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自由
用心接受感動,因為心里的愛,我們學會了一個偉大的詞語,一個穿越世紀,跨越國家的品德——感恩!感恩是一種文化素養(yǎng),是一種思想境界,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更是一種社會責任。它就像一滴平凡無奇的水,滋潤世界的每一個枯萎的角落,落進每一個干渴的靈魂里,讓世界因為有了它而擁有永恒,讓所有的生命因為它的美麗而感受到幸福與快樂!
中華民族具有優(yōu)良的感恩傳統(tǒng)?!罢l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動人詩句,“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經(jīng)典詞句,“鴉有反哺之義,羊知跪乳之恩”的形象諺語,集中反映了古人對感恩的認同和崇尚。報恩也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美德,源于民間文化而又不斷吸收正統(tǒng)思想的報恩是中國幾千年文學的主題之一,它超越時代并與中國人的諸多文化觀念相結(jié)合,形成一種穩(wěn)定的文化心態(tài)與行為模式,也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報恩是施者對處于困難中的人施與幫助后,受者對施者形成心理上的好感和內(nèi)部體驗的虧欠感,并產(chǎn)生回報的動機,在適當時機對施者的恩惠做出符合文化反饋的一種心理與行為。“報恩情結(jié)”見于許多民族早期的神話傳說和文藝作品中,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報恩的故事也屢見不鮮,如雷神報恩、仙鶴報恩、靈蛇報恩、龍女報恩等。而在人際關系如君臣、兄弟、師徒、情侶之間也有諸如“知遇之恩”“恩斷義絕”“師恩深重”“恩愛夫妻”等說法。這種報恩思想在中國古代名著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和宣揚。
在中國,清明節(jié)是中華民族的感恩節(jié)。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感恩思想傳統(tǒng),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所建構(gòu)和倡導的“仁”的思想體系,其核心價值觀是“孝”的觀念和行為,“孝”就其實質(zhì)而言,就是感恩,即子女對父母雙親生養(yǎng)自己的大恩大德的感激與回報。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墩撜Z》能流傳至今被奉為儒家經(jīng)典,是因其蘊涵了大量的成語典故、倫理道德、人文歷史、禮儀風化等中國文化。其中,《論語》對“仁”和“孝”進行了系統(tǒng)的闡釋,特別強調(diào)二者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比較經(jīng)典的有:其一,“事父母能竭其力”,即在父母需要的時候能竭盡全力幫助父母。其二, “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不僅在物質(zhì)層面使父母無憂無慮,而且須從精神層面讓父母快樂幸福。孔子特別強調(diào)子女對父母應有恭敬親愛之情,指出“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認為僅僅能供養(yǎng)父母,沒有態(tài)度情感上的敬愛,這還不算真正的“孝”。其三,“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先進》),維護父子之間的親情倫理關系,子女應當保護父母的隱私權(quán)利。其四,“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里仁》),即父母去世后,依照禮的規(guī)定,為父母服三年之喪,慎終追遠??鬃诱J為三年之喪是基于父母養(yǎng)育子女最基本的年限,“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陽貨》)在孔子看來,子女為死去的父母服三年喪,正是對父母三年之愛的感恩。
