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甫
葉圣陶先生豐贍的語文教學思想,散見于煌煌五卷《葉圣陶教育文集》中,可加以聚焦,無非一句話:“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而它的另一種表述“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曾以題詞的形式赫然出現(xiàn)于1978年第1期《中學語文》封面。自此以后,它便一直成為這家著名語文期刊封面上的獨特標識,年年如是,月月如是。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葉圣陶語文核心教學思想影響深遠,啟迪著一代又一代語文人。
影響源自認識,有什么認識便產(chǎn)生什么影響。經(jīng)典作品常讀常新,經(jīng)典論斷亦然。對于葉圣陶的這一論斷“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不同時代的人們有不同的認識,相應地也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綜括起來,人們的認識大致有:“目的說”,即教學是為了滿足學生的需求;“自學說”,即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而學生也確實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終身學習說”,即教學必須致力于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養(yǎng)成;“教師主導說”,即教師必須在課堂上最大程度地發(fā)揮自己的作用,從而使學生臻于“不需要教”的佳境;“能力培養(yǎng)說”,即教學必須致力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不能停留于一般知識的灌輸;“方法策略說”,即教師必須讓學生掌握一套有效的學習方法和策略;“習慣養(yǎng)成說”,即教學要讓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自學習慣……每一種認識,都曾經(jīng)對不同階段的語文教學形成一定的影響,甚至有的認識曾經(jīng)成為某一時期重要的教學思想,影響著當時的整個語文界,比如魏書生突出“自學”環(huán)節(jié)的“六步教學法”,錢夢龍強調(diào)學生主體、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導讀法”。
時代永遠向前,人們的認識不斷向縱深處掘進。課程改革再度啟動,2018年是第九次課程改革元年。反復閱讀《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我的眼球不禁被這樣的“大數(shù)據(jù)”所吸引:“學習”一詞覆蓋率最高,比比皆是,令人目不暇接;“引導”一詞大量出現(xiàn),有近50次之多,其中“課程內(nèi)容”一章在具體闡述18個“學習任務群”時,更是頻頻凸顯。這充分表明,第九次課程改革大力倡導“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和“引導”型的教學方式。
那么,“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和“引導”型的教學方式,是否只是我們這個時代獨特的發(fā)現(xiàn)?有人說過,新的時代為花朵的綻放提供了最好的土壤,但種子一定是從歷史老人的手掌里撒落下來的。確實如此,“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和“引導”型的教學方式,在第九次課程改革中被大加推崇,并不是偶然的。
一、引導——葉圣陶眼里的“教”
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引導”是針對特定對象(學生)的具體情狀而進行的,于是那學生能夠自悟自通的部分就基本可以排除在引導之外,這就相當于“做減法”;而另外一種教學方式“灌輸”,雖也面對特定對象(學生)卻視而不見,不去針對其具體情狀,于是對預設內(nèi)容不加選擇、和盤托出,這就相當于“做加法”。
