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忠書
(合肥市琥珀中學 安徽合肥 230061)
朱自清的《背影》是寫人記事的典范,從人文內(nèi)涵的角度來看,表現(xiàn)永恒的父子之情,感人至深;茅盾的《白楊禮贊》是典型的托物言志散文,謳歌昂揚剛健的民族精神,激人奮起。統(tǒng)編版教材的編者將這兩種風格迥異的不同類型的散文,放在同一個單元, 兩相對照,展現(xiàn)了經(jīng)典在散文文體上獨有的藝術(shù)魅力,可謂雙璧輝映。
“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散文,決定不會平鋪直敘,常常都會一波三折,以增加文章的波瀾,及行文的情感跌宕。
兩篇散文,都開篇點題?!侗秤啊分幸粋€“最”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diào),《白楊禮贊》起筆直抒對白楊樹的贊美之情。
①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②白楊樹實在不是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
在點題之后,作家不是順勢即寫“背影”或“白楊”,而是放下要描寫的對象,都采用了宕開一筆之技法。
所謂“宕開一筆”,就是放下現(xiàn)時的暫時不寫,寫向另一邊。這看似閑筆,其實閑筆不閑,它對文章結(jié)構(gòu)的安排、人物的塑造、中心的表達、調(diào)動讀者的興趣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背影》在點題之后,“延宕”了四段文字,直到第6段,作者才著眼于寫“背影”。第2段寫跟著父親奔喪回家,第3段寫喪事完畢與父親同行,第4段寫父親決定為兒子送行,第5段寫父親送兒子上了車。這四段文字,讀起來給讀者的感覺很“碎”:“囑咐”、“頗躊躇”……這一切的“瑣碎”只字未提到“背影”,但每一段都與“背影”不無關(guān)聯(lián):“背影”故事的緣起(第2段)、“背影”故事的前奏(第3段)、“背影”故事的基礎(第4段)、“背影”形象的孕育(第5段)。這一切的細碎皆是父愛的表達,為全文的核心段落第6段濃彩重抹的寫“背影”鋪墊,為下文寫自己被父親的背影深深感動蓄勢。
《白楊禮贊》在開篇點題之后,作家放下白楊樹,轉(zhuǎn)而用一大段的文字描寫高原景象,
忽而是“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毯子”,忽而又是“宛若并肩的遠山的連峰”;本來是“雄壯”,一下子又變成了“單調(diào)”,由“抑”而“揚”,完成情感的突轉(zhuǎn)。這看似遠離主旨,恰是作者的匠心。
這一段文字,作者勾畫的“無邊無垠,坦蕩如砥”、色彩濃郁的高原圖景——正是白楊樹的生存環(huán)境。白楊樹就扎根在這厚土上,也只有如此寬厚溫暖的厚土,才能孕育出白楊樹的正直、堅強、倔強的生命!