而孟子進一步發(fā)展了孔子的“仁愛”感恩思想,提出了感恩思想是人生而有之的最重要的思想情感。比如 “守身,守之本也?!保ā峨x婁上》)孝敬父母、尊敬父母是子女最重要的任務,是最需要堅守的美德?!袄衔崂弦约叭酥希孜嵊滓约叭酥?,天下可運于掌?!保ā读夯萃跎稀罚┯蓪Ω改傅母卸?,推及天下父母。孟子從反面列舉了當時社會上不孝的行為,“孟子曰: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離婁下》)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認為,在諸多“不孝”的劣行中,最大的不孝行為卻是沒有生育子女,特別是男子,“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保ā峨x婁上》)東漢趙岐《章句》注:“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屈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仕祿,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在宗法社會體制下,沒有男丁繼嗣,是兒女對父母最大的不孝。
報恩思想產(chǎn)生于中國封建社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內(nèi)容。作為封建社會重要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和倫理范疇,報恩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成為長期以來支配人們行為的準則。這種報恩思想與正統(tǒng)的忠君思想相結(jié)合,體現(xiàn)了封建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生價值觀。
報恩方式中的一種就是忠誠。《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忠貞不貳地為蜀國事業(yè)奮斗終生,明知后主劉禪昏庸無能,也對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就是感劉備知遇之恩,報劉備器重之情。當年諸葛亮躬耕于南陽,只是一介布衣,雖然自比為管仲、樂毅,卻無人賞識。劉備在徐庶與司馬徽等人的推薦下,禮賢下士,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出山,后又對他重用有加,臨死時更是將蜀漢政權(quán)托付給他,還寫下詔書告誡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睘榱藞蟠饎涞姆N種恩情,諸葛亮出山后,先是運籌帷幄,成就了三國鼎立之勢,表現(xiàn)出雄才大略。白帝城托孤后,又安居平五路,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為蜀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當時混亂的政治形勢中,常有權(quán)臣篡位自立,曹丕、司馬昭莫不如此。而諸葛亮可為之而絕不為,他殫精竭慮、全心全意輔助劉備父子成就霸業(yè),從沒有個人的野心。在諸葛亮的言行中浸透著一種濃厚的報恩思想,這種報恩思想,是諸葛亮一切政治行為的主要原動力和內(nèi)驅(qū)力。盡管他已經(jīng)清醒地意識到“成敗利鈍,非臣之所能睹也”,卻“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面對蜀漢的種種劣勢和困境,乃至難以避免的失敗的結(jié)局,他始終沒有放棄,把報恩盡忠當作自己生命的終極目標。為了蜀漢事業(yè),他抱病南征北伐,臨陣督戰(zhàn),甚至“親校簿書,自理細事”,“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之食不過數(shù)升”。臨終前還遍觀各營,長嘆曰:“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悠悠蒼天,曷此其極!”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諸葛亮的忠誠,既有忠君愛國的正統(tǒng)觀念,也有封建知識分子“士為知己者死”的思想。諸葛亮是作者所塑造的理想的賢相形象,他對漢室和劉備的竭誠盡智、忠貞不渝,贏得了千百年來人們的敬仰。
民間的報恩心理源于樸素的良知和道德感,民間文化宣揚有恩必報,得人恩惠千年記。梁山好漢往往把知恩圖報作為其處世準則,主要就是受民間文化的影響?!罢煞虻谝魂P心事,受恩深處報恩時?!焙脻h們對在困境中曾經(jīng)得到的恩惠和幫助是終生感懷的,他們對恩人如事父兄般尊敬和感激。故而《水滸傳》中英雄的結(jié)交大多出于報恩的心理,或是將個體的力量凝聚起來以對抗強大的外在勢力。這種結(jié)交方式如同一條情感紐帶,將各路好漢結(jié)成親如兄弟的關系,形成水泊梁山強大的群體力量。
