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大爺?shù)碾s貨鋪
初中時的一次歷史考試,復習時間只有十五天。我對這類科目倒是蠻感興趣,但特別討厭背知識點。
然而要命的是,考試就考知識點,老師考前還不給劃重點。我當時心想,肯定背不完,干脆不復習了。
于是當大伙用雙手捂住耳朵,嘴角唾沫橫飛地念經(jīng)時,放任自流的我只把書左右翻著玩。既然已經(jīng)對考試不抱啥希望了,那就干脆用這最后的幾天,梳理一下整本書的脈絡(luò)吧,也算有頭有尾。
當時也不懂怎么梳理,就傻乎乎地抄目錄,把每單元的標題寫在一張大白紙上,不知道為啥,寫完感覺腦子清楚了一點。
于是又把每單元下面每節(jié)的題目再抄上去,抄完腦子更清楚了。便一鼓作氣,把每節(jié)內(nèi)容的每個小標題,以及這個小標題下大致講了哪幾個點,工工整整地抄在那張大白紙上,白紙被填滿,心里感覺像有了個大地圖,一些地點之間還能搭建起關(guān)聯(lián)。
那時距離考試只剩三四天,大伙背得頭昏腦漲,但也生生背完了一大半,而我手里就只有這一張大白紙,但我感覺我可以搏一搏。
以前我不知道重點在哪,但自從畫出那張大白紙后,心里莫名就有了感覺。最后我的歷史成績是學年第一名。
那次以后,每當要備考歷史,我都會給自己留出幾天時間,拿出一張大白紙,抄目錄,抄每小節(jié)的標題,在下面標注上該小節(jié)主要講什么。這種做法在當時有點格格不入,老師說我在“繡花”,同學也勸我不要耽誤時間,然而結(jié)果是,每次我的歷史成績都會領(lǐng)先全學年。
這件事讓我很早就明白了幾個道理:
第一,當大多數(shù)人都如何如何的時候,并不意味著你也要怎樣;
第二,當所有人都陷入了一種狂熱,你要提醒自己冷靜,給自己一個跳出來的機會,站在更高遠的視角旁觀;
第三,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慢也是快,走在錯誤的方向上,快也是慢。
高考前復習政治,坦白講,這科目對當時的我們來說真的挺難。理論倒好理解,但應(yīng)用層面就難了,尤其是選擇題,四個選項跟四胞胎似的,看哪個都想選,一選就錯。
當時老師叫我們搞題海戰(zhàn)術(shù),一天刷上百道選擇題,做完就講,講完叫大家把錯題整理在錯題本上,可久而久之我發(fā)現(xiàn)很多人錯的地方總會一錯再錯,可謂“出門就上當,當當都一樣”。
我也是這樣嗎,不,我一道題都沒錯過,因為我一道題都沒做過。每次有題發(fā)下來,我會認認真真讀一遍題干,然后,直接去看標準答案。長期這么順下來,我形成了一種和出題人一樣的思維習慣,高考政治選擇題拿到了滿分。
當時這么復習的時候有人說我懶,連動筆都不肯,可我發(fā)現(xiàn),這世界上另有一種“勤奮”的懶惰,那就是抓過來就干,不給自己反省和思考問題本質(zhì)的時間。你問他為啥,他振振有詞地說自己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是啊,不能輸在起跑線的人,連系鞋帶都覺得是在浪費時間,開槍就跑,倒會領(lǐng)先個三五米遠,但會輸在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