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個人信息因為其極具潛在商業(yè)價值的原因,而面臨著不斷受到侵犯的風險。個人信息被侵犯,則意味著個人信息主體的人格尊嚴和生命財產等法益也面臨著潛在的威脅,會給個人帶來惡劣的影響。因此基于在我國預防和制裁侵犯個人信息犯罪方面存在法律監(jiān)管缺位的現狀下,本文將著重針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焦點問題,主要從本罪的概況、司法認定、立法不足以及對我國刑事立法完善建議等方面進行研究討論,并且提出筆者對本罪的一些創(chuàng)新解釋思路。
關鍵詞:公民個人信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信息保護;立法完善
中圖分類號:B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20-0175-01
作者簡介:郭安靖(1992-),女,漢族,山東濟南人,西南科技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刑事法。
一、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司法認定
(一)本罪客觀行為認定
根據《刑法修正案(九)》修訂的表述,“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和“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統一稱為本罪。根據現行刑法第253條之一的表述,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有兩種類型的行為方式:出售、提供型和非法獲取型。從表現形式看,這兩類別的行為都屬于作為形式的犯罪。從發(fā)生學的視角來看,非法獲取型規(guī)制的是行為的獲取階段,處于上游:而出售、提供型規(guī)制的是獲取的后階段,處于下游,且是針對合法獲取到的信息的出售和提供。盡管兩類行為的處罰相同,但是對于兩類不同的行為,刑法對其分別規(guī)定,既是罪刑法定原則明確性的實質要求,也有助于人們確切了解違法行為的內容,從而對自己的行為有合理的預期。在個人對自己行為有明確的預期之后,有利于規(guī)范個人的行為,從而實現立法的初衷,保護個人的隱私。
(二)本罪主體方面認定
目前理論界存在兩種對立的意見,即“肯定說”與“否定說”。兩種學說筆者現在尚且不能斷定何種學說更為正確,但通過對比兩種學說,筆者可以得出以下結論:肯定說認為國家機關具有形成自己意思的能力,其形成犯罪意思的時候,國家機關不是國家意志的代表,因此國家機關是可以淪為犯罪工具,不能僅因在司法角度上無法對國家機關審判而否認國家機關不能成為犯罪主體。“否定說”則認為國家機關是代表國家意志進行活動,與犯罪意思是對立面的。由此得知司法實踐中我們應堅持將國家機關作為單位犯罪主體的做法,因為在隨著當今這個政府巨型數據庫時代的到來,國家職能機關能夠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來全方位的收集和處理公民個人信息,因此國家機關在做出這些行為的時候就有可能侵犯到公民的個人信息權,明確犯罪主體是必然之事。
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立法不足與改進
(一)個人信息保護不足,明確范圍
個人信息無所不包會影響到刑法對其的保護,因為過于寬泛的標準并不具有實操性。雖然在日常用語的習慣上,我們通常將出售和提供行為歸屬于利用行為的一種,但是刑法用語畢竟不同于日常用語,所以我們不能類推的將出售和提供行為在刑法上定性為利用的行為。武漢大學的皮勇教授指出,判斷公民的個人信息是否屬于刑法所要保護的法益,首要考慮該信息與公民的重大人身、財產法益是否具有緊密關聯性。若是有關聯性,則考慮信息保護。若是緊密關聯性不大,則考慮信息共享。我國可以借鑒德國的立法,將公民的個人信息采用列舉加概括的方式進行界定,再結合我國已有的網絡安全法等規(guī)范,對“公民個人信息”進行明確界定。
(二)主觀犯罪過失有所欠缺,增加過失犯罪
從實然的角度來說,過失不構成本罪。原因在于在傳統的時代背景下,個人信息法益的重要程度不及生命健康權,甚至財產權重大。所以刑法對侵犯個人信息犯罪的過失犯非難程度較輕,在處罰方式上秉承著對過失犯處罰例外的原則。但隨著大數據時代的發(fā)展,個人信息的重要程度逐漸提升,使得個人信息權成為新的重大法益。在應然的角度,過失泄露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因其同樣會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應當被罪犯化。因筆者認為增加過失犯罪的規(guī)定有其必要性和現實性。刑法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法益不被侵犯,然而即便是過失行為同樣會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權。并不能因為是過失行為導致,就能減免其危害后果。因此,過失導致侵犯公民信息權的行為也具有刑法處罰的必要。近年來頻發(fā)的公私機構因不慎泄露公民信息而給信息主體招來危險的案例屢見不鮮,這些悲劇的發(fā)生足見過失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發(fā)生的高度蓋然性。將過失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納入本罪的構成,一方面可通過刑罰的方式督促相關義務人,另一方面也能實現事后懲罰,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事前預防。
[ 參 考 文 獻 ]
[1]張明楷.法益初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167.
[2]王利明.論個人信息權的法律保護——以個人信息權與隱私權的界分為中心[J].現代法學,2013(4):62-64.
[3]刑法第253條之一第3款.
[4]林亞剛.刑法教義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