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梁二平
2018年3月1日,不知是我第幾次來泉州了。
這幾年來得太多,多到記不清了,但每次都有收獲,也樂此不疲。這次參加泉州古城采風活動,我目標明確:采訪一個人,考察一片墓?!度萃韴蟆犯笨偩幑嗝魇莻€“泉州通”,在泉州沒有他找不到的人物或文物。所以,我安心地坐在酒店陽光明媚的大廳里,望著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傳奇人物許世吟娥笑吟吟地走過來……許世吟娥的照片、專題片這些年傳播得很廣,我早就看過,就像是熟人見面,加之有郭培明坐在旁邊,便沒有客套,直接就聊起了要求證的幾個話題。
誰先發(fā)現(xiàn)錫蘭王子后人這個故事?許世吟娥說,這事從一開始就與《泉州晚報》有關。改革開放后,中國與斯里蘭卡的交往再度活躍起來。1985年底,斯里蘭卡政府派出一個文化交流代表團到北京,訪問過程中,斯里蘭卡方面提到明代曾有一位古錫蘭國王子訪問中國,后來就留在了中國,希望中國政府幫助尋找古錫蘭國王子在福建泉州的后裔。1986年初,《泉州晚報》受中國文化部委托刊登征詢啟事,在當?shù)匾疝Z動。
泉州研究海上交往史的學者很快就在歷史文獻中找到了明王朝與錫蘭外交往來的線索。據(jù)《明史·錫蘭山》載:“錫蘭山……自蘇門答剌順風十二晝夜可達……永樂中,鄭和使西洋至其地……乃遣使赍印誥封為王……王遂屢入貢……”至天順朝,錫蘭國至少曾五六次派使者訪問大明。最后一次是在天順三年(1459),“王葛力生夏剌·昔利把交喇惹遣使來貢,嗣后不復至”。
古錫蘭國,史稱僧伽羅國,亦稱獅子國,宋以后稱細蘭,明朝時稱錫蘭山、錫蘭國。1972年,該國廢除了君王制度,改掉英殖民統(tǒng)治時定的國名錫蘭,定國名為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斯里蘭卡”意為“光明富庶的土地”。這個印度半島東邊的大島,確實是富庶之地,早在古希臘時,就被描述為遍地寶石的寶島。在中世紀的地圖上,它一直是用五彩寶石來描繪和標注的島嶼。漢武帝時,就有中國使節(jié)到訪過此島,東晉法顯還在這里研修過佛經(jīng)。但錫蘭國與華夏王朝發(fā)生緊密聯(lián)系還是在明朝。
鄭和從第一次下西洋起,多次到達錫蘭。永樂七年(1409),鄭和還在錫蘭山的德維努瓦拉一個寺廟里豎立了布施錫蘭山佛寺碑。2003年,我到斯里蘭卡考察鄭和行跡時,錯過了去科倫坡國家博物館看布施錫蘭山佛寺碑原件的機會。后來,在澳門海事博物館見到了它的復制件。有消息說,2014年,在中國駐斯里蘭卡使館一等秘書沈鳴的幫助下,江蘇省文物局和南京博物院赴科倫坡完成了此碑拓片。這是中國學者第一次得到此碑文的完整拓片中文版本。布施碑上面以中文、泰米爾文和波斯文三種文字表示了對佛祖釋迦牟尼、婆羅門教保護神毗濕奴等神靈的敬仰。碑文后半部分,開列永樂皇帝禮佛單,有黃金、白銀、絲綢及敬佛禮器、蠟燭、香油等。此碑是海外現(xiàn)存最早記錄鄭和下西洋的石碑,是錫蘭與大明友好來往的一個物證。
雖然《泉州晚報》登了廣告尋找錫蘭王子的后人,但并沒有得到一個滿意的結果。人們只是大體弄明白《明史》記載的“葛力生夏剌·昔利把交喇惹”就是朱棣遣使赍印誥封的錫蘭國王,“昔利把交喇惹”也記為“世利把交喇惹”。斯里蘭卡的歷史文獻中稱他為“波羅迦羅摩巴忽六世”。天順三年(1459),昔利把交喇惹遣使來中國,這是錫蘭最后一次訪問大明,但《明史》沒載明使者名字,以往也沒人在《明史》多如牛毛的朝貢者名單中考證他的名字。
