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彪平
但凡讀過魯迅先生作品《故鄉(xiāng)》的人們都熟悉一個人物形象,那就是閏土。這個人物在作品中出現(xiàn)過兩個片段描寫,一個是記憶中的閏土,一個是現(xiàn)實中的閏土;一個少年,一個中年。
以下是其中的描寫片段摘要: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這就是作者回憶當中二十年前少年閏土的可愛樣子。
二十年后,他再次回到故鄉(xiāng),看到現(xiàn)實中的閏土又是另外一番模樣: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jīng)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里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兒時的伙伴還是那個伙伴,但是已經(jīng)完全變成另外一副模樣了,改變得讓人難以接受。記憶完全被改變了。
下面我們就從幾方面對閏土這個藝術形象的變化作一對比剖析:
一、外貌形象對比變化
記憶中的閏土項帶銀圈,手捏鋼叉,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風度翩翩,英俊瀟灑。一副惹人喜愛的樣子,難怪周家的少爺要和他交朋友,一起玩耍。
而現(xiàn)實中的閏土變得差點連“我”都認不出來了:身材增加一倍;紫色的圓臉變作灰黃,皺紋很深;眼睛通紅,頭頂破氈帽,身穿薄棉衣,渾身瑟索;手提著紙包和長煙管,又粗又笨,裂得像是松樹皮了。仿佛石像一般。完全是一副舊中國社會老農(nóng)民的形象,他已經(jīng)被生活壓得直不起腰來。
閏土的樣子,前后簡直判若兩人。
二、語言對比變化
兩個孩子在兒時相見,天真無邪,地主少爺叫一聲“閏土哥”,流露出的是親切、童真,表現(xiàn)出的是自然。相處不到半日,兩人便熟悉了。我們那時候不知道談些什么,只記得閏土很高興,說是上城之后,見了許多沒有見過的東西。閏土給“我”講雪天捕鳥的故事,海邊撿貝殼的故事,還有到海邊看西瓜刺猹的事兒,無窮無盡的稀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讓我們這些城里的孩子大開眼界,外面的世界原來是多么的精彩,農(nóng)村的生活原來那么有趣,而我們這些少爺卻被圍在四角的天空之中,孤陋寡聞。
二十年后,“我”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xiāng),再次見到兒時的伙伴,雖然作為曾經(jīng)少爺?shù)奈覍﹂c土的稱呼沒變,“阿!閏土哥,——你來了?……”但是語言的節(jié)奏、停頓、不連貫卻折射出的是“我”對閏土的懷疑與吃驚,眼前的閏土哥完全不成了“我”記憶中的樣子,閏土還是那個記憶中的伙伴嗎?記憶當中的形象完全被現(xiàn)實顛覆了,破壞了。
而更讓“我”難以接受的是閏土對“我”稱呼卻成了“老爺”,這就一下子拉開了兩人的距離,那兩顆原本融合在一起的心靈被生生撕裂開來,一下子站到了對立的方向。稱呼的變化反映出“我”的身份與地位在閏土的心目中已經(jīng)改變了,高低貴賤自然流露。一個是舊中國的老農(nóng)民,另一個卻成了他心目中的大老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無法交流,更不敢親近,也絕對不敢接近。彼此是一副陌生的樣子,思想處在兩個世界,不用言表。
三、動作神態(tài)變化
少年閏土,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那一幅畫: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項帶銀圈、手捏鋼叉。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活潑可愛、英俊瀟灑的形象,跳動著的是一個活潑的生命,朝氣蓬勃。
而重回故鄉(xiāng),原來那個富于生命力和表現(xiàn)力的少年閏土,卻不見了,成了一個神情麻木、寡言少語的人。除了抽煙,就是嘮叨,然后只剩下沉默。原來“不懂事”的活潑少年,現(xiàn)在卻“懂事”成了一個“木偶人”了??吹酱司按饲?,作者不由得一陣悲涼,可悲又可嘆,更是無奈。
小說中人物的描寫不論是外貌、語言,還是動作神態(tài),閏土完全變了,完全沒有了昔日的風采。
那么,究竟是什么改變了閏土呢?
先看看歷史背景,辛亥革命后,雖然封建王朝的專制統(tǒng)治被新的制度推翻了,但封建殘余思想并沒有一夜消失,那套完整的封建禮法依然存在,而所有這些封建禮法關系都是建立在人與人不平等的基礎之上的。窮富兩極分化依然導致不同階層,他們之間沒有平等的地位,也沒有平等的對話權(quán)。貧窮落后、思想僵化還是廣大農(nóng)民的基本特征。農(nóng)民的低下地位也不可能馬上改變。地主階級和軍閥官僚對農(nóng)民的剝削越發(fā)厲害。還有那些帝國主義趁機操縱了國家的政治和經(jīng)濟的命脈,變本加厲地榨取廣大農(nóng)民階層利益。舊中國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三座大山的壓迫讓整個社會,勞動人民喘不過氣來,社會暗淡,令人窒息。
閏土作為當時社會的一員,當然沒有出路。這樣的小人物成千上萬,社會環(huán)境造就了一大批人的命運。而閏土只是其中代表之一。他是舊中國農(nóng)民的一個縮影。他是很渺小的,憑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改變社會現(xiàn)狀的,而閏土的思想認識也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不會去尋找貧窮落后的真正原因,更何況他是一個思想僵化的農(nóng)民。中華民族需要喚醒,整個社會需要從根本上改變。魯迅先生刻畫人物形象閏土的本意就在此處,就是為了喚醒廣大受壓迫與剝削的勞動人民,用知識武裝他們的頭腦,改變他們落后的思想,懂得怎樣去抗爭,怎樣去改變命運。
一代偉人毛澤東評價魯迅時說:他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更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他用筆作武器,一生都為改變整個民族的命運忙碌著,所以才出現(xiàn)了作品人物——閏土。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