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堂
上海楊思醫(yī)院普外科,上海 200126
肝膽管結石是常見的外科疾病,因其病情復雜,治療困難,即使進行手術治療,也會合并其他腸道并發(fā)癥復發(fā),導致患者需要再次進行手術[1-2]。在膽道的手術過程中,膽道揭破復雜,耗時也較長,難度較大,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切口感染風險[3]。不僅如此,實施膽道手術后的患者具有極高再次患病的概率,再一次的手術治療大大增加了患者術后的切口感染情況[4]。本研究探究了經(jīng)原切口再次膽道術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以及預防措施,報道如下。
對2017年2月~2018年1月在我院診斷出因復發(fā)性膽道結石再次進行膽道手術9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入選標準:(1)年齡30~75歲;(2)均有一次膽道手術經(jīng)歷的患者;(3)均為急診手術患者;(4)符合臨床診斷的復發(fā)性膽道結石標準,可以進行膽道手術的患者。在90例需再次進行膽道手術患者中,其中男48例,女42例,年齡40~70歲,平均(53.2±4.3)歲。90例患者均有進行膽道手術的經(jīng)歷,其中本次手術為第2次膽道手術的患者76例,為第3次進行手術的患者9例,第4次或者第4次以上的患者5例;本次患者手術距離患者上次手術時間在4個月~15年,平均(8.5±4.3)年。根據(jù)參考文獻[5]將患者上次手術切口為Ⅰ類(清潔)切口的有15例,Ⅱ類(清潔-污染)切口的有32例,Ⅲ類(污染)切口的有33例,Ⅳ類(污穢-感染)切口的有10例。以上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對因復發(fā)性膽道結石再次進行膽道手術9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切口感染概率,以及切口感染可能影響因素。
參照衛(wèi)生部頒布的《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與檢測技術實用手冊》[6]制定感染診斷標準。切口淺處感染:再次手術后,僅在皮膚和皮下組織上發(fā)生切口感染,切口有紅腫、熱發(fā)熱、疼痛或者有膿性分泌物;切口深處感染:切口感染涉及到筋膜和肌層;在臨床診斷的基礎上,將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yǎng),結果為陽性。
使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90例再次進行膽道術的患者中,有29例患者出現(xiàn)了切口感染,感染率為32.22%。
Ⅰ類(清潔)切口的患者感染有3例(20%),Ⅱ類(清潔-污染)切口的有10例(31.25%),Ⅲ類(污染)切口的有12例(36.36%),Ⅳ類(污穢-感染)切口的有4例(40%)。見表1。
表1 不同原切口類別術后切口感染比較
針對患者在手術中的年齡,病程,手術時間,既往手術次數(shù),距離前期的手術時間,抗生素的使用、手術中出血量等因素做了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發(fā)現(xiàn)年齡和病程并不是影響切口感染的因素,手術中時間<4h的患者的切口感染率明顯少于手術時間≥4h的患者,兩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超過一次手術史患者的切口感染率高達64.29%,顯著高于僅有一次手術史患者的切口感染率(26.32%),兩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距前期手術<10年患者的切口感染明顯高于前期手術時間長的,兩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中的出血量越多,切口感染發(fā)生率越高;此外,抗生素的使用也能有效地控制切口的感染。見表2。
膽道手術涉及到膽道和消化道的重建,膽道的再次手術中,為了減少對患者的傷害,多采用原切口再次手術[7]。但是原切口多為增生組織,供血性差,并且患者多患有膽道埂塞、感染等疾病,膽汁內有定值細菌[8],因此在手術中,膽道開放后更容易引起細菌的擴增,更易出現(xiàn)傷口感染[9]。在本研究中分析了不同原切口類型、年齡,病程,手術時間,既往手術次數(shù),距離前期的手術時間,抗生素的使用、手術中出血量等因素對切口感染的影響。
表2 切口感染的因素比較分析
結果發(fā)現(xiàn),在不同切口類型的患者中,Ⅰ類(清潔)切口的患者感染有3例(20.00%),Ⅱ類(清潔-污染)切口的有10例(31.25%),Ⅲ類(污染)切口的有12例(36.36%),Ⅳ類(污穢-感染)切口的有4例(40.00%)。外科手術中,常以Ⅱ類和Ⅲ類切口為主,這可能與在手術中,膽道打開,膽汁流出,沖洗時污染了腹腔或者切口有關,再加上再次接受手術的患者常常伴有膽汁淤積、膽腸循環(huán)受到阻礙,進而導致的腸道菌群失調[10]。
同時也發(fā)現(xiàn)年齡和病程并不是影響切口感染的因素。結果顯示,手術中時間<4h的患者的切口感染率明顯少于手術時間≥4h的患者,兩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著手術時間的延長,切口感染的發(fā)生率越大,這是因為切口暴露時間越長,創(chuàng)面的細菌不斷增加,進而增大了切口感染的概率。超過一次手術史患者的切口感染率高達64.29%,顯著高于僅有一次手術史患者的切口感染率(26.32%),這是由于多次手術后,切口的瘢痕更嚴重,切口的組織供血更差,愈合更慢,更易引起感染;也有研究者認為多次手術的患者膽腸反流的現(xiàn)象更為嚴重,從而增加了腸道細菌進入膽管內的機會,進而引起切口感染[11]。此外還發(fā)現(xiàn),距前期手術<10年患者的切口感染明顯高于前期手術時間大于10年的患者,手術中的大量的出血,減少了有效循環(huán),導致臟器和皮膚中的供血減少,失血丟失的蛋白和抗體也使得機體抗感染和修復能力下降,增大切口感染的幾率。出血量越多,切口感染發(fā)生率越高[12];從結果還能看出,抗生素的使用也能有效地控制切口的感染。
綜上所述,不同原切口類型,手術時間,既往手術次數(shù),距離前期的手術時間,抗生素的使用、手術中出血量是引起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為了能減少再次膽道術后切口感染,患者應提前就醫(yī),提前服用抗生素預防感染,醫(yī)生應提高手術技巧,對不同類型的病人選擇適宜的手術切口,減少術中出血量,盡量縮短手術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