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守良
摘要: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成分,是一項基本的教學訓練方式,通過調(diào)動學生的口、手、腦等各種感官,以加深學生對所學課文的理解,有助于學生形成一種獨立的感官思維,更好地體會文章中的感情與語句。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轉(zhuǎn)變自己的教學思路,重視朗讀對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性,通過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指導和點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
關鍵詞:小學語文 朗讀教學 課堂策略
前言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課堂語文教學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有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取決于是否做好朗讀訓練,小學生在學習語文教學的時候,只有充分地讀才能夠整體感知學習內(nèi)容,進一步加強自己的語言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將學生的朗讀是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工作,不斷鉆研和探索,讓學生能夠運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
一、朗讀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重要作用
1、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想要全面地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必須保證學生具有良好的朗讀素養(yǎng),只有通過一定朗讀和閱讀的積累,學生才能夠有一定的寫作水平。朗讀是將教材中的語文知識轉(zhuǎn)化為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形式,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朗讀,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書中的知識點,比如生詞、標點符號、重點句式等等。
2、加深學生對語言的敏捷性
在組織學生不斷進行朗讀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一個高度緊張的、不斷變化的過程,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感官綜合地調(diào)動起來,通過朗讀學習對材料中的人物和景象形成一種獨特的感覺,將單調(diào)的文字轉(zhuǎn)化為生動的形象,可以讓學生更加敏銳生動地捕捉文章中的關鍵性詞句,與書中的人物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進一步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加深對語言的敏感度。
二、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朗讀
1、給予學生一定的技巧指導
如何加強對小學學生語文朗讀技巧的指導一直是廣大語文教師不斷探討和研究的話題,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中我們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因此在給予指導的同時要注意強度和量度,不應該過分追求強調(diào)技巧。在朗讀技巧中包括句子的停頓、語音、語調(diào)、輕重音的區(qū)別,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語言發(fā)展狀況進行實際的指導,首先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朗讀時間,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可以對內(nèi)容和句子進行揣摩和理解。第二,要不斷幫助學生完成朗讀的三個要素,發(fā)音準確、吐字流利、語調(diào)有感情,教師要明確學生朗讀的基本任務和要求,根據(jù)不同學生的不同水平提出不同的閱讀要求,根據(jù)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
2、有針對性地選擇正確的朗讀方式
讀書有很多種方式,比如默、,輕聲讀、個人、小組讀、略讀、精讀等等,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因為時間有限,因此不能對每一種朗讀方式都進行呈現(xiàn),教師要根據(jù)實際的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學習需求選擇合適的朗讀方式,雖然當前的語文朗讀方式亂花漸欲,但是語文教師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能夠理性地選擇對學生最佳的朗讀方式,引導學生將文章讀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
3、豐富學生的朗讀過程,加深理解和感悟
當前的小學語文朗讀,并不是讓學生進行機械反復的閱讀,教師重點要通過學生的朗讀活動加深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不斷挖掘深層次的知識和感悟,將朗讀與學生的語言基礎訓練結合起來,有效提高小學語文朗讀的效率,不斷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的朗讀過程變得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提高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根據(jù)不同的朗讀任務和需求,進行朗讀活動時偶爾需要書聲朗朗、大聲朗讀,偶爾又要靜思默想、默默閱讀。在實際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當讓學生加強朗讀與思考的有機結合,這樣才能夠充分發(fā)揮朗讀的真正作用,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在朗讀過程中進行獨立的思考,在自己的腦海中生動形象的描繪出書中的景象。在進行經(jīng)典文章的閱讀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書中的經(jīng)典詞句進行細細的品味和揣摩,體會作者深沉的情感。為了進一步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朗讀,教師應當不斷發(fā)揮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在有感情朗讀中體會到文章的深刻內(nèi)涵,激發(fā)出學生自己的情感體驗。
結束語:通過有效的語文朗讀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表達能力,因此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進行朗讀,教師要不斷認識的朗讀者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通過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技巧指導,讓學生在朗讀中升華自己的情感,有效地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陶秀娟.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指導[J].吉林教育,2017(46):101.
[2]李德成.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思考[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