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波 趙長普 梁志濤 黨中勤
(河南省中醫(yī)院肝膽脾胃科,河南 鄭州 450002)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稱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與自身免疫有關的疾病,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臨床主要表現(xiàn)有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里急后重等,病程長,易反復。屬于中醫(yī)學“泄瀉”“痢疾”“腹痛”等范疇。我們在中醫(yī)辨證施治指導下對患者進行多途徑干預,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本科室2015年1月—2018年2月住院的60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按照隨機對照表,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33~66歲,平均47.6歲;病程2.3~6年,平均4.2年。對照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29~68歲,平均49.2歲;病程3.1~6年,平均3.9年。2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1.2 診斷標準
1.2.1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2010年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潰瘍性結腸炎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1]。
1.2.2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對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guī)范的共識意見》 (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協(xié)作組,2007年)[2]。
1.3 研究方法
1.3.1 臨床治療方案 本病活動期的治療目標是盡快控制炎癥,緩解臨床癥狀,2組患者均給予:①美沙拉嗪腸溶片(惠迪) (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9980148)0.1 g,每日3次,口服;②中藥保留灌腸:錫類散2 g,思密達6 g加溫鹽水200 mL,保留灌腸 (灌腸前,先排便,肛管要細,插入要深,壓力要低,宜晚間睡前灌入,并減少活動。溫度適宜,一般為35℃)每晚1次,每次保留20~30 min[3];③一般常規(guī)補液對癥處理。2組患者均住院治療4周,隨訪8周,隨訪結束時復查電子纖維結腸鏡。以臨床癥候改善情況即總體療效、潰瘍愈合情況等指標判斷臨床療效。
1.3.2 對照組
1.3.2.1 一般護理 遵照消化內科護理常規(guī),囑病人臥床休息,監(jiān)測生命體征,避免情志刺激,以減少腸蠕動。
1.3.2.2 飲食護理 囑病人高熱量、高蛋白質、易消化的飲食。少量多餐,對嚴重營養(yǎng)不良和全身情況較差的病人應給要素飲食。
1.3.2.3 監(jiān)測病人脫水情況 脫水是潰瘍性結腸炎病人常見的全身性反應,重度脫水可以導致嚴重的后果。遵醫(yī)囑給予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
1.3.2.4 腹痛、發(fā)熱情況 遵醫(yī)囑對癥實施解熱鎮(zhèn)痛,緩解臨床癥狀。
1.3.2.5 肛周護理 因潰瘍性結腸炎病人排便次數(shù)增多,刺激肛門皮膚黏膜,致使肛周局部炎癥,局部熱敷可改善血液循環(huán),減輕疼痛,嚴重時可肛周涂凡士林或抗生素軟膏。
1.3.2.6 膿血便情況 遵醫(yī)囑正確留取標本送檢,以便醫(yī)生分析病情,判斷預后。
1.3.2.7 協(xié)助某些特殊檢查工作 如胃腸道鋇餐透視、電子纖維結腸鏡檢查、活組織檢查。
1.3.3 治療組 給予中醫(yī)多途徑干預方案,主要包括中藥湯劑口服、耳穴壓豆、辨證施膳指導、中醫(yī)情志護理等。
1.3.3.1 中藥湯劑口服 潰瘍性結腸炎的常用藥物有清熱解毒類、涼血、止血收斂類、健脾理氣類、補益氣血類等。宜分2次飯后30~50 min溫服,每日1劑,每次約200 mL,忌食辛辣、油膩、生冷之品。
1.3.3.2 耳穴壓豆法 選用脾、大腸、內分泌等穴位,局部消毒后,用粘有王不留行籽或磁珠的約0.5 cm×0.5 cm膠布貼在相應耳穴上,局部有酸、麻、脹、痛即為得氣,每日按壓3次,每次約2~3 min[4]。
1.3.3.3 辨證施膳 大腸濕熱者宜食用清熱利濕之品;脾虛濕蘊者宜食健脾除濕之品;寒熱錯雜者忌耗氣助濕之品;氣滯血瘀型忌食生冷酸澀、辛辣刺激之品,以免阻礙氣血運行;肝腎不足、陰虛不足者忌食耗氣損津、肥甘厚膩之品,可食用補肝益腎之品[5-6]。
1.3.3.4 情志調理 ①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熱情接待患者,詳細介紹病區(qū)環(huán)境、主治醫(yī)師、責任護士,減少其陌生感。病室宜安靜、整潔,提供良好的住院環(huán)境。②加強與患者溝通,采取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學會傾聽,患者心聲,制定切實可行的心理護理措施。解除患者的顧慮,緩解或消除焦慮、抑郁情緒,鼓勵其樹立信心,主動地配合治療。③鼓勵和安慰,說明本病的治療方法及預后,提高自信心[7]。
1.4 療效評價標準 臨床證候療效按照尼莫地平法計算公式: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計算療效指數(shù)[8]。①臨床緩解: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療效指數(shù)≥95%;②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70%≤療效指數(shù)<95%;③有效:癥狀、體征有改善,30%≤療效指數(shù)<70%;④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減輕或加重者,療效指數(shù)<30%;潰瘍愈合情況按Baron內鏡評分,其標準為:①正常黏膜圖像記0分;②輕度病變 (血管紋理模糊,黏膜充血但無出血)記1分;③中度病變 (黏膜呈顆粒樣變化,中度接觸性出血)記2分;④重度病變 (黏膜潰瘍并自發(fā)性出血)記3分。觀察并評價治療前后記分變化[9-1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5.0軟件?;颊吲R床證候療效改善程度采用Ridit分析。潰瘍愈合情況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2組患者治療總體療效比較 見表1。治療組總有效率93.34%,對照組總有效率90.00%,2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表1 2組總體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Baron內鏡評分變化情況比較 見表2。治療組患者的好轉率為70.00%,對照組的好轉率為46.67%,2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2組治療前后Baron內鏡評分變化情況比較 [例(%)]
潰瘍性結腸炎主要為本虛標實,活動期以標實為主,主要因濕熱之邪蘊結大腸,氣血失和;緩解期以本虛標實為主,則表現(xiàn)為邪戀正虛,脾虛為本,氣血瘀滯為標。多因肝郁憂思,或感受時行外邪,飲食不節(jié),累積中土,脾失健運,氣機郁滯,痰濕中阻,郁久化熱,濕與熱結,下注大腸,熏蒸腸腑,終致腸絡受傷,血腐肉敗而為膿血。臨床表現(xiàn)為膿血便,腹痛,腹瀉,里急后重等。經(jīng)過長期臨床應用,證實中藥口服、中藥保留灌腸、耳穴壓豆、辨證施膳指導等中醫(yī)護理干預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病情。與西醫(yī)相比,中醫(yī)多途徑干預的成本低,效益高,護理方法靈活多樣,簡便易行,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