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5—16日,“經(jīng)典對話:《紅樓夢》與《儒林外史》”學術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會議由中國紅樓夢學會、中國儒林外史學會(籌)主辦,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與國學院承辦,《紅樓夢學刊》協(xié)辦,設置了十八世紀文化視野中的《紅樓夢》與《儒林外史》,二書與禮制文化、科舉制度、古代小說評點、翻譯與傳播等六個議題。來自國內(nèi)各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四十余位學者參加了會議,提交大會發(fā)言論文二十四篇。
會議開幕式由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儒林外史學會(籌)會長朱萬曙先生主持。朱萬曙先生首先介紹了此次會議的策劃緣起,希望能將《紅樓夢》和《儒林外史》放在一起進行對話、闡釋,為學術界提供一個有創(chuàng)意的學術話題。中國儒林外史學會(籌)名譽會長李漢秋先生、中國紅樓夢學會會長張慶善先生、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李萌昀先生、安徽全椒縣政協(xié)副主席張華先生分別致辭。
李漢秋先生指出本次會議的首創(chuàng)意義。過去有《紅樓夢》和《儒林外史》比較研究的論文,并未有以二書比較研究為主題的學術會議,故而本次“經(jīng)典對話”是學界在嘗試一種可以拓寬思路和學術視野的研究方式。他希望儒林外史學會(籌)多與紅樓夢學會交流合作,未來能夠在研究隊伍、研究成果方面有所提升。
張慶善先生提出為什么清代乾隆年間同時出現(xiàn)《紅樓夢》與《儒林外史》,是中國文學史上很值得探討、回答的問題,并結合本次會議議題,強調(diào)研究者應回到十八世紀的文化視野中去思考,但也不能停留在明清時代層面,應用今天的理論給予二書更多的研究視角。同時,又指出《紅樓夢》與《儒林外史》的比較研究存在不足,希望通過研討會進一步推動學者對二書比較研究的重視,加深對二書文化內(nèi)涵與藝術特色的認識。
李萌昀先生介紹了《紅樓夢》《儒林外史》與中國人民大學的深厚淵源。國學院首任院長馮其庸先生是《紅樓夢》研究的巨擘,文學院朱萬曙先生和鄭志良先生為《儒林外史》研究及學會作了巨大貢獻。兩學院共同舉辦會議是希望為兩部小說的研究提供更為廣闊的交流平臺。
張華先生作為吳敬梓故鄉(xiāng)安徽全椒的參會代表發(fā)言。他認為吳敬梓是全椒文化的集中代表,應該給予這個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更多關注,深化吳敬梓的學術研究。張華先生歡迎各位學者惠臨全椒,感受全椒的古樸民風和文化氛圍。
最后,朱萬曙先生補充說明此次會議對學界研究有啟發(fā)和示范意義:一是方法的突破。《紅樓夢》和《儒林外史》的比較研究拓展了思路,使研究者可以跳出固化的研究思維。另外《儒林外史》研究可以從《紅樓夢》研究中吸取更多的方法和經(jīng)驗,在對作品人物原型討論之外,可以通過深入的文本細讀展開研究。二是深度的推進。把兩部名著放到一起研究,從廣義上看是包含比較研究的關聯(lián)性研究。對兩部小說的理解還可以繼續(xù)推進,比如對十八世紀文化背景下為何產(chǎn)生這兩部著作的追問,還需用踏踏實實的研究進行回應。三是文化正能量的傳播?!都t樓夢》和《儒林外史》關聯(lián)性研究的創(chuàng)新,可以挖掘兩部偉大作品的豐富內(nèi)涵,傳播社會文化的正能量。相信這種意義會越來越彰顯,也應有自信對學術將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會議共有二十五位學者做主題報告,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討論:
一、十八世紀文化視野中的《紅樓夢》與《儒林外史》研究。相關論文主要通過《紅樓夢》與《儒林外史》反映的一系列文化活動:如治生、祭祀、娛樂、閱讀等,揭示十八世紀社會文人的生存處境,兼論兩書表達的精神內(nèi)涵。
