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破課堂的圍墻,閱覽世間無字之書,研學旅行我國古來有之。2000多年前,孔子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杏壇設教,開啟了體驗式教學的新篇章,成為我國研學旅行的奠基人。
研學旅行并非教育的創(chuàng)新,而是教育的一種回歸。研學旅行由我國古代游學、近代修學旅行逐步演變而來,成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強有力抓手。如何讓這種教育行為歸其本真,尚需多方合力。
研學旅行是“旅游+”概念下的模式,它延續(xù)和發(fā)展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2013年,在旅游界的推動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倡導“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才正式為研學旅行正名。自此,研學旅行成為現代素質教育的新方式。
2014年,國務院印發(fā)《關于促進旅游業(yè)改革發(fā)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積極開展研學旅行”,并明確指出要“加強對研學旅行的管理”。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再次提出“支持研學旅行發(fā)展”,開展研學旅行對拉動內需,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研學旅行有助于學生動手動腦、發(fā)現問題、研究問題,進而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認為,研學旅行作為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可以有效承載道德養(yǎng)成教育、社會教育、國情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尤其在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組織中小學生走進我國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當代文化“現場”,走進歷史“現場”,能夠引導中小學生更加真切地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內心激發(fā)中小學生對民族文化的崇敬之心、敬畏之情、踐行之志。
“研學旅行,簡單地說就是學什么、如何行。前期要做好充分準備,設計好路線,去看看這些事、這些人,去領略他們的精神和品質,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中國科技館原館長王渝生表示,“教育的本質是什么?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思維可以改變世界。研學旅行的目的是什么?就是開闊我們的眼界,進而使我們的思維更開闊。”
研學旅行是推動基礎教育改革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劉延東曾指出“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是方向,對于孩子了解國情、熱愛祖國、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實現全面發(fā)展十分有益?!?/p>
“研學旅行不是旅游,是教育體系的一部分?!敝袊逃龑W會名譽會長、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非常關注研學旅行,“開展研學旅行要納入學校課程,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活動。學校和教育機構研學旅行要有組織、有計劃,要像設計課程那樣精心設計,充分準備,重視教育,重視安全。學校要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設計不同的研學旅行計劃,低年級的孩子可以在城市郊外旅行,也可以組織到博物館、紀念館參觀,高年級的孩子可以組織到較遠處旅行?!?/p>
發(fā)展研學旅行,需要有清晰的戰(zhàn)略目標和頂層設計,把研學旅行體系建設提高到提升國民素質,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以及國家重要的對外教育、文化交流的戰(zhàn)略高度來認識。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個部門聯合出臺《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該《意見》已正式為“研學旅行”的內涵正名,即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意見》還明確提出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這意味著研學旅行從選修課變成了必修課,從隨機開展變成有計劃開展,從少數參與變成廣泛參與。這意味著,將有1億多的中小學生,今后在火熱的實踐路途上磨礪自己,經風雨、見世面、受磨煉,成為未來國家棟梁。
《意見》對研學旅行課程設計、基地建設、組織管理、經費籌措、安全保障等各個方面都有明確部署?!兑庖姟芬?,各地要規(guī)范研學旅行組織管理,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要探索制定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工作規(guī)程,做到“活動有方案,行前有備案,應急有預案”?!兑庖姟愤€對研學旅行工作組織領導、經費保障、安全保障、督查評價、宣傳引導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對于促進中小學生全面發(fā)展,推動基礎教育改革,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有重要意義。
一石激起千層浪,《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的出臺再次把研學旅行推到了風口浪尖,政府推出幾個省市作為試點,首批試點城市,都取得了成功,使得國內研學遍地開花。學校、旅行社、各類教育機構,形形色色各路人等都摩拳擦掌,一時間研學旅行產品花樣翻新。
研學旅行作為推動我國素質教育、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重要抓手,學校、各相關部門,乃至社會各界都應當積極參與,多方參與形成合力,關鍵是抓好政策落實。
按照《意見》要求,教育部門和學校應當是研學旅行的主導者?!爱斍暗难袑W產品只強調研學路線和研學基地,沒有結合校內課程的研學課程設計,更沒有研學導師在研學旅行過程中幫助進行知識的梳理和轉化?!北本┮嗲f實驗小學教師賀潤黎說,“從研學旅行計劃的制定、課程的設計、研學路線和基地的選擇、研學導師的培訓,到安全和資金的保障、研學效果的評估等,教育部門和各學校應當有明確的思路和制度保障?!?/p>
“在研學旅行出發(fā)之前,就需要做足功課?!北本┦斜蓖飧綄偻鈬Z學校校長林為民表示,“首先,學生必須檢索自身的觀念和能力儲備的狀況,沒有前奏的知識,是難以很快進入研學旅行的學習狀態(tài)。二是教學中關注關鍵事件可以將研學旅行活動做得很精彩、有藝術感并能夠增加學生的新觀念。三是教師的臨場智慧,教師嫻熟的技術和高度的智慧,能夠讓學生總是處在旅行、研學的熱愛和分享狀態(tài),內在的學習動機得以充分激發(fā)?!?/p>
在大數據、人工智能時代,豐富教育的外延,拓展教與學的空間,迎接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的挑戰(zhàn),教育必須堅持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為加強實踐活動的育人效果,2017年9月,教育部印發(fā)《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明確提出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guī)定的必修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對活動課程的內容設計、組織實施、指導評價等都提出了明確要求。強調讓學生親身經歷實踐的過程,在考察、探究、設計、動手做、反思中進行“體驗”“體悟”“體認”,在全身心參與活動中發(fā)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發(fā)展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
“加強實踐教育,在中小學大力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系統推進育人模式改革的必然選擇,是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育德與育心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具體細化?!苯逃拷逃l(fā)展研究中心國際比較與對外交流部主任、教育部研學旅行研究所所長王曉燕提出,要統籌各學段、各學科、各環(huán)節(jié)、各種資源、師資配置等方面,形成多方參與、齊心協力、互相配合的實踐育人工作格局,確立相互配套、協調一致的實踐育人長效機制。研學實踐教育活動作為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其開展有利于推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
“青少年需要參加親近社會與自然的實踐活動。”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研究員孫云曉則表示,“青少年成長的過程是社會化的過程,該過程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體驗性,二是群體性,兩者缺一不可。所謂體驗性是說,青少年是在體驗中長大的,他們需要親身參加許多親近社會與自然的實踐活動,父母和老師不能代替學生的成長,也無法代替學生自己的體驗。所謂群體性是說,青少年完成社會化離不開群體性交往,再好的父母和老師都無法代替伙伴的作用。良好的研學旅行活動充分體現了體驗性和群體性,因而受到特別的歡迎?!?/p>
“過去,書本是孩子的世界?,F在,世界是孩子的書本。”在更為理性的發(fā)展軌道上,研學旅行需要從研學教育理論、研學教育課程開發(fā)、研學教育實施三個維度立體構建研學教育的閉環(huán)邏輯,超越學校課堂和書本的局限,引領孩子穿梭在自然中,耳中充滿知識,手中的筆在研學清單上飛舞,既遠離課堂,又回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