泉州是最熱心研究海洋交往史的城市,他們起步之早、研究之深、持續(xù)之久,沿海其他城市無法相比,連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館名都是郭沫若先生于1962年親題。在這個有歷史情結的城市里,自然有人不甘心錫蘭王子就這樣淹沒在歷史的海洋中。轉眼,《泉州晚報》登出那則廣告已過了10個年頭。1996年,泉州考古學者劉志成在泉州市東郊清源山古墓群做田野調(diào)查時,似有天助,讓他發(fā)現(xiàn)一塊刻著“世家坑”三個大字的巨石。熟知古代泉州海上交往史的劉志成意識到,這個“世”字很可能就是《明史》中所記“昔利把交喇惹遣使來貢”的“昔”,后來漢化的“世”姓。于是,他繼續(xù)搜尋,發(fā)現(xiàn)這里確實是世家的古墓葬群。當?shù)匚谋2块T即刻對世家坑墓區(qū)進行了大規(guī)模考察,世家墓地散落著幾十座明清古墓葬,許多墓碑上赫然刻著“錫蘭使臣”四字。毫無疑問,這片古墓與明代古錫蘭國留在中國的使者及其家族有關,泉州市政府遂將世家坑墓葬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也將發(fā)現(xiàn)的28塊明清時期的墓碑遷入博物館保護起來。
世家坑墓碑
世家坑石刻
這次采訪許世吟娥前,我專程到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拍攝了這些世家的墓碑。其中一通大石碑上清晰地刻著“明使臣世公孺人蒲氏墓孫華立”,還有一通明代石碑上刻著“通事世公慈淑謝氏墓”字樣。其“明使臣世公”表明墓主姓“世”,是“使臣”,“孺人”是明清時為七品官的母親或妻子的封號,也用于對婦人的尊稱,而“通事”,也就是翻譯。還有一些清代的世家后人墓碑,有的姓孫,有的姓何,有的姓吳,這些碑上都有“錫蘭”字樣,顯然這個家族在清之前,一直很重視自己“從哪里來”的根脈。
發(fā)現(xiàn)世家坑墓葬之事,又上了《泉州晚報》,許多人為這個重大發(fā)現(xiàn)興奮不已,卻有一個人驚恐萬分,她當即給遠在香港的父親打電話:“咱家的祖墓被人家挖了!”說這話的正是如今坐在我面前的許世吟娥。
她對我說:“當時,我父親說,你要找有關部門投告。我母親搶過電話說,別聽你爸的,不要管,以免以后又生事端!所以,我就把這件事情又放下了。很快就到了1998年,有一天我聽說,清源山里祖墓的那片園林又被包給某個果園。我又擔心起祖墓來了。于是,我就跟我丈夫說,清源山有我們家的祖墓,我的祖上是錫蘭國王子,明朝時訪問中國后,就留在了泉州,我是他的后人。我們結婚這么多年,我丈夫從未聽我說起過這件事,他認為我是胡說。我后來就回老房子,找出藏了上百年的世家的房屋土地證明,還有家族的一些文獻。我丈夫這才相信,我說的是真事。他當時在文化部門工作,讓我還是給《泉州晚報》打電話求助?!?/p>
郭培明說:“那天,接電話的剛巧是一位大學歷史專業(yè)畢業(yè)的編輯,他很認真地記下了這個投訴,又認真地請對方留下電話,但打電話的女人卻把電話掛了?!碑敃r擔任《泉州晚報》編輯部主任的郭培明意識到,這是尋找多年的錫蘭王子后人的重要線索,于是決定登報尋找“神秘女子”。經(jīng)過一番報道,匿名投訴人許世吟娥終于現(xiàn)身。
回憶起這段往事,許世吟娥說:“本來并不想暴露自己的身份,但是事關祖墓保護,只好站出來。關于自家的姓氏,我從小就很好奇,許世——既非單姓,也非復姓,《百家姓》里也沒有這個姓。小時候同學和老師也總是問為什么會有這個姓氏。每次我問父親,都得不到正面回答……他說,別問那么多,這是兩個姓,但都屬于我們家?!?/p>
至于這個姓氏到底是怎么來的,再往前追述就是史家的事情了。
據(jù)考,明天順三年(1459),錫蘭國王最后一次派使者來中國時,鄭和已去世多年,但他的堂侄鄭遠在泉州港任港督之職。鄭遠曾作為鄭和的隨從兩次下西洋,并到過錫蘭國。這次錫蘭王子到來,鄭遠待為上賓,而后,由鄭遠和泉州知府衛(wèi)隊護送王子一行進京。這個說法,來自江蘇省鄭和研究會理事鄭自海(鄭和第十九代孫),他說是在一篇文章里發(fā)現(xiàn)“鄭和的堂侄鄭遠恰在泉州港行管理之職”的記述。我與鄭自海一起開過兩次海洋文化研討會,我又向他求教此事是否有文獻依據(jù),他回復說是來自一位叫王炳輝的《錫蘭王子后裔身世揭秘》文章,刊發(fā)在《鄭和研究》上,此文是否有文獻依據(jù),就不得而知了。
