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摘 要】目的:探討CT與MRI檢查在腦梗塞并腦出血診斷與療效評價中的應用價值分析。方法:回顧性分析自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收治的50例經臨床確診腦梗塞并腦出血患者為對象,均接受CT檢查與MRI檢查,比較兩種檢查方法的檢出結果及療效評價。結果:CT檢查診斷符合率與MRI檢查診斷符合率分別為82.00%、94.00%;兩種檢查方法均可清晰有效檢查腦梗塞并腦出血患者的術后情況,但術后康復病灶則表現(xiàn)為邊界不清及異常高信號。結論:在腦梗塞并腦出血診斷中,運用MRI檢查檢出率稍高于CT檢查檢出率,且兩種檢查方法均可良好顯示疾病典型影像特征,可良好監(jiān)測術后康復狀況,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CT;MRI;腦梗塞;腦出血;診斷;療效
【中圖分類號】R181.3+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0-201-01
腦梗塞為臨床常見疾病,主要是由于炎癥、損傷、腦血栓形成、栓子等各種因素影響,導致患者發(fā)生局部腦組織急性缺血發(fā)生壞死。腦出血即由于非外傷性腦實質內血管破裂誘發(fā)而致的出血,約占臨床腦卒中發(fā)生率的20-30%,而急性期病死率約占30-40%。而腦梗塞并腦出血為臨床常見的腦梗塞并發(fā)癥。腦出血發(fā)生原因與患者腦血管病變關系密切,因此,盡早檢查診斷,可以給予臨床提供有效參考依據(jù)[1]。本次研究工作旨在探討CT與MRI檢查在腦梗塞并腦出血診斷與療效評價中的應用價值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自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收治的50例經臨床確診腦梗塞并腦出血患者為對象,均接受CT檢查與MRI檢查。50例腦梗塞并腦出血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男29例,女21例;年齡:最大73歲,最小29歲,評價年齡為(44.75±6.85)歲。
1.2 方法
1.2.1 CT檢查方法[2] 50例經臨床確診腦梗塞并腦出血患者均接受CT檢查,具體操作如下:
儀器選擇:均選擇GE64排螺旋CT檢測儀。
(1)參數(shù)設置:囑咐患者取仰臥位(頭先入);電壓調整為110kV,管電流調整為300mA,掃描層厚調整為2mm,掃描層厚調整為8層,間隔調整為5mm,螺距調整為1mm,矩陣調整為512×512。
(2)行常規(guī)平掃后,再行增強掃描。
(4)掃描完成后,將傳送原始圖像數(shù)據(jù)至工作站,并作圖像后處理。
1.2.2 MRI檢查方法[3] 50例經臨床確診腦梗塞并腦出血患者均接受MRI檢查,具體操作如下:
(1)儀器選擇:均選擇美國GE(Discovery MR750)3.0T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
平掃參數(shù):囑咐患者取仰臥位,并將頭頸部聯(lián)合控陣線圈作常規(guī)放置(摘取患者身上金屬物品);
(2)參數(shù)設置:包括T1WI、T2WI及T2-FLAIR;3D-TOFMRA掃描參數(shù)包括TR調整為25ms、TE調整為2.7ms、重建矩陣調整為320×256;3D-ASL掃描參數(shù)包括TR調整為4640ms、TE調整為10.7ms、PLD調整為1525ms、層厚調整為4mm、層數(shù)調整為72、重建矩陣調整為513×8、掃描視野調整為(24×24)cm2,采集時間調整為4min30s。
(3)若所得圖像的病灶部位呈低信號,即提示鈣化表現(xiàn);若所得圖像的病灶部位呈高信號,即提示出血表現(xiàn)。
(4)掃描完成后,將傳送圖像數(shù)據(jù)至計算機后臺,并作圖像后處理。
