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兆東
摘 要:新課程標準指出:“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皩W困生”作為學校和家庭教育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需要教師和家長積極進行配合,在充分了解學困生成因的基礎上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對其進行轉化,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習信心,培養(yǎng)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成績,提升綜合素養(yǎng),促進孩子健康快樂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農村小學 學困生 成因 轉化
“學困生”主要是指在不同學科的學習中其成績相對落后的學生,在任何一個班級中都會有“學困生”,尤其是在農村小學中更是普遍存在。這部分孩子在學習上缺乏主動學習的精神,沒有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方法、習慣和能力:如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溜號,搞小動作,不會主動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作業(yè)不會按時、主動、認真地完成;對自己不能嚴格要求,拖拉惰散;對自己的學習成績態(tài)度漠然,缺乏進取心;對學習失去信心,毫無興趣,自甘墮落等。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今天,轉變 “學困生”,讓他們脫困樂學,既是擺在我們教師面前的艱巨任務,也是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學困生”成因
要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不讓一個“學困生”掉隊,在小學教育中顯得尤為重要。小學生正處在性格發(fā)展和初步形成的階段,人格尚未成熟,對社會的復雜性缺乏清醒的認識,還沒有形成穩(wěn)定的社會觀念和態(tài)度;對五彩繽紛的世界充滿好奇,極易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有相當大的模仿性和受暗示性。一些不良行為會或多或少地在他們身上表現出來,而“學困生”某些不良行為表現得更為突出。這些不良傾向如果得不到及時矯治,就會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給我們的教育工作帶來不應有的損失。
1.家庭因素
我校位于城鄉(xiāng)交合地帶,距離縣城約30多公里。生源來大部分來自在家務農的農民子弟、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以及父母離異的單親子女。有些家長文化程度低,素質不高,對孩子的成長無力輔導:孩子遇到困難得不到幫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勵,使孩子有種“壓抑感”、“委屈感”;有些家長對教育缺乏正確認識,方法不當,對孩子的成長無法輔導:對孩子或是過分溺愛,不當激勵,或是家長過分期望,經常訓斥;有些家長本身品質低劣,作風不正,對孩子的成長無益輔導:對孩子不能進行積極正面的引導,一些不良嗜好對孩子的的身心產生了惡劣影響;有些家庭氣氛不良,缺乏溫暖,對孩子的成長無心輔導:父母或是感情破裂或是外出打工,孩子在其幼年時期沒能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愛和細心照顧,孤僻自卑,心靈受到嚴重摧殘,沒能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2.學校因素
(1)教學的失誤。大多數農村學校的課堂教學都是以教師講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為主,教學方法簡單,不能因材施教,不重視思維訓練,忽視學生良好學習品質的培養(yǎng),學習效率低下。另外,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智育,輕德育、體育;重課內教學,輕課外教育;重尖子生,輕后進生,學校生活內容、方式單一,許多學生對學習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視課堂為牢獄,視學習為苦差事。
(2)教師認識上的片面性。有些教師缺乏對“學困生”的深入了解,忽視了“學困生”的學習潛能,忽視學生心理特點,在教育學生時采用不當的方法,體罰、心罰,損傷學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學生產生孤獨、自卑的心理。有些后進生,被教師所嫌棄,失去上進心而自暴自棄。
二、“學困生”的轉化
蘇霍姆林斯基曾感嘆:“從我手里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無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边@就告訴我們,對于“學困生”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特殊群體,教育者必須正確認識他們,研究他們,幫助他們。深思熟慮地、仔細耐心地研究兒童的智力發(fā)展、情感發(fā)展和道德發(fā)展的情況,找出原因,采取一些能夠照顧個人特點的教育措施。就像醫(yī)生細心地研究病人的機體,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著手進行治療一樣。
1.關愛學生,激發(fā)興趣
轉化“學困生”,關愛是前提,輔導是關鍵。學生畢竟還是孩子,教師的一個微笑,一個問候,一個眼神,一個觸摸,都能產生意外的效應。而差生在班級中常常被學生鄙視,教師有意無意的暗示,在家受到父母的訓斥,心里有一種壓抑感,存在厭學情緒。他們內心世界很需要得到肯定與表揚,這就需要我們對待“學困生”更要有愛心和耐心。只有這樣,我們才會自覺的培養(yǎng)“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才有可能使“學困生”轉變成為“不學就困”的好學生,才有可能改變他們一生的前途和命運。
2.輔導學生,增強信心
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在有經驗的教師教育實踐中,最困難最復雜的問題就是如何使差生也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并體驗到成功的自豪感?!币埂皩W困生”對學習有興趣,就要想方設法讓他獲得成功,樹立自信。作為一個合格的教師,要時刻把學困生放在心上,要給他們多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能展示自我。一點點成功 會給他帶來無可比擬的歡樂、自豪感和自信心 。課后,教師還要注意有針對性地進行鋪導,采用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方法,對學困生的作業(yè)進行面批,對不懂的問題要細致、耐心地講解,他們就會被老師的不辭辛勞、循循善誘所感化,從而走出自卑的心理世界,勇敢大膽地探究、積極主動地實踐,自強不息地進取,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3.創(chuàng)造氛圍,建立自尊
蘇霍姆林斯基說: “對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兒童 我們崇高的使命就在于給予他一種自尊感?!?要使學習上的“學困生”得到較快的進步,除了老師的愛,還需要為他們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氣氛,發(fā)揮同伴和家庭的良性影響作用,共同促進學困生的成長,使“學困生”在良好的氛圍中建立起自尊、增強自信。全家群策群力,幫助其克服懶惰意識,共同促進學困生的發(fā)展。
總之,“學困生”的成因錯綜復雜,轉化方法各異,任重而道遠?!氨鶅鋈?,非一日之寒”,排除“學困生”的障礙決不可能一蹴而就,畢其功于一役。轉化“學困生”是一項長期系統(tǒng)的工程,雖然曲折,但前途是光明的。只要不懈的努力,給予學困生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用愛心去感化他們,感染他們,與他們進行心靈的碰撞和溝通,多角度地進行“綜合治理”,就能有效地解決“學困生”問題,使他們由“厭學”變?yōu)椤皹穼W”,脫離“學困生”的隊伍,充分地展示自身的價值。讓我們共同期待奇跡的發(fā)生,我也堅信奇跡一定會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