錫蘭使臣到達北京時,當朝的已是明英宗朱祁鎮(zhèn)。雖然下西洋已停了多年,但朝貢貿(mào)易與海上外交沒停。朱祁鎮(zhèn)高興地收下了錫蘭使臣帶來的寶物和特產(chǎn),并回贈了不少金銀財物。朱祁鎮(zhèn)得知來使信奉佛教,特意把皇宮內(nèi)珍藏的印有“大明天順皇帝供奉”字樣的觀世音菩薩瓷像贈給錫蘭王子。
據(jù)說,錫蘭客人在北京住了一段時間,受不了北方風寒就病倒了。這一隊熱帶來客趕緊辭別英宗皇帝到南方泉州,由鄭遠安排住了下來。沒想到這一病,就是五年,直至明成化二年(1466),朱祁鎮(zhèn)的長子朱見深已當皇帝兩年了。這一年,錫蘭傳來消息:國王世利巴來耶去世,王位落入外侄之手,他不僅把皇城內(nèi)的國王子侄殺戮殆盡,還派人尋找這位在海外訪問的王位繼承人。身在泉州的錫蘭王子,一時雖有家國卻難歸。
朱見深執(zhí)政之初,一心向善,平反于謙的歷史冤案,還以虎溪三笑故事為題材畫了著名的《一團和氣圖》。所以,聽說錫蘭王子回不了故國,“既來之,則安之”,開明地準許他們留居中國。世家后人的族譜中有類似記載,錫蘭使臣行到泉州,覺得這里很好,就樂不思蜀,不回錫蘭山了。聯(lián)想唐代后期詩人張循之的《送泉州李使君之任》情景,好像也很自然。
傍海皆荒服,分符重漢臣。
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
執(zhí)玉來朝遠,還珠入貢頻。
連年不見雪,到處即行春。
據(jù)稱是錫蘭王子后人在泉州的前三代人后來的移葬墓
“世氏產(chǎn)山”,刻石為界
“市井十洲人”的國際碼頭泉州,多一伙錫蘭客人,也沒什么不妥。這里“連年不見雪,到處即行春”,錫蘭王子一行就這樣在泉州住了下來。據(jù)說,王子后來和泉州富商阿拉伯裔的蒲氏(我猜是元代泉州市舶司蒲壽庚的后人,蒲氏曾是泉州大姓,曾是大海商)女子成親,并取“世利巴交喇惹”名字的第一個字“世”為姓,隱居泉州。
世家一族,在泉州生意一直做得很好,置產(chǎn)購業(yè)、登科及第,使“世”姓成為泉州的一大名門望族。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世家出了舉人世寰望,其名列洛陽橋畔蔡襄紀念祠《泉郡守五岳蔡公德政碑》上,迄今猶存;清朝初期,世家又出舉人世拱顯,曾任泉州小山叢竹書院山長。不過,世家到許世吟娥高祖母這一代,已無男丁,其高祖母便招了一位許姓男子入贅,從此,泉州世家后人,便有了“許世”這一支。
新中國成立后,世家的事跡淡出人們視野?!拔母铩睍r,世家后人更是怕這層“海外關系”被查出而受牽連,便把這個家族的顯赫背景隱藏起來。許世吟娥16歲那年,她的父親移居海外繼承家業(yè),臨行前才將這個秘密告訴留守泉州的長女許世吟娥。她答應父親一定會保守這個秘密。這位錫蘭王子的第十九代后裔,長大后繼承了家族經(jīng)商的傳統(tǒng),在泉州市涂門街開了一家“許世素齋館”飯店和一個古董店,和普通人一樣,在這個老城中過著平淡無奇的生活。
而今,幾百年過去,錫蘭王子世利巴交喇惹的后人早沒了接續(xù)王位這回事了,但人們?nèi)杂H切地稱許世吟娥為“錫蘭公主”。不過,許世吟娥對我說:“當年王子世利巴交喇惹是錫蘭國王的王位繼承人,他來中國時已經(jīng)繼承了王位,實際上是國王了。只是老國王還在,他出國期間由父王掌管國家,所以,人們稱為王子?!奔毿牡娜艘苍S會發(fā)現(xiàn),王子世利巴交喇惹的名字與《明史》記載的當時在位的錫蘭國王“葛力生夏剌·昔利把交剌惹”是一個名字。關于這個“重名”,發(fā)現(xiàn)世家坑的泉州考古學者劉志成的考證是:古錫蘭國人在給下一代取名時,常常把父親的名字作為兒子的姓,然后再取個名字,加在一起作為兒子的姓名。據(jù)明《英宗實錄》記載:“天順三年,錫蘭山國并滿刺加國王子蘇丹芒連沙各遣使亞烈葛佛陰等來朝,貢珊瑚、寶石、乳香、錦衣、鶴頂、薔薇露等物?!庇纱?,可以確定,錫蘭王子的名字應為“亞烈葛佛陰”,完整的姓名應為“世利巴交喇惹·亞烈葛佛陰”。