這一段文字,制造了一個“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藝術(shù)境界,為下文詳細描寫白楊樹做好了情感的鋪墊。
大凡好的散文都應該有兩條線:一條是敘事線,或“寫景線”;一條感受線,或情感線。作者寫作的思路就是圍繞這兩條線交織、并進的展開,共同完成散文主旨的表達。
敘事線,是貫穿全文的脈絡,把文中的人物、事件串聯(lián)起來,交代時間、地點、起因、過程、結(jié)果。敘述事件的同時,作者點綴式地寫自己的感受。散文的寫事是為了表現(xiàn),表現(xiàn)作者的主體感受,寫事不是目的,寫人也不是目的,表現(xiàn)主體感受才是目的。敘事的順序及詳略處置,按照表現(xiàn)感受來安排,材料的安排應遵循情感邏輯。
《背影》的“雙線”呈現(xiàn)如下:
敘事線:奔喪回家→與父同行→決定送行→望父買橘→讀父來信
“眼淚”“我的淚”“晶瑩的淚光”,“淚”全文出現(xiàn)四次,這“眼淚”定然是作家在不同“語境”中強烈的主觀感受,高度濃縮、加強、烘托了作者對慈父的感激、思念之情。作家正是借助于“眼淚”這一“靈魂”的反復,形成文章的情感脈絡,使文章具有打動人心的催人淚下的力量。
寫景抒情散文中,一條是“景物線”,一條是情感線。 “景物線”,即景語:對寫作對象(景物)的傳神描寫。所擷取的景物,一定是為了抒情,景為情設,情因景生。這就涉及另一個線——“情感線”,即“情語”。情感是寫景抒情散文的靈魂。寫景散文不是為了寫景而寫景,寫景不是目的,抒發(fā)情感才是目的。寫景之后,必要的抒情議論才是散文“風景”的點睛之筆。有了抒情議論,文章就有了“筋骨”。兩條線交織、并行、推進,寫景抒情散文就盈盈地搖曳著馨香而清澈的生命。
《白楊禮贊》的“雙線”呈現(xiàn)如下:
景物線:
境美
形美
神美
(對象征意義的揭示)
文章的開頭、中間、結(jié)尾不斷點題,直接贊美白楊樹的“不平凡”,形成了一以貫之的濃烈的感情線索?!熬拔锞€”與“情感線”結(jié)合,很好地體現(xiàn)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很好地展示了“散文”這一文體獨特的審美內(nèi)涵,激活了散文的“心”。
著名修辭學家倪寶元在《修辭》中解釋反復這樣說:“為了強調(diào)某個意思,突出某種感情,加強讀者印象,有意重復某些詞語或句子,這種辭格叫反復,也叫作‘重復’‘復迭’?!边@是對“反復”修辭格中規(guī)中矩的解釋。作家們深諳寫作之道,深諳“反復”對抒發(fā)、強化、凸顯蘊藏在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激流,具有其他修辭格不可替代的價值。
“反復”是作家們獨具匠心的藝術(shù)追求,《背影》、《白楊禮贊》即是典范之作。
《背影》以“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背影”在文章中也出現(xiàn)四次:
①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②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④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課文中,作家始終將目光凝聚在父親的“背影”這一意象上,“背影”猶如電光火石,一下子照見父親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照見父親的靈魂。
其中,第②處是背影的特寫鏡頭:寫了手的動作,腳的動作,整個形體的動作。這一處的動作描寫只寫攀爬的起始動作,不再寫下去,在強光聚焦中,成了形象的定格,成了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中的一個經(jīng)典形象,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分手后,作家佇望著離去的父親,又捕捉到另一個背影(第③處),這一背影在來來往往的人群中找不到了,猶如電影畫面那樣慢慢地淡出,影愈淡而情愈濃,人愈遠而心愈近。行文至最后,背影像一尊塑像似的矗立起來,完成了形象的定格,永存于讀者心中。這種幾近段落的反復,非常顯豁地突出了“背影”。背影,猶如一個特別溫馨的特寫鏡頭在作者眼前、心中停住,反反復復地浮現(xiàn)、孕育與放大,顯出“背影”非同尋常的抒情效果。
《白楊禮贊》,作者正抓住了“不平凡”這個綱。“不平凡”在文中出現(xiàn)了四次:
①白楊樹實在不是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
②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不是平凡的一種樹。
③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
④白楊不是平凡的樹……
這四處文字,第①處 “首章標其目”,表達主旨,總起全文;第②處過渡,既是對上文“驚叫”的補敘,也是下文贊美白楊樹的前奏;第③處再次過渡,為下文揭示白楊樹的象征意義進一步蓄勢;第④處“卒章顯其志”,再次點題,照應文章的開頭,感情熾烈,直抒贊美之情,又使全文意境完整。
這一方面體現(xiàn)出作者經(jīng)營結(jié)構(gòu)的甘苦,另一方面,作者的贊美之情借此得到淋漓盡致的抒發(fā),產(chǎn)生了震撼人心的藝術(shù)效果。
簡言之,這兩篇經(jīng)典散文,一寫“小我”,一寫“大我”,是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不可多得的瑰寶,必將永恒地屹立在時間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