習慣于做減法,隨著學生自悟自通的東西越來越多,語文教師需要教的東西便越來越少,以趨于“無”——不需要教;習慣于做加法,學生逐漸喪失自悟自通的學習能力,教師需要教的東西便越來越多,以趨于“滿”——什么都教?!安恍枰獭钡木辰?,正是引導型的語文教師孜孜以求的;而“滿堂灌”的現(xiàn)狀,正是灌輸型的語文教師自己一手造成的。
引導型的語文教師,以“不需要教”為鵠的,拒絕“講風太盛”,習慣于“做減法”。這正如葉圣陶所說的“隨時準備少指點,少講說,最后做到不指點,不講說”。那么,“不需要教”應是一種什么樣的學習境界?在我看來,首先是樂于自學,不再需要教師提供發(fā)動機;其次是勤于自學,不再需要教師跟蹤一輩子;最后是善于自學,不再需要教師反復炒冷飯。教給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持久的學習熱情、靈活的學習方法和策略等,他們就會受用長時而非“學到哪兒忘到哪兒”,受用許久而非“日削月割,以趨于亡”,受用終身而非“竹籃打水一場空”??梢哉f,當我們真正從學習的后續(xù)性、持久性、終身性這一高度來觀照“此在”——正在發(fā)生的課堂教學時,我們就必然會努力取用與此相適應的先進的教學方式——“引導”。正是基于這種學習的后續(xù)性、持久性、終身性,葉圣陶先生才提出“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
具體來說,“引導”這種葉圣陶式的“教”,就是在學生有了一定的學習經(jīng)歷(預學)和感受(圈點勾畫)時才教,在他們心憤(求通而未得)口悱(欲言而未能)而渴望交流、表達時才教,在他們交流、表達而自然呈現(xiàn)出原生態(tài)的學情時才教,在他們思維斷裂、方向迷失時才教。譬如汪曾祺《金岳霖先生》(見蘇教版必修二專題“慢慢走,欣賞啊”)是一篇相對比較淺顯的現(xiàn)代散文,開篇交代“有趣”一詞,并以此為文眼串起金先生在教必修課、選修課、做講座的系列教學活動以及業(yè)余生活中涉及的若干事情,卒章點出他“一肚子學問,為人天真,熱愛生活”的精神風貌。本來,文眼、事件、人物特點等基本信息都處于顯性層面,學生僅僅通過瀏覽的閱讀方式便能心領神會,可是很多教師一講起課來,總是“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將學生熟知的東西“拉網(wǎng)式”過一遍,結(jié)果真正需要教的東西因無法完成而劃歸“安大略省”,或者完成了卻是“元嘉草草,贏得倉皇北顧”。而把教學角色定位為“引導者”的教師,往往能夠堅持這樣的原則:凡是學生已知、已懂的,絕不浪費課堂的有限時間;凡是學生自己借助工具書或思考片刻即能弄懂的,絕不越俎代庖。我曾經(jīng)多次在全國各地執(zhí)教《金岳霖先生》,每次都是讓學生先學、先言說,然后才借力打力、后發(fā)制人。他們都把閱讀過程中“生成的關注點、問題點、質(zhì)疑點等”或“隨機生成的各種話題、問題、拓展材料以及學生成果等”拿出來相互交流,但由于地區(qū)不同、生源不同、環(huán)境不同,每次交流的內(nèi)容、序列、方向都不盡相同。而甘心處于“下游”位置的我,在他們思考缺乏廣度、高度、深度之時才施以援手,在他們思維出現(xiàn)斷裂甚至完全偏離課程軌道之時才充分發(fā)揮彌合、聚焦的功能。
總之,“教”,就要教在刀刃上,教在火候上,教在癥結(jié)上?!敖獭?,就要努力使學生產(chǎn)生學習的動機,煥發(fā)學習的熱情,建構起受用終身的學習方法和策略?!敖獭?,就要使學生逐漸達到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的程度。
二、以學定教——葉圣陶教學思想的密碼
如前所說,“引導”是基于學習的后續(xù)性、持久性、終身性來給“教”做減法,是站在“此在”(當下的課堂)“朝后看”。然而教學的現(xiàn)實狀況卻是,絕大多數(shù)教師僅僅“朝前看”。
站在“此在”朝前看,就是看學情,讓學生“先學”。此之謂“先學后教”。預習題的布置,教學案的普及,學習單的推行……種種致力于學生“先學”的舉措都表明,“先學后教”的教學觀念已深入人心,而真正不相信“先學后教”的語文教師,事實上已經(jīng)罕見??缮钏家幌?,學生“先學”起來,大多數(shù)教師又是如何“后教”的呢?