不過,還有一個謎未能解開,世家坑墓區(qū)里為什么沒找到錫蘭王子的墓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古墓中到底哪一個是錫蘭王子的?為此,我專程進入清源山實地考察。在泉州市古城辦領導安排下,清源山風景區(qū)的蘇華南專門為我?guī)愤M入世家坑。清源山現(xiàn)在是5A景區(qū),我們乘車進入齊門路山門,在蘇華南引領下,車開上一個半山坡。我們在標有“世家坑”的指示牌處下車,再往里,只能步行。蘇華南對這里的地形非常熟悉,穿過一片樹林,我們就來到了世家坑。這里除了石頭上刻的“世家坑”之外,還有好多宣示“產(chǎn)權”的石刻,比如途中經(jīng)過的一條小溪上架的石橋上就刻有“世家坑橋”幾個字。還有一塊巨石上刻著“世氏產(chǎn)山”幾個字。蘇華南介紹說,當年不僅世家坑的墓地歸世家,這片山上的林木也是世家的,不許外人來砍伐建材或燒柴。蘇華南熟門熟路地帶我先找到了一個大一些的墓園。據(jù)他介紹,錫蘭王子在泉州的第四代后人曾對墓園進行了大規(guī)模維修。這個比較大的墓是留在泉州的一世、二世和三世的墓,可能多年沒有修葺,前幾代人的墓都毀壞了,所以移葬時一并建了這個新的大墓,將三個墓合在了一起。此墓早已毀壞,只剩三個墓洞。離這個大墓不遠,還有一個大墓。蘇華南說,這是四世的墓,墓早年被盜,墓室門已毀,但仍可以看到有三個完整的墓洞,據(jù)說是四世和他的一妻一妾。蘇華南特別指給我看古墓邊的兩尊笑臉石獅子,并告訴我,據(jù)專家考證,笑臉石獅子和石頭上兩蛇交尾的圖案,錫蘭古寺佛牙寺內(nèi)也有與之相同的石獅子和圖案,證明這里應當是王子和其后裔的墓葬。
許世吟娥聽說我去看了世家坑,還特意問我,看沒看到一世至四世的墓園。我說都看到了。許世吟娥說,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先行區(qū)”,曾對世家坑古墓群進行深入調(diào)查,并著手對古墓遺址作保護性規(guī)劃,整治周邊環(huán)境,擬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景點對公眾開放,但這兩年又沒了消息。我在世家坑考察時,也沒看到任何修葺古墓的跡象。反倒是看到這里剛剛進行了一次小規(guī)模的施工,好像是為了鋪設什么管線,真心希望有關部門在這里劃出古墓保護區(qū),至少在這里立上一些古墓標識,以免受到人為毀壞。
1998年,《泉州晚報》首次披露發(fā)現(xiàn)錫蘭王子后人在泉州的消息,這個信息很快傳至寶島臺灣,錫蘭王子臺灣后裔十分欣喜。近年來,數(shù)次到泉州尋根問祖。更幸運的是,泉州《世家族譜》雖在“文革”期間被毀,而該族譜另一版本卻完整保留在臺灣世家后裔手中。錫蘭王子臺灣第十九世孫世坤宗等人將珍藏多年、記載閩臺世家淵源的《世家族譜》捐贈給正在建設中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
以前我談鄭和下西洋曾多次說過,其最大的不足,就是沒有“發(fā)現(xiàn)”,但細想想,這也有那個時代的理由。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藏世家坑錫蘭王子后人墓碑
當年,大明王朝真的需要“發(fā)現(xiàn)”嗎?所謂“朝貢貿(mào)易”就是周邊國家不斷來訪,帶來一些稀罕物品,帶走豐厚禮品。例如,永樂九年(1411),明成祖朱棣賜予滿剌加使團的禮物有“賜王金鑲玉帶一,儀仗一副,鞍馬二匹,黃金百兩,白銀五百兩,鈔四十萬貫,銅錢二千六百貫,錦綺紗羅三百匹,絹千匹,渾金文綺二,金織通袖膝裥二;又賜王妃冠服一副,白金二百兩,鈔五千貫,錦綺紗羅絹六十匹,金織文綺紗羅衣四襲;賜王子侄冠帶;其陪臣等各賜白金鈔錢、彩幣有差”。
