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尚超
1979年,中國曾派一個訪問團,去美國考查初級教育?;貒?,訪問團寫了一份三萬字的報告,最后,訪問團得出一個結(jié)論,美國的初級教育已病入膏肓,再用二十年的時間中國的科技和文化必將趕上和超過這個所謂的超級大國。
同一年作為互訪,美國也派了一個考察團來中國,也寫了一份報告。最后,美國訪問團也得出一個結(jié)論,中國的學生是世界上最勤奮的,在世界上也是起的最早,睡的最晚的;他們的學習成績和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同年級學生比較都是最好的!可以預測再用二十年的時間中國的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將把美國遠遠的甩在后面!
可是三十多年過去了,美國“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養(yǎng)了近六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近二百位知識型的億萬富豪。兩家的預言都錯了——“預言”成了“寓言”。這其中的原因我覺得歸根到底是中美教育模式的差異。
一、合作學習模式
合作學習模式以小組學習的形式,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促進學生在認知、情感和社會性等方面的成長。在美國,上課時五至六人為一組,圍桌而坐。特別是在1~8年級,教室的座位都是按小組合作方式編排。或是圓桌,或是幾張方桌拼在一起,學生三五個圍坐在一起上課。在進行合作學習時主要采取一下幾個步驟:
步驟一:異質(zhì)分組
分組遵循的是“組間同質(zhì)、組內(nèi)異質(zhì)”的原則。劃分后的每個小組都是異質(zhì)小組,由學力水平、能力傾向、性別等不同的成員組成,成員之間存在著一定的互補性。小組間的總體水平則基本一致。
步驟二:明確任務
運用小組合作學習形式,教師在布置學習任務時要具體、明確,有針對性。既有針對個人的任務,又有針對小組集體的任務,這樣就保證了既對自己的學習任務負責,又相互依賴,關(guān)心小組其它成員的學習。
步驟三:充分交流
步驟四:展示成果
學習形式是先由個體講敘,誰完成的作業(yè)誰來講敘。每個學習者講完后,其它成員提問、討論,教師則進行解釋和補充。
步驟五:及時反饋
要求學習者回顧自己的學習內(nèi)容,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形成自己的觀點和批判性思維。教師提出的問題是開放性的,不存在唯一答案,學習者可充分發(fā)表意見,接受合理的解釋,重要是討論和傾聽的過程,而不是結(jié)果。
分組的方式方法、布置任務的方式和目標、教師在其中的角色定位、學習過程中的調(diào)控方式、針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設計等問題都很重要。給學生分組一般采用異質(zhì)分組的形式,它能有效的促進優(yōu)勢互補。但異質(zhì)分組后,如果一個小組內(nèi)差異過大,教師在如何確定學習目標,如何引導組內(nèi)能力強弱的學生合諧有效的合作等方面,都需要進行認真的思考。從我們平時教學觀察的情況看,小組討論只是作為了教師一種形式上的展示,如提了一個問題后,讓前后左右的四個或六個學生一起討論;更進一步的老師也是讓學生變動桌椅,形成小組模樣。但小組內(nèi)并沒有真正開展合作學習活動,小組應對的是教師的問題,而沒有應對組內(nèi)成員彼此的問題。
二、拼圖法
拼圖法一般適用于描述性學習材料,所學內(nèi)容最好是可以分解的事實性、分析性知識,而不是某種技能。
例如,我們在學習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時,對冷鋒、暖鋒、氣旋、反氣旋的學習可用這種方式??梢园延嘘P(guān)的這四個方面的知識用不同顏色的紙打印出來,然后把相同顏色紙的同學分到一組進行深刻的討論,一個小組就只需要把一個層次弄懂弄通。各組的閱讀任務完成后,再讓他們把拿到的紙編上序號。第二節(jié)課時,要求大家重新調(diào)整座位,材料編號相同的同學調(diào)整為一個組。一個新的學習小組又形成了,重新組成的小組的每個成員剛好每人在前一節(jié)課所學習的內(nèi)容各不相同,每人的學習內(nèi)容組合起來則是完整的理論知識。
三、概念發(fā)展模式
1.列舉:羅列項目
第一步要求學生列出與某一概念或主題相關(guān)的任何項目,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或在課堂上討論的內(nèi)容羅列。然后把學生提出的所有項目匯總,呈現(xiàn)給每個學生。
2.分組:對項目進行分類
將足夠的項目羅列出來之后,教師要求學生把相似的歸為一組并說明理由。
3.標記:確定項目之間的關(guān)系
在這一階段要求學生給劃分的各組取一個名稱,教師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quán),促使他們思考,確定項目之間的關(guān)系。這一步驟的目的在于發(fā)展學生進行推論和概括的技能。
4.重新分組:重新分析或歸納項目
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進一步思考某一組的項目是否可以歸入另一組,以及某一組是否可以全部歸入另一標記之中。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重新考查這些項目,必要時可以添加項目,然后重新分組。學生們自己將逐漸發(fā)現(xiàn)任一事物、人或觀念都具有許多特征,可以用許多不同種的方式歸類。
5.綜合:總結(jié)資料,形成概括
教師要求全班學生考查所有的項目和標記,用一句話總結(jié)所有信息,最后形成某種思想或理論概括。
在這個模式的運用過程中,學生有很大的自主性,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個很大的挑戰(zhàn),也很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薩奇曼探究模式
1.選擇課題
教師選擇一個令人困惑的情境或問題,這一問題可以是一個疑難的科學問題,可以是一個令人困惑的事件,也可以是一段戲劇或故事的節(jié)選,但必須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激發(fā)學生去尋找答案。
2.向全班解釋探究的程序
向?qū)W生說明開展探究過程應遵循的規(guī)則,使學生明確如何去尋求可能的解決方案。然后教師寫出問題情境,呈現(xiàn)給每個學生。
3.搜集相關(guān)的資料
學生根據(jù)問題搜集資料,在搜集和證實資料的過程中可以提出問題以獲得更多的信息。但教師只回答“是”或“否”,幫助學生澄清問題,并不給出問題的答案。
4.形成理論,描述因果關(guān)系
當學生提出一個理論假設時,教師停止提問,將這一理論寫在黑板上,全班對其進行考查和討論,決定是否接受。鼓勵學生提出多種理論,逐一考查其有效性。
5.說明規(guī)則,解釋理論
某一理論或假設被全班確定之后,教師要指導學生解釋并應用這一理論。
6.分析探究過程
最后,教師和全體學生討論所經(jīng)歷的探究過程,考查如何形成理論解釋問題,并討論如何改進這一過程,從而提高學生的探究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