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喜明
(青海省人民醫(yī)院,青海 西寧 810007)
結核性滲出性腹膜炎是因結核菌侵入引起彌漫性腹膜感染,導致腹膜、腸系膜發(fā)生充血和水腫所致,若治療不及時可導致腸壞死等,嚴重者可危及生命[1]。目前,西醫(yī)治療結核性滲出性腹膜炎仍以抗結核治療為主,療效不十分理想,為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聯(lián)合中醫(yī)藥治療成為重要途徑。中醫(yī)學認為,結核性滲出性腹膜炎病因多為正氣虛損、癆蟲入侵,病久耗氣傷陰,導致氣陰兩虛,同時水濕、瘀血、氣滯等病理產物貫穿于病程中,使病程纏綿難愈[2],治宜攻逐水飲、下氣除滿。本研究觀察了中藥己椒藶黃丸聯(lián)合西醫(yī)治療結核性滲出性腹膜炎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結核性滲出性腹膜炎患者84例,均符合《臨床常見疾病診療標準》[3]的相關診斷標準;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脹、腹痛、發(fā)冷、盜汗、發(fā)熱等臨床癥狀,X射線鋇餐檢查發(fā)現(xiàn)腸粘連,B超檢查發(fā)現(xiàn)腹水;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癌性腹腔積液、肝硬化腹腔積液、心源性腹腔積液等因其他疾病所致腹腔積液者,精神失常者,意識障礙者。隨機將研究對象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2例,2組性別、年齡、急性生理學與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tǒng)Ⅱ(APACHEⅡ)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2組基線資料比較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西藥抗結核治療:異煙肼片(浙江廣科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5020614)0.3 g,利福平膠囊(廣東華南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0771)0.45 g,吡嗪酰胺片(廣東臺城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0947)1.5 g,鹽酸乙胺丁醇片(安徽濟人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4020581)0.75 g,均空腹頓服,1次/d;大量腹水者加潑尼松(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1207)口服,10 mg/次,每日3次,并視病情需要每周腹腔穿刺抽液1~2次, 每次不超過1 000 mL。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中藥己椒藶黃丸治療,組方:漢防己15 g、川椒目15 g、葶藶子15 g、制大黃9 g,煎煮,取藥汁300 mL,早晚2次分服。2組均治療1個月后觀察療效。
1.3觀察指標
1.3.1臨床療效 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的評定標準評定。治愈:治療后無腹痛、腹脹等癥狀,腹部壓痛、反跳痛等體征消失,腹肌變柔軟,體溫正常,X射線或腹部超聲或CT檢查腹腔積液消失;顯效:治療后以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腹腔積液大部分被吸收;有效:治療后,上述癥狀、體征好轉,腹腔積液部分減少;無效:治療后,以上癥狀、體征無改善,腹腔積液未消失。治愈+顯效+有效為總有效。
1.3.2癥狀消失時間及抽腹水次數(shù) 記錄2組患者腹腔積液吸收時間、抽腹水次數(shù)、腹脹消失時間、腹痛消失時間。
1.3.3中醫(yī)證候積分 分別于治療前后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的評分標準對2組主要中醫(yī)癥狀進行評分,主要癥狀包括胸悶不舒、腹大膨隆、納呆惡心、納食減少,各項評分為0~3分,評分越高表示該中醫(yī)癥狀越嚴重。
1.3.4不良反應 記錄2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并統(tǒng)計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2.12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2組癥狀消失時間及抽腹水次數(shù)比較 觀察組患者腹腔積液吸收時間、抽腹水次數(shù)、腹脹消失時間、腹痛消失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3。
表3 2組癥狀消失時間及抽腹水次數(shù)比較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2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后,2組各項中醫(yī)證候積分均顯著降低(P均<0.05),且觀察組積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4。
2.4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2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4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5 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結核性腹膜炎又稱腹膜結核,系繼發(fā)于其他器官的結核病變,該疾病在腹部結核中的占比高達31%~58%[6];近年來其發(fā)病率有增加的趨勢,國內發(fā)病率為0.44%~0.55%[7]。而結核性滲出性腹膜炎的發(fā)病機制錯綜復雜,目前研究主要認為系由于結核桿菌引起滲出反應,腹膜充血、水腫,炎性細胞浸潤,導致腹腔內腸管之間、腹膜壁、臟層間形成粘連,可導致腸道梗阻[8-10]。目前臨床對該疾病的治療尚無統(tǒng)一方案,較為常見的方法是使用抗結核藥物結合腹腔穿刺抽液、糖皮質激素進行治療,雖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仍需要較長時間,且部分患者經(jīng)治療后仍存在腸粘連、腹膜增厚等現(xiàn)象[11-12]。中醫(yī)學以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為特點,故而從中醫(yī)學中探尋結核性滲出性腹膜炎的有效防治方法與措施成為方向之一。
中醫(yī)學中雖無關于結核性滲出性腹膜炎的完整記載,但根據(jù)其主要癥狀可歸屬于“虛勞”“癆瘵”“鼓脹”“癥瘕”等范疇,且經(jīng)過歷代醫(yī)家的不斷發(fā)展與豐富,已經(jīng)形成了較為成熟的中醫(yī)病理病機認識,認為癆蟲內犯,侵及腹部,肝、脾、腎三臟受損,癆蟲內犯結于腹部,導致氣、血、水、痰瘀積腹內,氣機郁滯,脈絡痹阻,經(jīng)脈失養(yǎng)而發(fā)病[13]。因此,治療本病應以瀉熱逐水、通利二便為基本原則。筆者在西醫(yī)治療本病的基礎上采用中藥己椒藶黃丸治療。方中漢防己宣透肺氣,通調水道,下利水濕;葶藶子辛苦寒,祛痰定喘,瀉肺行水,苦寒下降能下氣行水;川椒目利水逐飲,并能化氣行水、引諸藥下行;制大黃軟堅決壅、利水泄?jié)帷⒒钛},逐水從大便而去,并有逐瘀之效,水去則諸癥自除。上述諸藥合用,前后分消,共奏攻堅逐飲、化氣行水、標本兼治之效,則疾病可望向愈?,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漢防己所含的甲素和乙素均有抗炎、抗過敏及解熱作用[14];制大黃具有廣譜抗菌及利尿、保肝等作用;川椒目可平喘、利水,其主要成分椒目仁油具有抗腫瘤作用;葶藶子具有強心利尿作用,能夠增加腎小球濾過量,對結核性腹膜炎、滲出性胸膜炎等均有較好療效,可顯著促進腹腔積液的吸收及腹脹、腹痛等癥狀的緩解[15]。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后各項中醫(yī)證候積分、腹腔積液吸收時間、抽腹水次數(shù)、腹脹消失時間、腹痛消失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且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中藥己椒藶黃丸聯(lián)合西醫(yī)抗結核治療結核性滲出性腹膜炎臨床療效確切,可有效改善中醫(yī)證候,促進腹腔積液的吸收,且用藥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