯蘭教。8燕王府、皇宮之中,沒有信奉伊斯蘭教的環(huán)境。
自被俘閹割為宦官,至建文年間,鄭和日日與其主人——朱棣一家相處于北平不大的燕王府,勤勞服侍,或隨朱棣“靖難”出征。“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弊鳛橹扉ψ顬樾湃?、顯赫的近侍宦官之一,鄭和耳濡目染朱棣及其子孫崇奉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因此深受影響。其獨自信奉伊斯蘭教顯然不合時宜,也是不可能的。
再次,鄭和的宦官身份地位和境遇也促使其崇奉佛教?;鹿僦贫茸鳛橐靶U的奴隸制殘余,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為最高統(tǒng)治者廣泛采用。個別宦官成年得勢以后的風光顯赫,掩蓋不了宦官生活史整體上是一部苦難、辛酸史的事實。一個人要成為宦官,必須承受閹割生殖器之苦,要一生承受因生理缺陷而來的歧視,終生要作為奴仆任由皇室驅使,死后也不能葬入祖墳。生活中的種種痛苦,迫使許多宦官到佛教中去尋找解脫,追求來世福祉。明朝宦官多崇信佛教。如同在“靖難”之役中立有功勛的宦官王彥,后來鎮(zhèn)守遼東,“在邊三十余年”,“洗心向佛”,“方數千里之間,凡道場禪宇,舊者以新,壞者以葺。”9御用監(jiān)太監(jiān)李童,正統(tǒng)初年“鳩資創(chuàng)建法海禪寺”,又“命工鐫立佛頂尊勝陀羅尼幢一座”。10不少宦官皈依佛教,取有法名。如宣德年間,御用監(jiān)太監(jiān)王瑾對藏僧班丹札釋“尤所崇信契合,間繪述其世出功行、遭遇之隆,萃為一帙”,1名《西天佛子源流錄》。王瑾對藏傳佛教尤所歸依,法名為“扎釋端竹”。2修建法海寺的太監(jiān)李童,法名“福善”。3信奉藏傳佛教,受藏傳佛教戒法,取藏文法名,成為當時宦官的時尚。個別宦官因為不堪忍受宮中非人待遇,或因崇佛,出家為僧。一些中上層宦官死后,多葬于佛教寺院或其旁邊,使寺僧供其身后香火。宦官生前修建佛寺(“墳寺”),往往多有這一考慮。如太監(jiān)王彥年將七十,表示自己對佛教“生有重信,沒有所依歸也”,遂購地建寺,“且卜壽藏,為身后計?!?北京“環(huán)城之四野,往往有佛寺”,“皆閹人之葬地也,閹人既卜葬于此,乃更創(chuàng)大寺于其旁,使浮屠者居之,以為其守冢之人?!?作為宦官,鄭和也曾遭遇種種痛苦,其被俘入內地,似乎與老家聯(lián)系不多,以至后來請李至剛為故父撰寫墓志銘時不知祖、父準確名字。這樣的境遇可能是鄭和與其他宦官一樣,走上崇佛之路的原因之一。
第四,鄭和與釋道衍等名僧交往,受其影響。道衍作為朱棣的輔導者和第一謀臣,在洪武、建文年間經常進出燕王府邸,肯定與鄭和有所接觸,并相互熟悉。道衍儒釋兼通,又熟嫻兵法方術,使鄭和充滿欽佩和尊敬。再如臨濟名僧道永,“精于地理學”,對成祖營建長陵有功,鄭和也“忝禮親炙,求決心要,企仰至矣”。6
總之,鄭和以懵懂少年被俘入以佛教為主要宗教的內地,為宦官于燕王府及皇宮,所服侍者均崇奉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加上宦官身份地位,以及與釋道衍等名僧交往,理當崇奉佛教。明初諸帝雖然尊重、保護伊斯蘭教,但均不信奉伊斯蘭教,燕王府、皇宮中沒有信奉伊斯蘭教的環(huán)境,鄭和不可能在其中孤身從事伊斯蘭教信仰活動,因此其放棄伊斯蘭教信仰是必然的事。
(二)鄭和崇奉道教的原因
如前所述,鄭和后半生又兼信道教,特別是天妃。這也與當時的社會大環(huán)境及其個人經歷有關。自南北朝以后,道教與佛教共同成為中國的主要宗教,上層統(tǒng)治者和下層民眾對多種宗教,主要是佛教和道教,兼容并蓄。元代以后,道教進一步世俗化,日益深入民眾生活。
