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栓作為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急致死率,而該疾病的發(fā)生與患者顱內供血狀態(tài)的病理性改變存在一定的關系[1]。急性腦血栓主要由腦血管血栓形成所致,占急性腦血管病的50%~60%,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最常見的致死和致殘性疾病。早期康復護理是目前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的護理措施,主要應用于神經內科、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具有較為明顯的臨床效果[2]。本文以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間進行治療的180例急性腦血栓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早期康復護理的干預效果進行分析探討,現(xiàn)對其結果進行如下報告。
選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106例急性腦血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入院順序,將其分為甲組、乙組,每組各53例。甲組中,男性患者為28例,女性患者為25例;患者年齡為50~80歲,平均為(65.11±4.63)歲;乙組中,男性患者為27例,女性患者為26例;患者年齡為51~79歲,平均為(65.23±4.71)歲;兩組上述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護理:健康教育、口腔清潔和皮膚護理。而甲組患者加用早期康復護理:體位護理,護理人員及時協(xié)助患者進行體位的變換,左臥、右臥以及平臥相結合,避免一側受到長期壓迫。按摩護理,護理人員定時按摩患者患肢,來促進血液流通,防止關節(jié)僵硬、壓瘡以及肌肉萎縮等問題發(fā)生,按摩遵循由大到?。P節(jié))。肢體活動:為了防止患者肢體功能出現(xiàn)退化,并促進血液流通,在患者臥床姿勢時,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做健肢關節(jié)活動。認知護理以及語言護理,對于失語患者來說,護理人員要給予語言功能的康復鍛煉,通過聲音刺激患者聽力,對患者錯誤發(fā)音進行逐字逐句的糾正,通過口型示范等形式來幫助患者語言功能提高?;颊哒Z言功能有所好轉時,鼓勵同他人交流、溝通,在語言能力提高的基礎上強化患者認知能力。站立鍛煉:在患者發(fā)病后的5~6 d,指導其逐步的進行步行練習,提供給患者穩(wěn)定支撐點,指導患者自主支撐站立,囑患者反復練習小步慢走、原地踏步。飲食護理:對于吞咽困難患者來說,護理人員應鼓勵其自行吞咽以及主動飲食,在進食中要小口慢咽,不要著急。針灸:通過針灸幫助消除患者體內自由基,使梗死范圍縮小。心理干預:評估患者心理情況,并給予針對性的心理護理,適當組織文娛活動,使患者心情放松、愉悅。
對患者的住院時間進行觀察。
護理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改善超過80%為治愈;護理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改善在60%~79%為顯效;護理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改善在20%~59%為好轉;護理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改善低于19%為無效[3]。
通過Barthel評分、FMA評分來評價患者生活能力、運動能力,患者所得分數(shù)越高其能力就越高[4]。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乙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改善總有效率低于甲組患者,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甲組患者的Barthel評分與FMA評分高于乙組,而住院時間低于乙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總結甲組、乙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改善情況
表2 總結甲組、乙組患者的Barthel評分、FMA評分以及住院時間(±s)
表2 總結甲組、乙組患者的Barthel評分、FMA評分以及住院時間(±s)
甲組 53 81.49±6.63 88.86±5.73 13.21±3.57乙組 53 66.77±6.74 79.41±5.02 21.48±4.69 t值 - 4.783 3.884 5.120 P值 - 0.000 0.000 0.000
腦血管疾病中,急性腦血栓占比超過50%,是一種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5]。目前臨床上,主要是通過血管擴張劑、抗凝劑等對急性腦血栓進行治療,在治療的過程中,還要保持患者的呼吸通暢,同時也要采取一定措施來預防感染和壓瘡的發(fā)生,如有必要還應給予患者吸氧支持,所以在患者的治療過程中應實施有效護理[6]?;颊甙l(fā)病第1個月時,對患者語言、認知、飲食、心理以及肢體等方面進行早期康復護理,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7]。由于腦血栓病程比較長,在住院期間,絕大多數(shù)患者都不能完全康復,所以早期康復護理的實施就顯得尤為重要[8]。
本研究結果表明早期康復護理的實施能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利于神經功能的康復??祻妥o理主要對象是由于損傷、急慢性疾病和老年病帶來的功能障礙者、先天發(fā)育不良的殘疾者??祻妥o理的目標是為維持患者健側部分的身體功能,協(xié)助患者傷側的康復訓練,使家屬了解患者的需要,協(xié)助患者完成獨立自我照顧,以使患者功能恢復和再建,提高其生存質量,為回歸社會創(chuàng)造條件[9]。神經系統(tǒng)疾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運動功能、感覺功能、情感認知、言語和語言、吞咽、排泄及心肺功能障礙等,康復是專門研究神經系統(tǒng)疾病所致障礙和殘疾及由此導致的繼發(fā)性損傷的預防,康復護理是通過護理干預預防繼發(fā)障礙,促進康復,神經康復護理主要集中于腦卒中后的康復護理,隨著卒中治療與康復觀念的逐漸改變,護理人員對腦卒中的早期康復護理、綜合康復護理模式和延續(xù)康復護理模式的研究也不斷增加[10]。神經康復護理的主要護理內容包括體位護理、排泄護理、肢體功能鍛煉指導、言語和認知障礙護理、吞咽障礙評估與干預、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矯形器或輔助用具的使用指導、心理護理等[11]。值得注意的是,腦血栓患者可并發(fā)程度不同的偏癱,在早期康復鍛煉中會出現(xiàn)較強疼痛感,而且一部分患者因缺乏運動認知以及害怕疼痛等原因而放棄鍛煉,加重病情,對預后產生影響[12]。早期康復護理的主張是對患者日常生活的能力加強鍛煉,鼓勵患者不要輕易放棄,告知患者早期康復鍛煉的重要意義,確保患者深刻認識到早康復鍛煉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可降低肌肉痙攣、足下垂、肩關節(jié)脫位以及足內翻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的風險。
綜上所述,在急性腦血栓患者中,早期康復護理可顯著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提高患者的運動能力和生活能力,并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