有的語文教師,一開始也基于學情,從戰(zhàn)戰(zhàn)兢兢站起來發(fā)言的學生那里征詢到幾個小問題,可敷衍幾下,隨之而來的教學活動卻并不以此為出發(fā)點、參照點,一直到最后也未好好回應。這樣的教師視學情為兒戲,輕易走過場,學生需要也好不需要也好,反正教師自己覺得需要就大講特講。這種愛做加法的教師,可稱為“我行我素”派。
有的語文教師,從來不讓學生直接提問、質(zhì)疑,不讓學生主動交流對文本的激賞之處,總是高舉課前自己預設好的“問題”的鞭子反復拷打?qū)W生,對學生發(fā)起一次次瘋狂進攻,然后面對皮開肉綻的“學情”,像名醫(yī)一樣捧出一大堆藥材。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講深講透”,其結(jié)果往往是把大多數(shù)學生講得一愣一愣的。這種愛做加法的教師,可稱為“深度套牢”派。
有的語文教師,絕對尊重學情,針對任何一個學生提出的任何一個問題,哪怕是邊角料問題、無效問題甚至非語文問題,都給予足夠的時間進行充分的討論,并且給出自己的解釋;針對任何一個學生表達和交流的任何一點學習感受,都耐心聽取,竭力補充。他們一旦解釋和補充起來,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往往作無邊界的拓展、無底洞的深化。這種愛做加法的教師,可稱為“教無不盡”派。
如今,“我行我素”派、“深度套牢”派和“教無不盡”派牢牢占領著三尺講臺,他們使中國語文課堂普遍呈現(xiàn)著“講風太盛”的特點。學生“先學”,有所不悟不通亦有所自悟自通,如此學情竟未能觸動“后教”的教師采取少教、精教的引導型教學方式,這著實讓人感到匪夷所思。為什么很多教師明明都按“先學后教”的次序來做了,最終卻以“我”定教,我行我素,深度套牢,教無不盡,最終未能真正做到“以學定教”呢?問題的答案,其實就在葉圣陶語文核心教學思想“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這句話里。
一方面朝前看,即讓學生“先學”,可以使我們眼前擁有教學的實體對象及其具體情狀,使我們能夠站在堅實的土地上進行教學;另一方面朝后看,即“為了達到不需要教”,可以使我們心中懷有教學的終極目標和最高理想,使我們自覺拋棄貪教、濫教的毛病,而像葉圣陶所比喻的那樣“牽著孩子的手教他學走路,卻隨時準備放手”。本來“朝前看”有做加法的沖動,現(xiàn)在“朝后看”,可以抑制住這種沖動,從而做了減法。不該教,忍住不教;該教多少,就教多少;該教也未必教“滿”,適可而止。這就是“引導”的真諦,這就是葉圣陶在幾十年前就諄諄告誡廣大語文教師的。
更進一步地看,“以學定教”之“學”,其實有兩個“學”:朝前看,有“先學”或者“預學”;朝后看,有后續(xù)學習(簡稱“續(xù)學”)。預學跟續(xù)學,本質(zhì)上都是自學,都體現(xiàn)出學生的自學能力;但同樣是自學,前者為現(xiàn)實的土地,后者為理想的天空。真正的語文課堂教學,就是要“腳踏大地,眼望星空”。說明白一點,就是有了預學,自然“需要教”,但如果沒有對“續(xù)學”的考慮,不拿“續(xù)學”來制衡,那么這種情況下的教便輕易滑向灌輸型的教學方式,容易做加法?!拔倚形宜亍迸伞ⅰ吧疃忍桌巍迸珊汀敖虩o不盡”派,之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動輒“做加法”,就是因為缺失“朝后看”的意識。
由此看來,僅僅把“以學定教”之“學”定位為“先學”或“預學”,是不全面、不科學的,真正全面、科學的定位應該是“預學和續(xù)學”??梢哉f,能夠看到“以‘預學定教”的必要性,相對不難;而能夠發(fā)現(xiàn)“以‘續(xù)學定教”的重要性,委實不易。既朝前看,亦朝后看,這是更高意義上的“以學定教”。當一般人的認知水平還處于“以學定教”1.0版時,葉圣陶先生早就研發(fā)出了“以學定教”2.0版。
葉圣陶語文核心教學思想“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密碼就在于此。有了這個密碼,善于引導的語文教師就會真正開啟學習型課堂的大門。
2017年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貫串著“以學定教”的理念,積極倡導“引導”型的教學方式。它旗幟鮮明地批判“生硬灌輸”,反對“以教師的講解代替或限制學生的閱讀與思考”。
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既來自時代的呼呼,也植根于歷史的土壤。真正先進的東西,往往具有共時性,今人與前人共享。“以學定教”的理念和“引導”型的教學方式,早就蘊涵在葉圣陶“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科學論斷中,只是其價值需要一個變革的時代來激活它。
處于這樣一個時代,每一個語文人都應當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自己的教學方式,主動擁抱生本課堂、學習型課堂,為語文課堂教學帶來開放的格局、自由的氣象。
[作者通聯(lián):江蘇鹽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