朱棣崇奉道教。他起兵“靖難”時,據說得到北方玄武神(真武大帝)相助,“祭纛,見被發(fā)而旌旗者蔽天”,道衍稱其師“北方之將玄武也”,朱棣“即被發(fā)仗劍相應”。7即位后,成祖遂以真武大帝為護佑神,大修其道場武當山,遣官致祭。成祖繼承太祖尊崇正一派的做法,賜修大上清宮,命設大齋醮,為故去的徐皇后祈福。成祖還曾經吃過方士丹藥,甚至因此損壞身體健康。洪熙、宣德二朝,仍然崇奉和提倡道教。一是繼續(xù)崇奉正一道,對其嗣教者予以尊崇。二是禮遇高道劉淵然等人。宣德后期,宣宗還違背度牒制度而度道。8
天妃(媽祖)本為北宋時湄州林氏女,“少能言人禍?!保瑸橐慌?,死后被立廟祭祀。其后,傳說她屢現海上,鎮(zhèn)海護航。北宋徽宗“賜順濟廟額”,南宋光宗封為“靈惠妃”,9其所謂靈應得到朝廷肯定。北宋時,道教開始將其納入神仙譜系,稱其本為學道女子,通曉變化,治病救人,后來成仙登天。傳說她常披吉祥紅衣,飄行于茫茫海上,顯靈救護漁民和客商,因此受到沿海一帶民眾廣泛信仰和供奉,“神之祠不獨盛于莆,閩廣、江淛、淮甸皆祠也”。10元世祖時加封為“護國明著天妃”。11元朝“轉粟江南”,海運“悉帖妥如平地,皆歸功天妃,故薄海州郡,莫不有天妃廟,歲遣使致祭祀,禮極虔”。1明朝建立后繼續(xù)崇奉天妃。永樂三年正月,“平江伯陳瑄請建天妃廟于直沽”,明成祖“從之”。2
鄭和作為宦官,長期生活于崇奉道教的漢地,無疑會受到影響。但是,作為虔誠的佛教徒,鄭和對道教最高神與教主“三清”沒有過多的稱頌禮拜,只是在福建長樂重修天妃宮時新建過一所三清殿作為配殿。鄭和對道教諸神的崇奉,主要表現在對天妃的信仰,頗為虔誠。其原因是他率領龐大的船隊出使西洋,在海上遇到狂風巨浪,經歷艱難險阻,受到航海風俗的影響,心里對護佑航海安全的天妃靈應十分依賴,因此祈禱崇奉,日漸彌篤。而他對江西新淦大洋洲蕭侯的尊奉,以及太倉劉家港岨山小姐祠、江陰蔡港龍王廟、南京龍江白鱔大王廟等祠廟的修建,也反映了他祈求航海安全的心理。
(三)鄭和信仰伊斯蘭教的原因
鄭和在后期為何又信奉伊斯蘭教?如前所述,鄭和幼年時為穆斯林,迨其十一歲被俘入內地為宦官,深處宮中,沒有條件和可能再單獨從事伊斯蘭教信仰,保持穆斯林身份,而不得不被漢俗同化,轉而信仰佛教。但是,當他日漸長大,有了一定權勢和皇宮外獨立的宅第以后,他才有了崇奉伊斯蘭教的條件和可能,幼小時受到的伊斯蘭教初級宗教教育,虔誠的穆斯林家庭出身,都使埋在心底的伊斯蘭教信仰逐漸重新生發(fā)、顯露。
永樂三年五月初,在朝廷確定以其為首領,率領龐大船隊出使西洋后,鄭和懇請禮部尚書李至剛為父親撰寫墓志銘。銘文中,鄭和祖、父均名馬哈只,人稱“和幼而不知書,僅據俗稱以告,李遂據以為文,書于京而刻于滇”。3可見,此前鄭和與老家并無聯(lián)系,他請李至剛撰寫父親墓志銘是臨時起意,甚至未來得及詢問老家的長兄。通過為父親撰寫墓志銘,鄭和強調祖、父“哈只”身份,亮明自己的虔誠穆斯林家庭出身,長期埋在心底的伊斯蘭教信仰重新生發(fā)、顯露。
但是,因為此前已經皈依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所以鄭和對伊斯蘭教的信仰并不純粹虔誠??傮w來看,所謂其履行伊斯蘭教五項功課等崇伊舉動多是偶爾為之,且一些史料尚難令人信服。對于在家弟子,佛教并沒有禁止兼信其他宗教的規(guī)條,因此鄭和可以同時信仰道教、伊斯蘭教。而伊斯蘭教是嚴格的一神教,反對多神崇拜和偶像崇拜,因此虔誠的穆斯林一般不能兼信其他宗教。由此也可以理解,鄭和崇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而以佛教為根本,他不是一位虔誠的穆斯林。
[作者何孝榮(1966年—),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天津,300350]
[收稿日期:2018年1月1日]
(責任編輯: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