在《水滸傳》中,武松、李逵、晁蓋、燕青等都是具有濃厚報恩思想的好漢,他們重義氣、圖報恩,并將之作為自己的處世信條。武松從小父母雙亡,是兄長武大郎將他撫養(yǎng)成人,所以武大郎無辜被害,武松便殺死潘金蓮、西門慶以報兄長的養(yǎng)育之恩。他在被押往東平府申請發(fā)落前,取了十幾兩銀子送給鄆哥老爹,因為此前他叫鄆哥幫同打官司,這也是為了報恩。李逵流落江湖,無依無靠,宋江在與他第一次見面時贈給他十兩銀子,李逵便感動道:“這宋大哥便知我的鳥意。”從此終生對宋江忠心不二,以報其關愛之恩。甚至李逵最后被宋江騙喝毒酒而死,在臨死前還吩咐下人將他靈柩與宋江一處埋葬。宋江“擔著血海也似的干系”為晁蓋通風報信,晁蓋等為報宋江活命之恩,一在梁山扎穩(wěn)腳跟,就派劉唐給宋江送去百兩黃金;宋江在江州被梁山眾人救出后,帶著收羅的一干人上了梁山。此時晁蓋為報恩,又提出將梁山第一把交椅讓給宋江。燕青是盧俊義收養(yǎng)的家奴,他為了報恩,對主人可謂是忠肝義膽。他苦勸盧俊義“休信夜來那個算命的胡講”,不要外出避禍;并預言“主人此去無結(jié)果”,盧俊義一意孤行,但燕青仍以“盧曾衣食之于貧賤,恩不忘報”。盧俊義被發(fā)配沙門島,燕青射死在松林欲加害盧俊義的董超、薛霸,救他上了梁山。盧俊義二次被抓后,他又拼了一死前往梁山泊搬救兵。
與報恩思想相對的是復仇精神,“恩”與“仇”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互相轉(zhuǎn)換的。在有恩報恩、有仇報仇觀念的支配下,報恩之后,復仇便上升為主導地位。整座梁山講究的便是這種快意恩仇。武松為報施恩的酒飯之恩而替他報仇,醉打蔣門神,之后因和張都監(jiān)的恩怨,又大鬧飛云浦,血濺鴛鴦樓……宋江為報黃文炳陷害之仇,帶眾好漢攻破無為軍,“把黃文炳一門內(nèi)外大小四五十口盡皆殺了”,李逵還將黃文炳活活割死。梁山好漢為報朱仝多次相助之恩,竟讓李逵劈死小衙內(nèi),強拉朱仝上梁山。石秀為報被誣陷之仇,慫恿楊雄殺死與人通奸的潘巧云及其婢女迎兒。眾好漢除了報恩之外,就是以酷烈的方式去報仇:凡是梁山的對頭,他們往往是不分善惡婦孺,必欲殺之而后快。這樣的復仇破壞力是極強的,是“恩怨、榮辱、誠偽、勇怯之類的古代民間道德標準”,很難用今天的道德和正義原則來衡量和評價。
在報恩思想濃厚的中國古代社會里,人們非常重視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缎⒔?jīng)》里說:“父母生之,續(xù)莫大焉?!边@種對養(yǎng)育之恩的感激和重視,直接促成了孝道在中國的出現(xiàn),并被繼承了幾千年。報答父母之恩也就是盡孝道,成為中國人最重要的事情。中國人還喜歡把某些莫大的恩惠稱為“恩同再造”,把那些給予自己莫大恩惠的人稱為“再生父母”等。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是佛教報恩思想的標志,知恩報恩的思想是佛教傳統(tǒng)倫理思想之一。孫悟空被如來佛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唐僧奉觀音之命將其解救,讓其重生,孫悟空護送唐僧前往西天取經(jīng),就是為了報這份救贖之恩。第二十七回三打白骨精,孫悟空在被唐僧“恨逐”時曾說:“老孫因大鬧天官,致下傷身之難,被我佛壓在兩界山;幸觀音菩薩與我受了戒行,幸?guī)煾妇让撐嵘?;若不與你同上西天,顯得我‘知恩不報非君子,萬古千秋作罵名’?!背鲇趫蠖鞯膹娏以竿?,孫悟空不愿離開唐僧。在唐僧將他逐出師門時,他用三根毫毛變作三個悟空,連同本身圍住四方,跪別師父后仍停云止步,良久方去,對其“恨逐”毫無怨恨之心。第七十七回在獅駝嶺,孫悟空聞說妖怪將唐僧“夾生兒吃了”后,按落云頭,放聲哭道:“師父啊——恨我欺天困網(wǎng)羅,師來救我脫沉疴。潛心篤志同參佛,努力修身共煉魔。豈料今朝遭蜇害,不能保你上婆娑。西方勝境無緣到,氣散魂消怎奈何?!睂煾缚芍^情深義重。
西游記中第一回曾寫到孫悟空入西牛賀洲和一位樵夫的一番對話。樵夫道:“我一生命苦,自幼蒙父母養(yǎng)育至八九歲,才知人事,不幸父喪,母親居孀?!缃衲咐?,一發(fā)不敢拋離。卻又田園荒蕪,衣食不足,只得斫兩束柴薪,挑向市廛之間,貨幾文錢,糴幾升米,自炊自造,安排些茶飯,供養(yǎng)老母,所以不能修行。”猴王道:“據(jù)你說起來,乃是一個行孝的君子,日后必有好處。但望你指與我那神仙住處,卻好拜訪去也。”……猴王用手扯住樵夫道:“老兄,你便同我去去,若還得了好處,決不忘你指引之恩?!遍苑虻溃骸澳氵@漢子,甚不通變。我方才這般與你說了,你還不???假若我與你去了,卻不誤了我的生意?老母何人奉養(yǎng)?”
樵夫其實是在暗示悟空,如果只顧自己修道成仙,未能照顧父母,是難以修成正果的。因此張含章在《通易西游正旨》后跋中說道:“猴王初學道,是孝子指師;玄奘初出門,是孝子引路;……則孝子者,百行之先,仙佛之根也?!?/p>