中國人民大學張國風教授結合時代情境和作者經(jīng)歷對《紅樓夢》與《儒林外史》及作者進行比較,認為作品展現(xiàn)出曹、吳二位藝術大師對時代本質(zhì)和發(fā)展趨勢的可貴敏感。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井玉貴副教授詳析《紅樓夢》與《儒林外史》的精神聯(lián)系,提出曹、吳二人對時代和人生深刻的思考,使其作品不可避免地染有濃厚的傷感虛無色彩,同時也使他們更加認識到生活中積極力量之可貴,即貴族世家的仁厚情懷與平民階層的質(zhì)樸強韌。安徽建筑大學李東海副教授將曹、吳二人視為“追問式小說家”,揭示《紅樓夢》與《儒林外史》包含著人性尊嚴、理性和對生命終極意義的思考。北京大學李鵬飛副教授關注《紅樓夢》反映的家族退化與末世圖景,并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背景加以印證。甘肅政法學院甘宏偉副教授嘗試從《紅樓夢》的立場看《儒林外史》,分析二者之間的共通之處及同中之異,具體論述二書中“士”與“仕”“出處”的共通問題。閩南師范大學呂賢平副教授以吳敬梓的好友金兆燕的幕府生涯為視角,揭示乾嘉時期學術、政治風氣下幕賓的身份定位與命運遭際,兼及吳敬梓作為小說家的悲劇境遇。
江蘇社科院文研所徐永斌教授在文士治生視野下談及明清江南通俗文學的發(fā)展面貌,選取《紅樓夢》中賈雨村,《儒林外史》中周進、馬二先生、匡超人等典型形象,論述文士治生對明清通俗文學創(chuàng)作與傳播的具體影響。曲阜師范大學劉相雨教授和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彭利芝教授從不同角度闡釋二書的祭祀活動,揭示其文學書寫方式與深厚的文化意蘊。安徽師范大學俞曉紅教授對比《紅樓夢》與《儒林外史》的“戲曲元素”,試圖從家班和職業(yè)戲班生存處境、優(yōu)伶群像、劇目及其敘事功能等內(nèi)容探尋清代的戲曲面貌。湖南師范大學胡海義副教授聯(lián)系明清科舉制度及八股文選本情況,以《紅樓夢》“賈寶玉讀書”與《儒林外史》“匡超人編書”情節(jié)為例,具體闡述了明清士子的四重閱讀困境:身份困境中的士子閱讀與舉子閱讀、文體困境中的時文閱讀與詩歌閱讀、目標困境中的審美閱讀與功利閱讀、路徑困境中的先仕后學與篤學不仕。
另有學者透過細致的人物形象對比研究,探尋背后的社會文化心理。首都師范大學詹頌教授考察《儒林外史》與《紅樓夢》中才女形象的現(xiàn)實基礎與文化意蘊,以《紅樓夢》中大觀園才女和《儒林外史》中魯小姐、沈瓊枝、聘娘為具體分析對象,認為《紅樓夢》前八十回才女的形象及其文學活動呈現(xiàn)了作者對女性詩意生活理想的向往和追求,而《儒林外史》更多的直面當時才女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困境與掙扎。湖北文理學院秦軍榮教授立足于明清戲曲活動,對比《紅樓夢》中蔣玉菡與《儒林外史》中鮑廷璽兩個典型的清代男伶形象,詳細描述了人物的生命歷程、心態(tài)轉變以及作品敘述視角,凸顯十八世紀的伶人生存處境和戲曲面貌。
二、《紅樓夢》與《儒林外史》的文體研究。中國人民大學李萌昀副教授以《紅樓夢》為中心,討論章回小說中重復敘事的類型、功能與意義生成,從而重審章回體的價值和小說史意義,認為《紅樓夢》的美學、思想和文化意義已經(jīng)得到了充分關注,而其文體學意義仍有待深入挖掘,在文體學方面與《儒林外史》對比亦有價值。江蘇第二師范學院馮保善教授指出《儒林外史》《紅樓夢》均為有“自傳性”因素的小說,判定其乃自傳或自敘傳,均言之過當。論述《紅樓夢》《儒林外史》與詩詞韻文之關系的文章有三篇,北京師范大學李小龍副教授通過風景、詩詞、節(jié)日對比兩部著作文本的表層之異,總結出二書以不同的情節(jié)敘事建構意旨,提議學者應分別以披文入情和理性的方法解讀《紅樓夢》和《儒林外史》;遼寧大學趙毓龍副教授在有清一代小說文體傳統(tǒng)與作家表達姿態(tài)的時代性統(tǒng)一、文人案頭創(chuàng)作兼融二筆的背景下,一改對《紅樓夢》“詩筆”和《儒林外史》“諷筆”常規(guī)闡釋,對二書進行互為立場的考察,見出二者在筆調(diào)、筆法、筆墨等層面同中見異的關系;北京工商大學劉紫云老師剖析《儒林外史》與《紅樓夢》中詩詞引用現(xiàn)象,論證吳、曹的創(chuàng)作出發(fā)點與創(chuàng)作具體情境,及二人對詩詞韻文與散文敘述之關系的不同理解有關,從而將他們引向對于尚未定型的長篇白話小說文體的多元探索。