1.2.3 數(shù)據(jù)處理 CT檢查方法及MRI檢查方法所獲得數(shù)據(jù)圖像均由2位臨床經驗豐富的影像學醫(yī)師負責,包括仔細閱片觀察,作出診斷,并通過共同仔細討論后,得到最終結論。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CT檢查、MRI檢查結果及療效評價。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以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兩組數(shù)據(jù),將P<0.05表示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CT檢查結果分析 經CT檢查結果可知,CT檢查診斷符合率為82.00%(41/50);梗死灶位包括13例位于小腦半球,17例位于基底節(jié)處,11例位于腦葉處;梗死病灶大?。鹤畲?4.20cm,最小4.35cm,平均病灶直徑為(4.45±4.65)cm;病灶形狀包括:扇形、橢圓形及圓形。
2.2 MRI檢查結果分析 經MRI檢查結果可知,MRI檢查診斷符合率為94.00%(47/50);梗死灶位包括6例位于小腦半球,18例位于基底節(jié)處,11例位于腦葉處,1例位于腦干部,6例位于額葉,8例位于顳葉;梗死病灶大?。鹤畲?0.55cm,最小0.78cm,平均病灶直徑為(3.22±2.98)cm;出血部位包括36例位于基底節(jié),8例位于丘腦,2例位于小腦,1例位于腦干;出血灶檢出情況:共檢出出血灶69個,檢出率達100.00%;病灶形狀包括:小片狀、出斑點狀。
2.3 療效評價分析 50例經臨床確診腦梗塞并腦出血患者中,經過CT檢查及MRI檢查結果顯示,手術治療后恢復正常或者發(fā)生炎性反應共有26例,均呈現(xiàn)為正常顱腦結構,但患者顱腦邊界比較模糊;經過CT檢查及MRI檢查結果顯示,患者的病灶體積均可較好監(jiān)測,且可見信號降低,可見中心明顯壞死區(qū);經過CT檢查及MRI檢查結果顯示,術后復發(fā)病灶均表現(xiàn)為邊界不清,伴有異常高信號。提示,CT檢查方法及MRI檢查方法均可較好監(jiān)測腦梗塞并腦出血患者的術后康復狀況。
3 討論
腦梗塞疾病、腦出血疾病均為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均對患的身體健康及生命質量均造成較嚴重威脅。腦梗塞疾病與腦出血疾病的共同特點即誘發(fā)腦組織缺血,或者出血性意外。腦梗塞疾病、腦出血疾病均可經過短期治療后,可以獲得完全康復的可能,但個別嚴重患者則可能出現(xiàn)各種后遺癥,如言語障礙、偏癱等。因此,需加強臨床早期診斷,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利于疾病康復。
CT檢查屬于目前臨床最常見的影像學檢查方式,該檢查方法的空間分辨率高,而且成像時間快,但其檢測敏感性較MRI低,而且容易造成患者較大放射性損傷[4]。MRI檢查是通過激勵機體氫質子而產生磁共振,在應用MRI掃描頭顱時,結合不斷變化掃描序列以獲得掃描圖像。MRI檢查可以對病灶部位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全面掃描觀察,因此,可以明顯提高腦梗塞并腦出血的臨床診斷準確率。從本次研究結果可知,MRI檢查診斷符合率為94.00%,高于CT檢查診斷符合率82.00%。提示,臨床結合早期腦梗塞并腦出血患者的疾病特點,運用MRI檢查的敏感性更高,可以更清晰顯示梗塞灶部位情況、梗塞灶大小情況、梗塞灶數(shù)量情況等,而且該檢查手段在掃描檢查過程中的安全性較高,無放射性損傷。
綜上所述,臨床結合腦梗塞并腦出血患者的疾病特點,運用CT檢查方法及MRI檢查方法均可獲得較良好的檢查診斷符合率,而MRI檢查方法的敏感性更高,檢查診斷符合率更高。臨床可結合實況選擇適合的影像學檢查方法,以提高早期診斷準確率,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降低疾病死亡率、致殘率。
參考文獻
[1] 周坦峰,吳偉.早期腦出血MRI影像特征及其診斷價值[J].中國CT和MRI雜志,2017,15(3):13-15.
[2] 陳耀棠,利唏,于曉君等.超急性期腦梗塞的影像學診斷分析[J].現(xiàn)代醫(yī)用影像學,2016,25(4):691-694.
[3] 董鳳龍.CT與MRI應用于早期臨床分組診斷腦梗塞的價值分析與對比評價[J].中國CT和MRI雜志,2016,14(5):1-3.
[4] 王志海.CT聯(lián)合MRI檢查在腦梗塞診斷中應用的價值[J].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17,1(9):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