孫悟空稱唐僧為“師父”,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在七十二回寫唐僧準備親自去化齋,孫悟空道:“俗語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豈有為弟子者高坐,教師傅去化齋之理?”第八十一回寫唐僧因患病起坐不得,怕耽誤趕路,悟空安慰道:“常言道,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等與你做徒弟,就是兒子一般。又說道:養(yǎng)兒不用阿金溺銀,只是見景生情便好。你既身子不快,說甚么誤了行程,便寧耐幾日何妨!”以師為父,盡力報其再造之恩,可見報恩思想在孫悟空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中國古代愛情故事中有男子施恩、女子報恩的傳統(tǒng)模式,從《紅樓夢》中“木石前盟”的情節(jié)來看,小說也沿用了這一模式,這使寶黛愛情帶有一種宿命的味道。作者在開篇虛構(gòu)了“絳珠仙草還淚”的神話,林黛玉的前身是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絳珠仙草,因賈寶玉的前身神瑛侍者每日灌溉甘露,才得以修成女體。當絳珠仙草得知神瑛侍者下凡,便也不愿在天堂為仙,決定追隨他下凡為人,用一生的眼淚償還他的甘露之恩,所以黛玉愛哭。絳珠的生命是神瑛侍者給的,所以寶玉是黛玉生命的全部,生恐失去他,“愛情就是一種欲望,想把凡是好的永遠歸自己所有?!彼亩嘁伞凼剐⌒詢阂哺从诖?。
因緣際會,第三回寫寶黛初會時彼此都有似曾相識之感:黛玉一見,便大吃一驚。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見過一般,何等眼熟!”寶玉也對賈母說:“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寶黛初次見面就產(chǎn)生了心靈的契合,這正是靈河岸邊、三生石畔的宿緣。緊接著寶玉摔玉,黛玉流淚,第一次見面就應了還淚之愿。還淚,也就是報恩。在后面的情節(jié)中,作者又屢屢點明寶黛之間有宿緣,照應“還淚”之說。小說前八十回不斷描寫黛玉哭泣,而她的流淚每每與寶玉有關,流淚已成為黛玉表達愛情的一種形式。第三十回寶玉因張道士說親一事去探望黛玉,黛玉本不曾哭,聽見寶玉來,便“由不得傷了心”,“滾下淚來”。寶玉亦深愛著黛玉,“由于愛,一個人會證實另一個人存在的意義”,第三十二回寶玉對湘云稱贊黛玉從來不說“混賬話”,走來的黛玉聽見后,“又喜又驚、又悲又嘆”。想到自己“父母早逝”,身有勞怯之癥,雖有知己,但“奈我薄命何”,“不禁滾下淚來”。第三十四回寶玉挨打后臥床養(yǎng)傷,寶釵是托著一丸藥前去探望;黛玉去看望時,“兩眼腫得像桃兒一般,滿面淚光”。當后來接到寶玉派晴雯送來的舊帕子時,黛玉又黯然在帕上題詩道:“眼空蓄淚淚空垂,暗灑閑拋卻為誰?”第四十九回,黛玉看到寶琴,“想起自己沒有姊妹”“不免又哭了”。寶玉忙勸道:“這又自尋煩惱了。你瞧瞧,今年比舊年越發(fā)瘦了。你還不保養(yǎng)。每天好好的,你必自尋煩惱,哭一會子,才算完了這一天的事?!摈煊袷脺I道:“近來我只覺心酸,眼淚卻像比舊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淚卻不多?!毖蹨I減少,其實是命絕緣盡的先兆,小說的描寫又一次照應了“還淚”的神話。后四十回續(xù)作也多次描寫黛玉流淚,第八十二回、第八十六回、第八十七回、第八十九回等,都有感人的刻畫。
絳珠仙草因得甘露滋養(yǎng)而修成女體,淚水就是她生命力的象征。黛玉不斷流淚,象征著她在愛中逐漸消逝了生命,淚盡則預示著她生命的終結(jié)。第九十七回寫黛玉死時正是寶玉、寶釵結(jié)婚大典,賈府上下都在新房里,只有李紈在瀟湘館守著黛玉。愛情與生命都面臨天亡的黛玉悲憤交加,但此時卻一句話、一滴淚也沒有了。淚盡而逝之后,“苦絳珠魂歸離恨天”。第九十八回寶玉夢游陰司泉路,方知黛玉“已歸太虛幻境”;第一百二十回又借甄士隱之口,說明“仙草歸真”,通靈“復原”,照應小說第一回,結(jié)束報恩、還淚故事。
小說中,黛玉以淚報恩雖然是為了交代人物的前世宿緣,但更主要是為了表達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情緣,作者肯定了寶黛相愛的合理性并預示了其愛情的悲劇性。對《紅樓夢》中寶黛愛情有別于傳統(tǒng)大團圓模式的結(jié)局,當代學者劉夢溪的理解是“在曹雪芹看來,真正的愛情也許是永遠無法結(jié)合在一起的,只不過是一種空幻”。
綜上可見,四大名著有一個共同表達的思想,那就是報恩。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盡忠報主”已成為人們高度贊譽的美德;《水滸傳》中的“快意恩仇”體現(xiàn)了民間文化的影響,并給人以深刻反思;《西游記》對“師恩”及孝道的宣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紅樓夢》則在傳統(tǒng)模式中表達了男女之間一種新的愛情觀。四大名著映照出中國人的某些文化和心理特質(zhì),并不斷帶給我們新的啟發(fā)與思考,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
大家熟悉的昭通作家群之所以在中國文壇占有一席之地,跟以第三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得主夏天敏和第五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得主雷平陽的報恩情結(jié)有一定關系。