三、《紅樓夢》與《儒林外史》的譯介研究。國家圖書館李晶副研究館員以法國漢學家編寫的《中國風貌》對二書的譯介為探討對象,結合《中國風貌》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和二書在法文世界中的傳播歷程,總結這種譯介在歐洲現(xiàn)代漢學史上的價值和意義。山西師范大學李奎副教授對比二書在中國本土報刊和域外漢文報刊不同的呈現(xiàn)面貌,并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海外傳播的角度,提出新時代《紅樓夢》和《儒林外史》應拓寬學術、藝術等方面的傳播路徑。西南交通大學唐均教授選取同時代的楊憲益英譯本和王和達捷譯本,舉例考察這兩種全本譯文特色之共性和個性,解釋了國家意志和個人經(jīng)歷是差異出現(xiàn)的主導因素,文章強調(diào)梳理非通用語言捷譯本對兩部作品譯介研究的重要性。中國人民大學王燕教授從約翰·巴羅的書評入手,結合當時的中西語境,探討德庇時英譯《紅樓夢》的歷史接受與文化影響。
四、《紅樓夢》《儒林外史》的評點與傳播研究。中國儒林外史學會名譽會長李漢秋教授做了題為《黃小田的〈儒林外史〉〈紅樓夢〉評點暨由其肇始的沙龍——從古代小說到近代小說的鏈接處》的主題發(fā)言。李漢秋教授認為十九世紀中葉以降,受時代因素影響,在上海周邊,包括南匯、松江等地,出現(xiàn)了評點和傳播《儒林外史》《紅樓夢》的文人群體——沙龍,并以黃小田、張文虎等為關鍵評點者,詳細梳理了這一沙龍的發(fā)展過程,探知沙龍在小說由古代轉向近現(xiàn)代進程中存在的意義與作用。中央民族大學葉楚炎副教授從士人交游這一特殊的角度探討《紅樓夢》與《儒林外史》的寫作,以杭州府張賓鶴為關聯(lián)人物,將二書作者、創(chuàng)作原型、傳播所涉及的交游圈連為一體,找尋二書的共同因素,產(chǎn)生了新的研究契機。
經(jīng)過一天半緊張而熱烈的討論,“經(jīng)典對話:《紅樓夢》與《儒林外史》”學術研討會于9月16號上午正式落下帷幕。會議閉幕式由中央民族大學曹立波教授主持,曹教授認為本次會議是寶貴的學習機會,與會學者對學術的踏實態(tài)度、努力的程度、資料搜集的成果都值得大家學習。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紅樓夢學會副會長孫偉科先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語言文化學院教授、中國儒林外史學會(籌)副會長李忠明先生做閉幕總結發(fā)言。
孫偉科先生認為五場學術討論非常精彩,當中不乏精辟的論斷,相信與會學者都收獲頗豐。他指出本次會議的首創(chuàng)意義和對學術思想的激發(fā)作用,表示對大家發(fā)言有很多共鳴,從小說文法與筆法、自傳性等方面進行比較研究都是對二書的重新認識。還有很多有價值的話題可以比較,希望這種對話性的會議可以繼續(xù)下去。
李忠明先生強調(diào),此次會議為幾位選題相近學者提供了交流碰撞的機會,很有意義。另外針對具體論文,指出研究要有問題意識,并注意吸收前人經(jīng)典研究成果。李忠明先生認為《儒林外史》和《紅樓夢》研究還有很多可以擴展的空間,應將二書的研究放到歷史長河中,反思二書的現(xiàn)實和社會意義,也希望通過本次“經(jīng)典對話”促進《儒林外史》和《紅樓夢》的對比與研究。
此次會議匯集了《紅樓夢》與《儒林外史》研究領域的老一輩學人、中青年學者,展現(xiàn)出不同的學術研究風格,激發(fā)了思想的交流與碰撞。同時,以《紅樓夢》與《儒林外史》比較為專門的會議主題,為二書的研究擴展了路徑,不僅是對二書精神內(nèi)涵和主體意識的細致解讀和新定位,對中國十八世紀社會與小說創(chuàng)作情況的再認識,也為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提供了比較視角和可資借鑒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