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加平 張鑫超
摘 要:隨著《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的開播,學習古典詩歌的熱潮再次興起,從成語大會到詩詞大會,漢語文化類節(jié)目的熱播反映出社會對中國傳統詩詞文化的熱愛和推崇。電視節(jié)目內容、形式以及思維的創(chuàng)新,對于促進中小學詩詞教育,推進當前語文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啟發(fā)和借鑒意義。本文主要結合《中國詩詞大會》的比賽形式和創(chuàng)意啟發(fā)探討中小學詩詞教育中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中國詩詞大會;中小學詩詞教育;創(chuàng)新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31-010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1.064
《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讓中國古典詩詞成為一種大眾文化,而參賽選手的年輕化和“00后”冠軍的誕生說明中國傳統文化受眾范圍逐漸年輕,這也對中小學詩詞教育的內容和教學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教學內容的豐富化和畫面化
(一)采用聯想和串聯的方式拓展教學內容
中國詩詞內涵的博大精深要求教學內容要豐富多彩。詩歌是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的高度凝練,是抒情的有效載體。因此,孔子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辫F戈戎馬、菊園梨下、日落長河、楊柳別情等情景都被古人用高度凝練生動的文字表達出來,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避免單一,注重代表性,強調經典,在完成教材指定內容的前提下,進行拓展學習和聯想學習。例如,在教授王昌齡的邊塞詩歌《出塞》時可以將“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表達的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與杜甫的《月夜憶舍弟》進行拓展聯想,豐富教學內容。兩位詩人借助同一個“明月”意象表達戰(zhàn)爭狀態(tài)下百姓生活,一個是戰(zhàn)士英勇殺敵衛(wèi)國的忠心赤膽,一個是“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的家破人亡,通過比較可以讓學生更深刻生動地體會詩歌之美。
(二)充分發(fā)揮詩歌意象使教學內容畫面化
詩歌是表意的文學形式,通過意象表達詩人的情感。《中國詩詞大會》便充分發(fā)揮了詩歌意象特征,采用“飛花令”的形式考察選手對詩歌的掌握程度。同一個意象詩人能描繪出不同的情景,以“花”為例,“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描繪的是國破凄苦的畫面;“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描繪的是閑淡的畫面;“不知近水花先發(fā),疑是經冬雪未銷”描繪的是看到早梅驚喜的畫面。因此,在教學的時候要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寓情于景的去體會詩人的情感,給自己描繪出一幅畫面,而學生和教師就是那畫中人。
二、教學方式的靈活化和美學化
詩歌是中國古典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詩歌教學的目的不止在于讓學生通其形、曉其意,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內涵,增加人文素養(yǎng)和情懷。尤其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詩歌也成為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因此,基于學習古典詩歌的重要意義,在進行中小學詩歌授課時,教師應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心靈接受浸潤,使詩歌文化內化于心。
(一)以讀入境,增加學生的理解力
由于中小學生的閱歷尚淺,詩詞的語言風格距今相差甚遠,所以中小學生在掌握詩詞時難度也比較大。對詩詞的誦讀是重要有效的教學方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蓖ㄟ^誦讀,把握停頓節(jié)奏,可以更好地感受詩人創(chuàng)作時的心境,了解詩作所要傳達的意思。在《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上,絕大多數的競技形式都是通過口頭語言表達出來的,有8歲的馮一鳴在臺上踱步吟詩,也有高中狀元武亦姝淡定神閑的限時作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相結合,通過朗讀理解詩歌意思,通過理解達到記憶效果,通過記憶再表達出來,通過表達再在合適的場合使用。這應該是詩歌教學的最終目的。
(二)借鑒大會比賽形式,提高課堂積極性
《中國詩詞大會》的火爆除了其內容的趣味性以外,還離不開其比賽形式的豐富多彩,節(jié)目采用了“飛花令”和“九宮格”等比較新穎的競技形式,不僅吸引了選手,也讓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增加了參與感。在中小學詩歌教育中也可以采取“飛花令”“九宮格”和小組比賽等形式,一方面可以增加趣味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全班學生都參與進來。例如,將班級同學分為幾組,利用多媒體教學形式在屏幕中呈現20組九宮格題目,以舉手搶答的形式作答。題目的設置以課下作業(yè)的形式由班級同學負責,即出題的同學不答題,答題同學不出題。此外,還可以采用吟唱的形式講授詩歌。古詩詞本來就是一種可以和音樂搭配在一起吟唱的形式,詩詞大賽中也有選手吟唱過。小學生理解能力尚弱,給詩歌插上音樂的翅膀,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詩歌意境,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三)延伸課堂教育,豐富學生的認知
課堂教育是中小學古詩詞教育的主要形式,但又不僅局限于課堂教育,應該延展課堂教育的外延,使課內教育與課外教育相結合。詩詞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增加學生知識儲備,更重要的是豐富學生感知能力,增加人文底蘊。鑒于這樣的教育目的,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感悟、習得和應用古詩歌。中小學生正處于認知社會的階段,感知教育因此尤為重要。如教師可以在飄雪的下午帶領學生到校園操場上感受“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的意境,也可以組織學生到博物館、畫展、書法展參觀,進行詩歌鑒賞教育,豐富學生的美學認知。
總之,詩歌教育在中小學生成長過程中是一門必不可少的教育,是增強學生人文素養(yǎng),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尤其在中國文化逐步走入世界舞臺中央,彰顯文化自信的現階段,更具有重要意義。中小學詩歌教學應借鑒《中國詩詞大會》所表現出的新穎方式,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真正做好傳統文化的啟蒙教育。
參考文獻:
[1] 季晶.《中國詩詞大會》對語文教育教學的啟示[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7(6).
[2] 曾淑芹.淺析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3(30).
[3] 秦曉明.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探究[J].學周刊,2013(8).
[4] 緱昌林.淺談初衷古詩詞教育對中學生的德育意義[J].沙棘(教育縱橫),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