夏天敏的“鄉(xiāng)村情結(jié)”來源于他所認定的 “苦難是我永不背離的主題”的一以貫之,來源于作家的故土情深和悲憫情懷。這種“鄉(xiāng)村情結(jié)”的特點表現(xiàn)為對鄉(xiāng)村人和事多層次的批判角度,多層次的意義交融,多層次的主題呈現(xiàn)。其獲獎小說《好大一對羊》是黑色幽默與反否敘述綜合運用來表現(xiàn)“羊吃人”悲劇的現(xiàn)實主義題材名篇,是以動物視覺來寫的扶貧題材。通過對地區(qū)劉副專員送給大荒山鄉(xiāng)黑凹村結(jié)對扶貧的德山老漢的一對外國羊“約翰”和“瓊斯”,由于不適應高寒山區(qū)環(huán)境,即使在各級干部“政治任務”的高帽子高壓下,在德山老漢一家絞盡腦汁像供養(yǎng)老爺老祖公般精心伺候,還是不能生兒育女,特別是德山老漢小女兒為割草喂羊誤入野鶴湖沼澤而死的悲慘結(jié)局,讓我們看到了這對外國羊怎樣從“致富羊”變成“ 致貧羊”, 怎樣從“施恩羊”變成“報恩羊”,看到了養(yǎng)羊成災、扶貧成禍導致的一貧如洗、家破人亡??吹搅死习傩諏賳T的無奈敬畏,看到了官樣扶貧的作秀給老百姓帶來的實際累贅,看到了美好初衷和實際災難的根源在于長官意志和曲意迎上的無聊官風。
而現(xiàn)在昆明工作的昭通詩人雷平陽寫有不少思念故鄉(xiāng)、親人的好詩,其中有一首很經(jīng)典的《親人》,由于真誠具象地表現(xiàn)了“親人情結(jié)”備受好評:
我只愛我寄宿的云南,因為其他省
我都不愛;我只愛云南的昭通市
因為其他市我都不愛;我只愛昭通市的土城鄉(xiāng)
因為其他鄉(xiāng)我都不愛……
我的愛狹隘、偏執(zhí),像針尖上的蜂蜜
假如有一天我再不能繼續(xù)下去
我會只愛我的親人--這逐漸縮小的過程
耗盡了我的青春和悲憫
聽慣了大話、空話、假話,讀夠了矯情的詩、煽情的詩,乍一接觸這首《親人》,當即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雷平陽說的,是小話、實話、真話,不做作,不造作,合情合理,卻似乎信手拈來。分寸的把握,雷平陽做得也是恰到好處。只有這樣做了,做到了,才能自稱“狹隘,偏執(zhí)”也不讓讀者覺得“狹隘,偏執(zhí)”。因為他的愛,再怎么小,也是“針尖上的蜂蜜”,而不是“針尖”。有些作家為了吸引眼球,失去了“度”的把握,這樣做要么給人虛假的感覺,要么讓人讀了,不知所云,這都是沒有把握好寫愛的分寸而造成的惡果?!队H人》不是這一類的作品,它讓人覺得,他的愛是真誠的,毫不掩飾的,不摻假的。在藝術(shù)表現(xiàn)方面,《親人》采取步步為營,步步推進的方法。這也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力與沖擊力。“逐漸縮小的過程”,其實也就是返璞歸真的過程。題為《親人》,雷平陽所表達出來的,卻不僅僅是對親人的愛,從愛國開始(雖然并沒有寫出來),一步一步地,把“詩眼”轉(zhuǎn)移到了親人身上,戛然而止,耐人尋味,欲說還休的那些,只有經(jīng)過體會、品味,才能夠恍然大悟:一個人,如果他連自己的親人都不愛,還會愛國嗎?愛,首先是具體的,比如愛自己的親人,愛身邊的事物……然后才是抽象的,比如愛國。雷平陽想要告訴我們的,也許正是“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道理吧。
真感恩是一種文化素養(yǎng),是一種思想境界,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更是一種社會責任。它就像一滴平凡無奇的水,滋潤世界的每一個枯萎的角落,落進每一個干渴的靈魂里,讓世界因為有了它而擁有永恒,讓所有的生命因為它的美麗而感受到幸福與快樂!在這方面,旅居北京的昭通回族作家阮殿文的散文集《像大地一樣》,真熱愛、真感恩、真懷舊的鮮明特色躍然紙上,力透紙背。
關于心地慈善得能扭出水來的過早去世的母親,在《向一位天堂居者講述戰(zhàn)爭》這篇反思2003年美伊戰(zhàn)爭的大散文中,就像母子倆面對面擺龍門陣、依稀可見。阮殿文向遠在天國的母親講述“踢球的孩子”“不幸者”“‘逃兵’塔科瑪先生”,詢問母親“天堂里是不是少了一條狗”, 質(zhì)疑“假如光陰已經(jīng)走到了盡頭”,求助母親“能否借用天堂的亮光”,最后“祈禱”戰(zhàn)爭“是該到結(jié)束的時候了”。發(fā)出了 “天生戀巢的鳥們不可能因為一場該死的戰(zhàn)爭——假如它們已經(jīng)知道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戰(zhàn)爭——就丟下自己的家園不管。它們一定在想,即便是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巢里?!钡母锌?,鳥都如此,況乎人哉。體現(xiàn)了作家的道義譴責和人文關懷。