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中,精神病是威脅到群眾自身健康的一種病癥,由于患者一般會產生自殺、沖動型傷人等高危行為[1],對于患者的身心健康、生存質量等都造成了尤為不利的影響[2]。健康教育是借助有規(guī)劃、有引導地實施社會教育活動,讓群眾能夠主動接納對自己的生活方法與健康有益處的干預。以清除或是減少影響到群眾身心健康的各類高危要素,防范病癥進一步惡化,改善患者的健康情況,并增強患者的生存質量[3]。鑒于此,本文為了研究對社區(qū)精神病患者施予健康教育的效果及價值,選取2016年7月—2017年12月西來鎮(zhèn)社區(qū)的80例精神病患者,并將其具體護理結果作如下總結。
選取2016年7月—2017年12月西來鎮(zhèn)社區(qū)的精神病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納入標準:全部患者都符合ICD-10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所有患者的年齡都即20~60歲;所有患者的病程都≥5年;所有患者都具備相應的配合性,不具備尤為突出的邏輯思維型障礙;所有患者都不具備尤為突出的身體類病癥;所有患者都可以主動接納健康教育鍛煉;所有患者與親屬都自愿加入此次試驗研究,并簽訂了知情同意書。對照組患者40例,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齡為21~59歲,平均年齡為(40.33±10.36)歲;患者病程為6~12年,平均病程為(9.42±2.33)年;對照組患者輔以常規(guī)的健康教育。實驗組患者40例,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齡為22~58歲,平均年齡為(40.89±16.38)歲;患者的病程7~12年,平均病程為(9.39±1.48)年;實驗組患者輔以有計劃的健康教育,并隨時根據(jù)患者的情況制定相應的健康教育內容。對比兩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施行常規(guī)的健康教育;實驗組患者在這一前提之下,輔以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
(1)施行前:醫(yī)護人員要囑咐患者服用藥品的關鍵性與目標,同時,還應解釋在服用藥品后極有可能產生的各類不良反應,并提出相應的防范對策,并告知患者應較優(yōu)地接納醫(yī)生所予以的治療與護理。
(2)施行時:醫(yī)護人員要告訴患者在輔以治療后所收獲的優(yōu)良治療成效,輔助患者產生持續(xù)接納治療的自信心,并全方位解釋抵抗精神病類藥品相應的功效與治療機制,隨時監(jiān)測患者的各類身體情況,對康復較優(yōu)的患者來說,要適宜地減小藥品的運用總量,在運用拮抗劑后,要盡力地舒緩患者產生的各類不舒服感[4]。仔細解釋長時間堅持運用藥品對于病癥的把控功效,并盡力地減小復發(fā)產生的概率。
(3)施行后:醫(yī)護人員還應注重為患者親屬施行健康有關的教育,使親屬把握精神病有關的患病機理與患者產生復發(fā)的各類預兆,把握相應藥品的治療方法與成效等,使親屬把握保持運用藥品的關鍵性[5]。在回歸至家庭之中后,定時施行復診,親屬要督促患者遵照醫(yī)囑加以用藥[6]。同時,醫(yī)護人員要給患者解釋藥品所具備的各類副作用與相應的防范對策,讓親屬知曉,只要患者產生了復發(fā),就應立即至醫(yī)院加以醫(yī)治,不能夠貽誤治療的機遇。
記錄兩組患者在護理結束后的SQLS總分、服藥依從率。SQLS量表囊括了30大問題,囊括了動力、心理、癥狀,分數(shù)總共即100分,總分愈高生活質量愈差[7]。服藥依從性量表總共3級,遵醫(yī)服藥:患者自愿并定時、定量進行服藥;偶爾忘服:患者在敦促之下可以定時、定量進行服藥,偶爾忘服;未遵醫(yī)服藥:患者拒絕服藥。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服藥依從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20 5,P=0.045 0);詳情如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服藥依從率比較
實驗組SQLS總分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SQLS總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的SQLS總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shù) 心理 動力 癥狀 SQLS總分對照組 40 17.53±2.51 14.10±1.68 13.20±0.91 45.33±11.27實驗組 40 8.55±1.96 6.88±1.94 6.53±0.68 20.47±4.33 t值 - 17.834 1 17.793 3 37.134 4 13.022 9 P值 - 0.002 4 0.004 8 0.008 9 0.002 1
在臨床中,抵抗精神病類藥品即為精神病患者施行治療的關鍵藥品,然而,這類藥品的治療成效一般會為藥品的運用總量所予以影響,較難加以把控。而現(xiàn)階段,社區(qū)精神病患者對于服藥的依從程度過弱即醫(yī)護人員所面對的一大問題,為此,醫(yī)護人員就應為患者輔以優(yōu)良的護理,以提升患者對于服藥的依從程度[8]。憑借健康教育,以增強為患者施行護理,能夠極大地提升精神病患者對于自己病癥的認知層次,在接納治療期間提升評定、加入的技能,可以立即地給醫(yī)護人員凸顯出自己的感悟,并發(fā)現(xiàn)產生的各類不良反應,減小了疼痛感。
在此次試驗研究之中,實驗組SQLS總分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服藥依從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黃敏燕等[9]研究結果相近。由此證實了,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在運用到為精神病患者輔以護理后,對于患者拒絕加以服藥等行為尤為有效,同時,其還可以促使患者對于藥品產生的各類不良反應得以減小,對于病癥的認知情況得以增強,進而消除患者的各類擔憂及質疑,讓患者較優(yōu)地接納治療,并增強對于服藥的依從程度。
因為許多精神病患者與其親屬都不具備精神病有關的常識與恢復理念,希冀獲得醫(yī)護人員的輔助,所以,對于社區(qū)精神病患者施行總體的健康教育,對于促使患者得以盡早恢復來說尤為關鍵,尤其是在患者的精神情況獲得把控后,在持續(xù)加以用藥與恢復治療的前提之下,醫(yī)護人員全方位施行具備針對性、具備規(guī)劃的健康教育,不單可以減弱患者對于接納治療所產生的厭煩,舒緩患者產生的焦躁、懼怕等負性情緒,同時,還可以增強患者對于治療的依從程度,收獲尤為優(yōu)良的治療成效,減小復發(fā)產生的概率,以促使患者的身心與社會等方面的功能獲得恢復[10]。開展健康教育,可以提升患者對于健康知識的把握率,還可以促使患者的生活質量獲得提升[11]。另外,還可以激起患者身心方面的愉悅感,分散患者對于病癥所具備的注意力,進而舒緩患者精神方面的癥狀[12]。最后,加強了醫(yī)護人員與患者間的交流,使得護患關系更為和諧,解決各類沖突與糾紛。
綜上所述,對于精神病患者的服藥依從程度實施評測,并進行健康教育,能夠提升患者的服藥依從率,同時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