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 暉
“詔建康城邑宮室,并平蕩耕墾,更于石頭置蔣州?!?/p>
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朝大將韓擒虎搶先率軍攻入建康臺城,生擒躲藏在景陽宮井的陳后主。至此,歷時300多年的六朝時代畫上了句點。滅陳之后,隋文帝楊堅隨即頒詔,建康都城、東府城、丹陽郡城等處皆遭夷毀……
唐朝沿襲隋法,貶抑金陵,把揚州大都督府遷往江都。在數(shù)百年歲月里,六朝古都一直處于冷落破敗的狀態(tài),成為無數(shù)文人墨客吊古傷今的最佳地點。李白、劉禹錫、杜牧等大詩人都寫下了流傳百世的懷古杰作。
及至晚唐,僖宗光啟年間,又一首千古絕唱橫空出世,作者韋莊。
臺 城
江雨霏霏江草齊,
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
依舊煙籠十里堤。
韋莊出身世家大族,少年生活無憂無慮,成年后應舉卻屢屢下第。中和年間,為避黃巢之亂,韋莊南下,入鎮(zhèn)海軍節(jié)度使周寶幕府。黃巢亂平,光啟元年(公元885年)三月,僖宗自成都返駕長安。然而,當年十二月,李克用進逼京師,皇帝又連夜倉皇逃亡鳳翔。不久,周寶命韋莊北上,到鳳翔迎駕,不料未入關輔就被亂兵阻絕,只得返回金陵。南歸之后,面對六朝遺跡,感懷當下亂世,韋莊創(chuàng)作了不少詩篇,如《上元縣》詩云“有國有家皆是夢,為龍為虎亦成空”,《金陵圖》詩云“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滿故城”。詩句流露的嘆惋、失落之情打動人心?!杜_城》詩應是寫作于這一時期。
東晉、劉宋二朝,皇帝所居之禁省稱為臺;同時,尚書在當時作為內(nèi)朝官,辦公地點尚書臺也在禁省之內(nèi),因而六朝的宮城統(tǒng)稱為臺城。建康臺城內(nèi),矗立著舉行重大典禮的太極殿,太極殿兩側(cè)是皇帝日常處理政務、接見大臣的東西堂區(qū),附近有皇家圖書館延閣、處理機要文件的秘署;武德、五明、重云殿密邇門下、中書、尚書三省……從行政區(qū)域進入后宮區(qū)域,這里有太后和帝后的寢殿、休閑娛樂的便殿,屋宇之多數(shù)以千計,廊閣交亙,雕繪絢麗,竟以寶珠裝飾鏤花的門窗,喂養(yǎng)犬馬的粱肉總用不完……更不用說那宴游山水之樂,臺城內(nèi)有華林園,外有樂游苑,四周散布著大量的皇家或達官貴人的花園豪宅……
六朝的盛衰興亡就在臺城,六朝的奢靡綺麗更在臺城。透過臺城寫六朝最為貼切。特別是,唐僖宗逃亡鳳翔,留下長安城,這與六朝帝王逝去,往日的輝煌只余殘垣斷壁何其相似,在詩人心里引起的共鳴又何其深遠!
本詩筆法巧妙,渾然天成,不經(jīng)意間大有文章。
起句寫江雨、江草?!敖睂嵵盖鼗春?,而非長江。杜牧《泊秦淮》詩云“隔江猶唱后庭花”,正是以江指代秦淮河。東吳孫權營造建業(yè)都城時,曾開挖潮溝、運瀆、青溪三條水道。青溪、運瀆南通秦淮,又與潮溝相連,潮溝北至玄武湖,形成一個完整的城防體系。由于長年沒有疏浚,到晚唐之時,三條水道必然淤塞,每逢多雨季節(jié),江水溢出,臺城遺址積水嚴重;其中又多生荒草,年久無人,生長旺盛,沒有一處倒伏,眺望之下一片齊整。因而,“江雨霏霏”是暗寫江水侵襲,“江草齊”是明寫人跡罕至。詩句沒有直接展示遺址的毀損和荒涼,而是把這層含意“藏”在空蒙凄冷的畫面之中,有純粹的詩意之美,出手不凡。
承句用“六朝如夢”四字,干脆利落地轉(zhuǎn)進懷古主題。六朝雖然漫漫300多年,但每個朝代國祚并不綿長:東晉最長,也不過百余年;南齊最短,僅有24年。政權更迭頻繁,大量跌宕起伏的史事雜糅在一起,普通讀者很難厘清個中的來龍去脈。故此,六朝總是給人華美卻模糊的觀感,與夢境極為相似。另外,起句已經(jīng)營造出一種迷離惝恍的意境,承句以“夢”字呼應,恰好點破了讀者對詩境的印象,讓他們不由自主地進入詩人的抒情世界。于是,當你接下去讀到“鳥空啼”三字時,也許分辨不出這是夢境中六朝昌盛時活躍的歡啼,還是現(xiàn)實里繁華逝水后無奈的悲鳴;一瞬間,你是否會有不知身在何處,不知今夕何夕的感慨?
起、承二句敘事完整,感情深摯,轉(zhuǎn)句想別開生面,難度極大。不過,詩人敏銳地選擇了臺城柳這一意象,打開另一片天地。
東晉、劉宋時期,朝廷曾在玄武湖以南,樂游苑、覆舟山以北修筑長堤;東晉堤長六里有余,劉宋堤則應當超出了十里。種樹加固堤防,先秦就已存在,西漢開始大量使用柳樹,玄武湖長堤上遍植楊柳,再正常不過。
楊柳代表六朝遺跡,原本能夠加重作品的懷古之思,不料詩人宕開一筆,以“無情”反接,帶來全新感悟。當韋莊瞻仰臺城遺跡時,他會想到六朝已逝,大唐將傾,生平多舛,志愿不伸。但是,時光始終在流逝,不為任何人任何事停步,白駒過隙,滄海桑田。在這一情境下,遙望十里長堤上的臺城柳,目見這跳出了興亡生死的事物,詩人包括我們讀者所能想到的,非“無情”而何?
同是晚唐詩人的羅隱,其《籌筆驛》詩云“唯余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在筆者看來,羅詩用“多情”寫物,則感情始終囿于物,在需要把時間和情感的維度不斷拉長的懷古詩作中,反而不如韋詩的“無情”了。
懷古詩作,敘寫的是時代嬗替之事,抒發(fā)的是歷史幻滅之感,品味的是人置身時間長河之中的渺小,以及無法逃脫衰老、死亡結局的惆悵與無奈,因而具有濃重的悲劇美。韋莊筆下的臺城柳,正是濃縮了這一悲劇美的典型意象。它籠罩在煙光雨影里,古老的樹枝似乎萌發(fā)了新葉,在風中翩翩舞動。這一處風景越美麗動人,反襯出的“無情”之思則越強烈,帶給讀者的觸動也越深切。
在眾多吟詠臺城遺跡的詩作中,詩人慣常通過描寫衰敗的景象來一抒胸臆,如劉禹錫《臺城》詩云“萬戶千門成野草”,張喬《臺城》詩云“景陽宮樹噪村鴉”,與韋詩對比,孰優(yōu)孰劣呢?
越美麗越感傷,韋端己可謂得懷古詩之三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