在《母親的菜花》中寫道:“一個人來到大地上,一定有一塊土地與他的血脈緊密相連,只有這個人能在屬于他的土地上誕生并養(yǎng)育一切,一旦這個人離去,這塊土地上的一切也會隨他一同離去,尤其是他誕生并養(yǎng)育的一切。因為這一切只屬于他,而不屬于你和我。現(xiàn)在,這塊空地依然空著,像一座荒無人煙的村莊?!背藢δ赣H人去地空的深切緬懷外,所引發(fā)的對人生的哲學思考不言而喻。而在《一個漫游者的返鄉(xiāng)日記》中寫道:“一路上,我在想:那些我沒有居住過的村莊,為什么我都不怎么留戀,自己居住過的村莊,卻愛得如此深沉?唉,也難怪,那么深沉地愛著母親,就是因為在母親的體內(nèi)居住過。”母子情深只可追憶,遺憾之心在所難免。關于倔強憨厚、幽默風趣的相依為命的父親,《父親挑書》《父親相親》《父親沒有四千塊》《父親進京散記》系列散文則言真意切?!陡赣H挑書》中的父親是個倔強的人,教導我“做人不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魚人?!蓖ㄟ^對父親挑書這一事件的前后過程及其對我的望子成龍的期望而甘愿默默付出這一感情描述,頌揚了無私的父愛,表達了對父親“踏實做人,實在做事”這一愿望的實踐決心?!陡赣H相親》中的父親是個慈愛的人, “現(xiàn)在,父親算是靜下心來了,一心一意地在鄉(xiāng)下精心護理著三畝多的田地和那條時時掛在他心上的老水牛,時不時還帶著點鄉(xiāng)下的特產(chǎn)來城里看看我,并再三囑咐我趕緊找一個,上秋就把婚結(jié)了。我每次都很聽話地點頭,卻從來沒有努力過。父親后來不再提找老伴的事,可能與全部心思都放在我找女朋友這件事上有關”?;实蹛坶L子,百姓愛幺兒,殷殷舐犢之情,拳拳愛幼之心,一點不假。老年喪偶的父親相親六年未果,一方面固然是以母親為擇偶標準還未有中意的,另一方面則是覺得幺兒的幸福比老子的更重要?!陡赣H沒有四千塊》中的父親愛心無助,我是在挖空心思左算右算最終肯定父親確確實實有四千塊錢后,才寫信去向遠在鄉(xiāng)下老家的父親要錢的。我想,一直希望我早點結(jié)婚的父親在信中知道我向他要錢是為了結(jié)婚后,會高興得飯也顧不上吃就去城里把這四千塊錢寄來給我。為了不影響我結(jié)婚的時間,父親還會用速度最快、最遲第二天就到我手里的電匯寄來給我??墒牵轿壹某鲂藕蟮牡诙炝?還沒有見到寫著四千塊錢的匯款單。我納悶揣摩后認定在給父親的信中有三句話是導致父親不給我寄四千塊錢的原因??蓪嶋H情況是,父親今年的烤煙由于賣給私人還未拿到錢,而平時積攢下來的私房錢由于人情來往太多都花完了,可他還準備賣牛湊款給我。我的自私貪婪在父親的設法湊款面前簡直無地自容?!陡赣H的老水?!分械母赣H迂腐可愛,父親娶我現(xiàn)在的繼母那天,我還一無所知地遠在昆明。等我得知此事趕回去后,一家人湊在一起說起了一件讓人笑破肚皮的事:父親娶親那天,“新娘”都到半路上了,他還拉著自己的老水牛在村外的田埂上放,把全村去做客的人都逗得捧腹大笑?!倍陡赣H進京散記》中的父親個性十足,從五四大街到西長安街父親回族白帽的引人注目,從山海關到北戴河父親對堂兄領水而死對脆弱生命的默哀,再到爬八達嶺長城老外爭相和父親合影的喜形于色,特別是“山中難找千年樹,世上難尋百歲人”的人生感嘆,讓我肅然起敬。如果說早逝的母親是阮殿文的精神寄托,相依為命的父親則是阮殿文的人生榜樣。正如2012年5月其寫的《在父親葬禮上的講話詞》一文中所言:“作為兒女,由于我們自身的能力和條件所限,我們在很多方面并沒有盡到孝道。誠然,我們也無法盡到孝道,畢竟孝道是無限和永久的。好在父親的過早歸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懊悔,我們由此意識到了自己的過失,在此希望得到父親的諒解和安拉的饒恕?!睂σ压矢改傅纳钋袘涯盍Ⅲw再現(xiàn),讓讀者感同身受。而奶奶、三叔、三娘、大哥、大嫂、二哥、二嫂、三哥等其他眾多親人,阮殿文在《一個漫游者的返鄉(xiāng)日記》中寫道:“我們家的人都是感情很豐富的人,雖然相互之間有時也會磕磕碰碰的,但彼此之間的念掛卻在任何時候都很濃重,相互遠離之后更是如此。”血濃于水,骨肉情深,對親人的無限眷念可見一斑。
另外,昭通青年作家趙清俊三萬余寫母子情深的長篇散文《光芒》寫得蕩氣回腸,也值得一提。正如昭通老作家王明生在《沒有被污染的愛——趙清俊散文〈光芒〉讀后感》一文中所言:《光芒》是篇歌頌母愛這一亙古不變的話題的情感文章,人類對于母愛這一主題是永遠也詮釋不完的。它就像音樂的旋律,時而振奮人心,催人進取,時面恬靜安逸,創(chuàng)造新的自我。每一個字,猶如一個個動聽的音符傾訴著對母親深深的愛。這樣的愛,它往往被忽略并不一定會演奏出來;這樣的愛,只是默默奉獻,靜靜地等待,一直等到你去發(fā)現(xiàn)、去欣賞、去歌唱。但丁曾說過:世界上有一種最動聽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 。這樣的呼喚在趙清俊的散文《光芒》里呼之即出,母親為了等候周末回家的兒子,竟然從家至街上,手拄著拐杖,往返七八里路苦苦盼兒歸?!澳镆姷轿遥樕隙褲M了笑。”盼到了自己的兒子,娘能不笑嗎?