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婷
3月花開,5月杏黃。每每到這些日子總是想起爸媽在家鄉(xiāng)的幾畝杏樹:一大片杏園,開花時,一片粉白,蜂蝶擁繞;人被花海吞沒,只有順著地壟才能望見繁花中的人影;五月開始,青杏蹲枝丫,一個個,一對對,從綠茸茸的小球一天天膨脹變身成綠色乒乓球,看著都流口水的青綠;然后在陽光的沐浴中漸漸著色,發(fā)白,抹紅,像嬰兒的粉紅,似少女的胭脂腮,一個個的在枝頭探出飽滿的笑臉。在6月的百果攤上綻放她無與倫比的秀色和甜香。
今日的杏林,四十年前是一片貧瘠的土地,距離中條山不到2公里,估計當年大禹治水排山造海,大水沖刷山石一路施虐,石頭在滾動的過程中不斷撞擊,破碎,沿途經(jīng)過的地方不同程度陷進土里,造成這塊土地里石子特別多,鋤地不時鋤口碰到石頭,撞擊冒火花,所以鋤這塊地一般就用頭年用過的舊鋤頭;鋤地的速度也最慢,因為時不時得把撿出來的石頭扔到路邊去,土地貧瘠,長草卻從不吝嗇,藺草,馬齒莧,灰灰菜,薺菜,狼尾巴草,蒲公英等等,甚至還有薄荷,一種喜歡水的植物。春天里幾場春雨過后,田里綠的草,黃的稚菊,紫的苜蓿,還有白色的一層層長起來的叫不上名字的花,遍布了田頭地壟,母親在鋤地,我和小伙伴們采著五顏六色的花朵玩;采那種白色一層層的花連著中間的桿,用細細的干草枝從兩朵花之間的桿穿過去,用嘴一吹:骨碌碌轉(zhuǎn),我們稱呼:紡棉花。春季里是我們挖野菜的好時候;茵陳,薺菜,是報春菜,媽媽把他們拌上一些面粉,蒸熟了,放上鹽粒,辣椒面,蒜末,用冒煙的熱油澆上去,在散發(fā)著蒜香辣椒香和油香的味道里品味勞動的甜美。冬天,霜降過后,葉子枯萎,各種枯枝,雜草根也最多;一些悠閑的放羊人,在地里撿拾枯枝敗草,用一根長繩系上,背回去作什么用途就不知道了。因為山地不平,水井少,離得遠,水從井里用水泵抽上來,再通過水管輸送到地里,起碼得多半個小時,水流小,要把這片地澆透了下來需要四五個小時,耗費的人力物力和來年的收成是不成比例的,所以就像家人論資排輩一樣,給與這塊土地的關(guān)懷就沒有那么多,但卻給童年的我和小伙伴們樂趣最多的地方。
這塊地有他自己的特點:砂石多。種花生,適合,但又不是完全的沙土地,花生長得也不大,產(chǎn)量也不高,碰上秋季干旱的季節(jié),花生熟在土里拽不出來,挖了又傷及果實,看著他在土里自生自滅。最適合的作物就屬紅薯了,長出的紅薯又面又甜。北京人吃白薯要香甜和水潤,烤出糖油叫好白薯,而本地人把色澤紅彤,表皮光溜,蒸熟了掰開是雪白閃著雪花似的亮星譽為最高水準。因為紅薯的做法有好多種,根據(jù)不同的特質(zhì)用作不同的用途。紅薯成熟了,用鋤頭和鐵鍬配合挖掘出土,拉回來以后挑出里面被鐵鍬工具斬斷了的,煮粥時切成塊放進去,粥都帶著絲絲甘甜。晾在院子里,等霜降以后再大面積收存,紅薯只有過了霜降才好吃。中不溜的好白薯挑揀出來集體放置院里或者地里提前挖好的地窖,天然保溫室,紅薯在地窖里可以安然過冬,紅薯尤其是冬季農(nóng)民餐桌上區(qū)別于饅頭,玉米的一道特品享受,一般和饅頭一樣蒸熟吃。等到春節(jié)前取出一部分,削皮,切塊,炸成紅薯塊,是年夜飯不可缺少的一道好吃的菜:拔絲紅薯。或者做碗蒸肉;等到過了正月初十,元宵節(jié)的元宵該是紅薯一年里最榮耀的登場時刻!紅薯蒸熟了,趁熱剝皮,用手碾碎,同時往里踹面,放上少量用水化開的甜蜜素,因為80年那會糖少,所以就用甜蜜素代替。揉成一個個的紅薯面團,里面包上提前燜好的豆餡,或者蒸熟的紅棗,這邊鍋里座上油,農(nóng)家的棉籽油,或者菜籽油,一會工夫,油熱了開炸,一家炸紅薯,一條巷子里都滿溢著紅薯和面的香甜味,還有棉籽的醇香。年味少不了煮肉香,更少不了炸元宵的甜香。一般紅薯放到地窖里可以放一年都完好無傷。越大的白薯是用作做紅薯粉條的越好材料。紅薯一個個洗干凈,然后在一臺榨汁機那樣的機器里榨出汁水,然后經(jīng)過好幾道工序,最后割成一根根向龍須面一樣的,在滴水成冰的冬季,一團團粉條掛在木頭架子上,用棒錘拉抻好多遍,一粒粒的冰碴在拉抻的過程中滴落下來,留下來的,就是亮晶晶,像水晶線一樣的粉條。粉條是春節(jié)的席面上不可或缺的菜肴,可以搭著豬肉,白菜,豆腐等做成不同美味佳肴。有的家里還把紅薯切成片,曬成紅薯干,在青黃不接的春天,嚼著紅薯干也可以充實舌尖上的味覺。
十幾年來,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割過小麥,摘過棉桃,結(jié)出花生,刨出紅薯,餐桌的不同美味,養(yǎng)育了童年和少年的我。長大后由于學校生活的緊張,我和土地的緣分越來越淺,畢業(yè)以后幾乎徹底遠離土地,好像如同父母所說的:魚躍農(nóng)門,離開農(nóng)家,去做工人,做一份文明,干凈,輕松的工作。四十年后的今天,我確實住了樓房,有舒適的生活,而我的父母,花甲之年,卻依然奔波于那片貧瘠的土地,把她罩上濃妝,煥發(fā)新姿,牽引遠方的孩子一遍遍回想……
杏花艷,青杏酸,是共享父母微信上的照片而斷想出來的,如果能親臨杏園,看一看花開的幸福,嗅一嗅迷人的甜蜜,就算青杏的酸澀酸倒了我的牙,我也愿意享受這種美味帶來的激情。千里之外,吟唱不老的民歌:桃花花你就紅來,杏花花你就白,翻山越嶺俺尋你來呀壓格呀呀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