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辛亥革命使中國走出封建專制,但社會文化領域并沒有完全適應政治上的巨變。市民階層在動蕩里表現出一種生存強權的冷漠,知識分子則苦于政教崩潰找尋不到出路,甚至出現了新文化運動中全盤否定傳統(tǒng)文化的極端行為。魯迅的白話小說《孔乙己》正為我們揭示出新舊交替里民眾生存的痛楚以及清末民初以缺失和彷徨為主調的社會文化現實。
關鍵詞:辛亥革命;市民階層;知識分子;文化;缺失
作者簡介:程程(1993-),女,河南焦作人,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4-0-01
一、市民階層的道德缺失
《孔乙己》[1]中的看客形象歷來為人所關注,這些“短衣幫”、“長衣幫”各類主顧,十二歲的小伙計還有酒店掌柜他們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謀殺孔乙己的幫兇。尤其以酒店掌柜為代表。怕小伙計呆呆傻傻伺候不了長衣主顧,便調他關照短衣主顧。短衣主顧對往酒里羼水“監(jiān)督甚嚴”,小伙計經驗不足,無從造假。就又看著“薦頭”面子大,而讓他專管溫酒。掌柜以低劣的手段盈利,以媚眾的方式經營。而又總是一副“兇臉孔”,顯出“苦心”生存的煎熬。這樣了無生氣的生活,又因為主顧們對孔乙己的嘲笑而活潑起來。于是,掌柜也為刻薄鉆營的生活找到一點樂趣——他照應著主顧們的歡樂,允許小伙計附和的笑(平常估計是要被當做不認真做事而責罵)而且時常親自逗弄孔乙己來博得主顧們的適意。這個費盡心思經營生意的小市民,為了生存沒有什么道德可言。
涼薄的人心在此也更難為人茍同。仍以掌柜為例,他對孔乙己的嘲諷,心理上有一個從隨眾附和到鄙夷弱者的過程。他沒有立場的隨聲附和只能說明他的愚蠢,然而對孔乙己的遭遇幸災樂禍就變成了欺凌和強權。聽到孔乙己被人打斷了腿,他只是“哦”了一聲,漠不關心。卻是酒客的“滔滔不絕”,激起了掌柜的好奇,一次又一次的詢問“后來呢”,孔乙己的災難越重,他就越感興趣,直到最后以死作結才讓他埋下頭繼續(xù)算賬。這些小市民以封建時代備受尊重的讀書人的落魄為談資,以他們的不幸作為自己生存的安慰,真是涼薄之至。
欺負孔乙己最多的就是這些食客。他們在酒足飯飽后,就得意洋洋、輕松愜意的談論別人的苦難。而這個別人,不是沒有長衣幫寬裕的短衣幫,不是唯唯諾諾被掌柜在不同職位上調來調去的小伙計,而是一個在封建時代可以求取功名的讀書人,一個原本社會地位高于他們,且有可能在步入仕途之后使他們卑躬屈膝巴結的對象。而如今,因為社會動蕩、科舉制被廢除種種原因,讀書人無法進入仕途甚至流落困窘,生計不保。他們也就堂而皇之的反客為主,以報復的心態(tài)攻擊曾經的強權。令人不齒的是,對于有權勢的“丁舉人”,這些小市民就變成了“他家的東西偷得嗎?”這樣敬畏的嘴臉。他們對讀書人的落井下石不是為了追求公平自由,而是為了彰顯自我的強大,追求一種他們羨慕的崇高的社會地位,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可以作威作福,發(fā)號施令。這樣的強權意識,源于封建文化。辛亥革命后,文化被政治大變動甩在了身后。一大批民眾身在民國,思想卻停留在清朝。另一方面,他們看著從前的強權被推翻,只是單純的意識到權威可以被打倒,繼而產生戰(zhàn)勝的快感,而不了解其中的原因。
二、知識分子的彷徨
孔乙己的人生悲劇代表了清末民初封建知識分子的沒落。進入到新的社會,封建知識分子唯一的生計“考取功名”被否定,而由于固守讀書人的氣節(jié),致使無處安身立命。在封建社會,政教合一,步入仕途的讀書人本身就肩負著教化民眾的使命,擔當著治理天下的重任。而新社會的到來,致使政教分離。讀書人沒有辦法通過科舉進入仕途,也就無法實現教化民眾的文化職責?!靶梁ジ锩皇菑男问缴贤品说壑?,帝制時代遺留下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甚至官僚機構并沒有因此而有所觸動,民主共和的夢想還遙不可及。因此,如果要想繼續(xù)真正推動中國的進步和改革,就要發(fā)動社會生活、文化傳統(tǒng)領域的新‘革命”[2]。在權威遭遇挑戰(zhàn)乃至顛覆的時代背景下,這樣必然會加劇知識分子的文化彷徨,那么新文化運動也就可以說是知識分子面對無措的社會現實的一場追根究底的反思。對于他們的生存窘境,有人怪罪于傳統(tǒng)文化的毒害而對其進行全面否定,也有人配合政治變革提出追求民主、平等的新思想,但并沒有激進到要對傳統(tǒng)文化徹底批判。對封建知識分子懷抱同情的魯迅也正是看到了這一歷史新階段下知識分子文化上的迷惘而作出《孔乙己》這篇小說。
恰如黑格爾所說的那樣:“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新時期的降生和過渡的時代。人的精神已經跟他舊日的生活與觀念世界決裂,正使舊日的一切葬入于過去而著手進行他的自我改造?!盵3]當歷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政治似乎總是先于文化而長驅直入。但政治由少數人掌握,文化卻是普遍的。這難免會造成政教脫節(jié)的局面。清末民初即是如此。由文化迷惘而催生的社會病態(tài)現象成為歷史轉型時期的陣痛,而文化的反思和追索也正是知識分子的覺醒。
參考文獻:
[1]魯迅. 孔乙己,吶喊[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5:11.
[2]朱承.胡適與辛亥革命的延續(xù)——兼論知識分子與社會革命[J].學術界.2011(7):57.
[3]黑格爾. 精神現象學(上卷),賀麟、王玖興譯,北京: 商務印書館,198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