以至于“我接過娘手中的袋子,想攙扶著娘走。娘說,拉著不好走?!逼鋵?,娘是想證實她身板硬朗,不想兒子太過的操心。這樣的人生,作為子女“有娘在家里牽掛著、盼著、等著,是何等的幸福、欣慰和快樂?!边@讓我想到了英國一位作家說過的:“媽媽你在哪兒,那兒就是最快樂的地方?!蹦赣H對兒女的關愛是無時無刻的,也是用盡身心的。當你在困難之時給予幫助,當你膽怯之時給予勇氣,當你成功之時給予贊揚鞭策。無論在你成功或失意時,隨時隨地陪伴著你、關注著你。一個眼神,一聲問候!那舐犢之情,足以抹去你心頭的悲哀與不安,讓你在痛苦中得到幸福。而這種快樂和幸福,在作者筆下更是信手拈來,這樣的文字,就像電影鏡頭設計一樣,慢慢推進,慢慢濃縮成一幅幅充滿歡樂的老家特寫。有了娘的聲聲喚兒歸,同樣也就有了作者“周末我不回家,魂不守舍。娘來送我,那是一種牽掛和眷戀。我在娘的深情目光中一步三回頭地離去,那是比沒有盡頭的路還要長的幸福?!钡母锌?,也就有了作者每逢節(jié)假日就迫不及待地直奔娘親的幸福感受。
有一首大家耳熟能詳?shù)氖终Z歌《感恩的心》寫道:“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當聽到唱起這首歌時,我們不禁會眼角濕潤。換一種角度,感恩所有的一切,讓所有變得美好燦爛,讓自身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幸福!接受恩并不表示軟弱,給予恩也不代表高貴,一切都是人性的表現(xiàn),一切都是隨心而動!
西方有句諺語這樣說道:幸福,是有一顆感恩的心,一個健康的身體,一份稱心的工作,一位深愛你的家人,一幫可以信賴的朋友。感恩為幸福之首,是因為不知道感恩的人,永遠就不會幸福。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主要講述了又盲又聾的海倫·凱勒坎坷的一生,以及她的心路歷程。一個生活在黑暗中卻又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女性,一個度過了生命的88個春秋,卻熬過了87年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獨歲月的弱女子。然而,正是這么一個幽閉在盲聾啞世界里的人,用生命的全部力量處處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機構(gòu),為殘疾人造福,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創(chuàng)造這一奇跡,全靠一顆不屈不撓的心。海倫接受了生命的挑戰(zhàn),用愛心去擁抱世界,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終于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最后又把慈愛的雙手伸向全世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要看人,看他們的善良、淳樸與友誼使我的生活值得一過。我要長久的凝望我的老師,看看她的嘴巴和鼻子,以及她身上的一切。第二天,我要看光的變幻莫測和日出 ,看看日出是怎樣落下去的,它要奔向何方??赐耆粘?,我想去探索與研究。我將奔向城市,去看看那些有名的藝術(shù)館。第三天,我還要看日出。因為,這將是我能見到光明的最后一天。我要和普通人一樣,去為了生活而奔波。以一個盲人的身份想象如果自己能夠有三天的時間看到世界,將會去做哪些事——包括去看看幫助過自己和愛著自己的人,以及去感受自然,品味世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告訴我們大家要正確地對待困難,學會珍惜我們今天的健康幸福的生活,感激我們所有的一切,并學會擁有戰(zhàn)勝困難的決心和毅力。
《愛的教育》以一個意大利小學生記日記的形式,記錄了發(fā)生在他小學四年級期間的一個個小故事。每章每節(jié),都把“愛”表現(xiàn)得精髓深入、淋漓盡致,大至國家、社會、民族的大我之愛,小至父母、師長、朋友間的小我之愛,處處扣人心弦、感人肺腑。100多年來此書一直暢銷不衰,并且曾多次被改編為動畫片、電影、連環(huán)畫,讀者遍布全世界?!稅鄣慕逃犯嬖V我們,用愛心去關懷和注視身邊的世界,會因此更加感恩生活、關愛他人。
《霧都孤兒》以霧都倫敦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孤兒悲慘的身世及遭遇,見證了其在感恩中成長。主人公奧立弗從小無父無母,在孤兒院長大,經(jīng)歷學徒生涯,艱苦逃難,又被拐賣,誤入賊窩,又被迫與狠毒的兇徒為伍,歷盡無數(shù)辛酸,卻始終對生活對世界抱著樂觀,最后在善良人的幫助下,查明身世并獲得了幸福,心存善念、感恩生活的赤子之心躍然紙上。如同狄更斯的其他小說,本書揭露許多當時的社會問題,如救濟院、童工,以及幫派吸收青少年參與犯罪等。本書曾多次改編為電影、電視及舞臺劇。世界知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于2005年也曾將此書拍成電影。