當年,大明會有什么實際需求嗎?好像沒有,甚至連土地的需求都沒有。大明皇帝滿足于象征性地賜國號、印誥、冠帶、儀仗等給來訪小國。如果說有需要,也就是“萬國來朝”的海上往來。據(jù)統(tǒng)計,永樂帝在位的22年,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亞非國家使節(jié)來華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更有文萊、滿剌加、蘇祿、古麻剌朗國四個國家先后七位國王親自率團前來,最多一次有18個國家朝貢使團同時來華。其中最龐大的是滿剌加使團,永樂九年(1411),滿刺加國王拜里迷蘇剌率妻子及陪臣540余人,隨鄭和船隊前來中國訪問。
那是大明的“海上嘉年華”時代。有四位國王和王子在訪問期間病逝中國,雖然是一種不幸,但他們表達了“愿將體魄托葬中華大地”之遺愿,明朝廷批準風水之地厚葬,后人愿留居中國守陵,也賜地免科,這實在是一種中華美德。今天這些國家的王室和政府都承認這段歷史,并樂于延續(xù)這傳揚幾百年的海上交往佳話。
說起繼往開來,許世吟娥打開她的手機給我看,里面存有一系列她應故國斯里蘭卡政府,還有斯中社會、文化合作交流協(xié)會等組織的邀請,在斯里蘭卡祭拜祖先錫蘭王子父王波羅伽羅摩巴夫六世國王及王后陵墓、紀念斯中建交60周年暨斯中婦女友好論壇等活動的照片……圖中那棵2002年她訪斯里蘭卡時在科特市政府辦公樓前種下的友誼樹,而今已是枝繁葉茂的大樹了。
我曾經(jīng)寫過兩本書,一本是《誰在地球的另一邊》,另一本是《誰在世界的中央》,探討的就是人們怎樣發(fā)現(xiàn)世界,又怎樣與這個世界相處,即所謂世界觀與觀世界的問題。中國這個古國,很有意思,它似乎就用“中國”這兩個字,來解答這個問題?!爸小弊值墓乓饪此剖欠轿坏拇_立——“插旗立中”,同時,它又超越了方位,成為“東西南北”的領導者,是為正朔。所以,在青銅重器“何尊”上,我們能看到武王滅商后告祭于天“宅茲中國”的旨意。更有意思的是,“中國”又大隱隱于“國”。翻開國史的歷史年表,夏、商、周、秦、漢、唐、宋、元、明、清……此間,還有那些小國小朝,南的北的,五胡十六國,哪個朝哪個國都沒稱“中國”,它不是古代中國的國號,但它是一個了不得的稱號。那漫長的歲月,周邊國家和很遠的國家,他們稱我們?yōu)椤爸袊?,也就是說它很“國際化”。這正是古代“中國”的核心理念,中國是“中國觀”,有時這種“觀”,通常被各個朝代解釋為“天下”,似乎是一種“中國夢”,這個中國是“以天下為己任”,這個“天下”的空間,可大可小,小而言之是華夏,大而言之是世界。因研究古代地圖,我還寫過兩本書,一本是《中國古代海洋文獻導讀》,另一本是《中國古代海洋地圖舉要》。在后一本書中,專門談過《大元混一圖》 《大明混一圖》,古代中國的地理學家,即可以“混一”中國,也可以“混一”世界。古代中國從未稱過“帝國”,電視劇《漢武大帝》是誤人子弟的說法,中國從來沒有過亞歷山大大帝這種“帝”。這個“中國”的古代理想,不是搶占領土,它更愿意表述為“聲教廣被”。在那個時代,至少海外四王“愿將體魄托葬中華大地”已表明,它也確確實實在一定的空間里(主要是亞洲,還不能與羅馬、阿拉伯、奧斯曼諸帝國橫跨亞非歐相比),實現(xiàn)了這種夢想。
當然,進入現(xiàn)代,進入20世紀,中國已是我們的正式國號。它有了固定的法定空間定位,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天下己任”的中國理念,仍超越空間服務于當今世界,比如“中國夢”,比如“人類命運共同體”,還有我們在“一帶一路”上的泉州古城考察與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