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群林 胡曉敏
水是生活中常見物質,學生也學習過空氣、氧氣等有關物質,但如何從化學的角度認識水?本文以《水的組成》為例,將學生作為課堂中心,從人類認識水的組成引入并展開,縮小學生與化學學科的距離感,引導學生從化學的角度認識水。
故事導入,吸引興趣
成功的導入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新課講授的效率。筆者運用PPT采用故事導入法,先講述1977年發(fā)生于印度東南部馬德里斯某一海灣水域內的大火事件。故事來源于真實事件,學生聽了之后感覺很驚訝,接著好奇地思考“海面上都是水為什么能突然起大火呢”。
這樣的導入成功地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有效提高新課講授的教學效率。
新課講授,實驗探究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結論都是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許多現象可能會與學生的認知有沖突,進行實驗很有必要。
在探究水的組成時,實驗現象明顯,反應時間較短,也便于操作,教師可讓學生實驗,分組合作進行。教師先給學生介紹實驗裝置以及操作方法,在學生接通直流電源前,提醒學生注意觀察正負電極上的現象,試管中水位的變化。
實驗結束后,組織各小組討論觀察到的現象,學生回答:“電極的金屬棒上有氣泡產生,試管內液面下降,試管中有氣體生成?!睂W生描述的現象并不完善。教師鼓勵學生繼續(xù)回想實驗現象:“電極哪邊產生的氣體多一些?是什么電極上產生的?產生的氣體的體積比值大概是多少?”引導學生觀察、描述實驗現象,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然后教師讓學生對猜想進行驗證,將帶有火星的木條伸入正極產生的氣體中,將負極產生的氣體點燃。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后,能證明正極產生的是氧氣,而負極產生的是氫氣。接著教師問學生:“根據元素在化學反應前后種類不變,可知水是由哪些元素組成?”學生思考后一致認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教師繼續(xù)追問:“根據電解水生成氫氣和氧氣的體積比為2:1,能否知道水中氫、氧原子的個數比為多少?”
在實驗過程中,學生觀察現象,獨立思考,分析問題,教師一步步引導得出結論。在探究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都得到鍛煉,不僅收獲了知識,而且提高了學習能力。
鞏固提高,學以致用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痹趯⒅R點講透徹后,教師需要檢查學生掌握的情況,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和提高,并學習運用這些知識。
教師要選擇有梯度的例題對待不同的學生,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鞏固所學習的知識。首先選擇較容易的題目,如讓學生選擇水的電解實驗中,觀察實驗現象。設置一些干擾項,如正極產生一種可燃性氣體,負極產生的氣體可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正極產生的氣體體積是負極的2倍。題目較容易,學生只需細心、認真地觀察實驗現象后,進行簡單回憶就能正確選出。其次選擇較難的題目,比如鑒別氧化氫與水。鑒別物質需要學生認識兩者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有什么不同,有一定難度。
學校的教學目標應當是培養(yǎng)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個人。學生是具有獨立意識的個體,在教學活動中處于主體地位。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抓住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傳授知識的過程成為學生學會學習與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作者單位:鄂州市梁子湖區(qū)涂家垴鎮(zhèn)中學)
責任編輯 陳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