如果你追求對自然的感恩,真的應該讀讀《瓦爾登湖》。里面對隱居的生活描寫入微。冬季的爐火,夏季的蟲鳴,鄰居獵人的烤肉,都是那樣的美好。你會覺得世上的每個角落都是光明的,你身上的每一個毛孔都是舒展的。《瓦爾登湖》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一部自力更生、簡單生活的指南,綠色經(jīng)典文庫的范本,西方環(huán)境科學名著之一,構(gòu)成美國性格的10本書之首......《瓦爾登湖》曾被譽為“塑造讀者人生的25部世界首選經(jīng)典著作”。正如《瓦爾登湖》中說的“最高貴的心靈,是最能知足自滿的”?!銇碜孕撵`的充實精神的豐富,唯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懂得知足,感恩本身就是高尚。所以越是高尚的人越會知足。
《魯賓遜漂流記》中,落難荒島的魯賓遜,在面對茫茫大海命運未卜時,做了兩張清單,一張列出他所面臨的困難,另一張列出他可以感恩的事。他寫下的第一個困難是沒有衣服穿,在感恩的清單上,他寫下這里的天氣暖和,幾乎不用穿衣服;另一個困難是他全部的生活必需品都流失在海里了,同時,在感恩清單上,他又寫下了荒島上有好多新鮮的水果和純凈的水源。結(jié)果,他驚訝地發(fā)現(xiàn):自己所擁有的物品,竟是那么的豐富!感恩清單讓他充滿了生存的勇氣。魯賓遜從最初的對上帝的藐視到最終離開荒島時對生命的敬畏,無一不體現(xiàn)出他對生活的感恩。在這樣艱苦的逆境下學會的感恩自是深刻。有一位心理學家說:“列一張感恩的清單,從此開始,它會改變你的能量?!睘樽约毫幸粡埜卸髑鍐危梢宰屛覀冊跐u漸平淡麻木的日子里,發(fā)現(xiàn)生活原本是如此豐厚而富有,它會讓人樂觀并滿懷希望。
中外文學作品中有感恩情結(jié)的作品成千上萬,但僅從上述掛一漏萬的感恩名作中,也讓我們在閱讀中體味到濃濃的感恩思想,體味到中國文學作品中的“感恩=報恩”外國文學作品中的“感恩≠報恩”明顯傾向中的中西文化差別。
學會感恩,就等于將上億年的文明集于自身,學會感恩,天上天下又有什么可以有你的心相比。從出生開始,我們就有了需要我們感恩的人,成長之路上,或多或少被給予了各種各樣的幫助,需要我們懷一顆真誠的心感謝,而那些造成我們失敗的人和事,我們同樣要感謝,他們的“恩”,讓我們知道什么是生活的真實,什么是精神力量的可貴,什么是我們要奮斗的,又是什么構(gòu)成生活的意義,他們讓我們學會“活著”……
感恩,一個微笑,一個點頭示意,一句謝謝,雖不是轟轟烈烈的痛哭失聲,也不是長長久久的物質(zhì)報答,但它所給予的并不渺小,是瞬間的欣慰,是永恒的感動,是大海深層的寶藏,是潘多拉之盒后的希望,沒有虛偽,沒有浮華,留下是一秒甚至幾十年的由心而生的快樂,那填滿靈魂的滿足超越了一切!甚至是感恩的原因……
其實報恩只是感恩的一種重要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梢允浅浞謼l件,但一定不是必要條件。做令人感激的事,它的起因一定不是為了一個不等方程“感恩=報恩”,而是為了自己的生活更加人性化,為了使身邊的人得到或大或小的樂事,所以,對于你我而言,切勿將感恩與報恩劃等號。同樣,我們所希望的感恩也一定不是在貶低和刺激別人的基礎上獲得的,他們同樣有尊嚴,我們也應遵守做人的道德,要記住,也要懂得,我們的恩永遠是自由平等的。
讓我們勇敢而欣慰地將那不平等的公式拋棄,“恩”只等于心的交流,但我們的心中應永遠盛開著感恩的奇葩,讓靈魂跨入華堂,讓幸福溢滿空氣,讓命運的鬼臉換一個角度,感謝每一秒的改變,感恩,人類最真實的語言!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有一顆感恩的心,能夠體會到別人為你所做的一切,體會到別人為你付出的一顆愛心呢?很多人總是抱怨別人為自己做得不夠多,希望從別人那兒得到更多,而別人為他所做出的一切,他卻似乎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你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的身邊有這么多的人為自己的幸福而付出。記住別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并充滿感激地去回報別人,你將會得到更多的愛。不要以為別人為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別人沒有這個義務,我們也沒有不付出就得到回報的權(quán)利。
善良的人總會快樂,感恩的人總是知足!最后,我要用一句話來結(jié)束此文并與大家共勉: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感恩要內(nèi)化于心,報恩要外化于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