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路遙
摘 要:本文將以1973-1974年石油危機為中心,探討在此次危機中阿拉伯國家是如何通過石油作為打擊發(fā)達國家經濟和美國作為主要應對者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此次事件對于21世紀中國的啟示。
關鍵詞:石油危機;思考
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fā)于1973年,其起因于美國插手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援助以色列,導致與以色列敵對的眾多阿拉伯國家不滿,OPEC組織中的阿拉伯國家通過對石油的減產,禁運等手段,迫使西方國家支持阿拉伯國家,同時帶給了西方社會沉重的經濟上的打擊,使得原本進入高速經濟發(fā)展時期的發(fā)達國家陷入了長時間的經濟“滯漲”時期。
在此次危機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緩解危機,而這些種種舉措,對于當今中國來講,仍然具有相當的借鑒意義,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如石油這一類強依賴性的能源持續(xù)供給對于經濟的平穩(wěn)發(fā)展是極其重要的。
一、第一次石油危機的背景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爆發(fā),埃及和敘利亞向以色列發(fā)起進攻,以奪回被以色列占領的領土,然而在美國的援助下,以色列從戰(zhàn)爭前期的劣勢防守轉變?yōu)橹鲃舆M攻,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這種行為,引起了阿拉伯國家尤其是海灣國家的不滿。
而對于此時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西歐國家在進口石油中65%都依賴于阿拉伯國家;而日本因為產地少,石油更加依賴于進口;對于美國而言,石油工業(yè)的發(fā)展和政策的調整轉變使得美國每天從中東地區(qū)進口的石油超過了百萬桶。同時,中東各國在二戰(zhàn)結束后到1973年這段時間中逐漸奪回了大部分的石油權益,使得中東石油重新回歸到中東各國的控制之下。
可以看到,隨著石油工業(yè)的逐步發(fā)展,西方國家對于進口石油的依賴性逐漸在上漲且難以替代,使得石油在阿拉伯國家手中作為一種經濟武器已經成為了可能。
二、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fā)的過程
10月16日,六個阿拉伯國家率先提出將原油標價提高70%。10月17日,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及OAPEC)召開會議,并決定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立即減產5%的石油,并在其后每月以5%的速度逐步遞減,直到國際社會迫使以色列放棄占領的領土,或本國經濟不足以維持減產為止。除此以外,阿拉伯國家還同時發(fā)動了石油禁運等一系列措施以保證其目的能夠達到。
隨著阿拉伯國家的石油政策的調整,終于引發(fā)了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年至1974年,石油價格漲幅在3倍多,而在當時由于美元脫離金本位而持續(xù)貶值,以及二戰(zhàn)后大部分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的失誤例如過于寬松的貨幣政策等,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陷入了停止乃至倒退。
三、美國的應對措施
1、“苦難均分”石油配給政策
即美國政府通過與跨國石油公司合作,將被禁運無法填補的石油配額,通過世界范圍的調動,將阿拉伯國家的石油和非阿拉伯國家的石油區(qū)分后送往各自被允許供應范圍內的國家,從而平攤這一部分配額。
2、加大美國內部能源自給力度
禁運宣布后,美國針對阿拉伯國家的措施,提出了包括組建石油委員會,設立能源部,增加國家石油儲備量,加強石油基礎建設,對能源開發(fā)項目提供優(yōu)惠政策,用其他能源替代石油,強制節(jié)約石油,提出節(jié)油方案以及號召美國民眾自愿節(jié)油。
3、外交政策上的努力
當阿拉伯國家在為爭取利益而實行禁運之時,不屬于阿拉伯國家的伊朗并沒有與其統(tǒng)一口徑,反而在美國的爭取之下,加大了對美國的石油輸出量,雖然在此期間其在OPEC內部不斷提出提升石油價格,但是美國在政策上的忍讓還是掙奪到了伊朗的支持。
綜上述而言,對于世界各國而言,石油所代表的能源的重要性被完全暴露出來,前任美國國務卿基辛格也提出了“誰控制了石油,誰控制了所有國家”這句名言,雖然從經濟的角度上出發(fā)石油產出國和石油消費國仍然是互相牽制的關系,然而自20世紀到如今,產出國仍然具有著較大的優(yōu)勢,阿拉伯國家所建立的OPEC組織仍對石油的控制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四、對于現今中國的意義
2017年,中國在原油的世界消費市場上已經占據13%的消費量,其中包括原油產品的加工以及作為燃料的使用,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于原油的依賴以不容小覷。
同時隨著美國頁巖油革命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石油輸出量一度逼近1000萬桶/天,原油市場的劃分已經加入了一個新的變量。
而對于現今中國,動蕩的中東局勢,加上最近美國對于伊朗的石油禁令,使得石油價格脫離了幾年前的平穩(wěn),尋找穩(wěn)定且合適的石油供給辦法已然成為中國現今需要解決的問題。
從近期考慮,穩(wěn)定的進口石油渠道仍然是我們首先要關注的方向,“一帶一路”上中國與中東各國的交流中,已經明確了中國與中東有意深化合作關系,圍繞科技和能源的合作也同時展開。這的確是一種雙方之間有益的交易,一方面,中國迫切希望找到一條可以不通過馬六甲海峽的海運來為國內提供石油的渠道,而管道運輸成為了唯一可行的選擇,但這一點需要產油國與消費國之間的更加深化的合作基礎才能夠實現,其前期所投入的建造成本和后期的維護成本注定這種合作必然是長期且大量的,所以與中東各國的深化交流勢在必行。而對于中東各國來說,擺脫石油經濟作為國內命脈已經是需要盡快達成的目的,委內瑞納如今的悲慘現狀,警示了中東各產油國一意堅持石油立國的風險。而地理上的劣勢決定了中東各國從農業(yè)和工業(yè)發(fā)展很難實現,所以轉向金融投資,高新技術發(fā)展成為了中東各國目前正在實行的重要政策之一,而中國“一帶一路”中基礎建設投資和企業(yè)的向外輻射正好能夠滿足中東各國的需求,合作的部分基礎也就建立在這幾點之上。
從遠期考慮,首先提高民眾對于能源的節(jié)約使用同樣重要,這一點已經在第一次石油危機中的美國所體現出來,雖然能源在工業(yè)上的使用量可能會更大,但是在民用上依舊不可忽視。其次,逐步增強基建水平以及各個能源部門之間的配合也是尤為重要的一點,及時相應變化,建立應急預案,以及基建水平的配套減少能源的浪費同樣是可以重視的方面。
當然,最重要的依舊是新能源對于石油能源的替代,固然,“石油資源面臨枯竭”這句經典的謊言已經被揭穿,然而我們更需要擔心的不是石油會不會枯竭,而是全球氣候是否能夠撐到枯竭的那一天,異常天氣的爆發(fā)頻率仍在增加,只關注經濟的增長是否迅速而犧牲氣候已經走不通,工業(yè)的發(fā)展與環(huán)境的保護,作為經濟中的一對矛盾點,過度注重環(huán)境而大面積取代重污染工業(yè),在失去經濟增速的同時,低端工作崗位的突然減少也會使失業(yè)率上升,同時誘發(fā)其他的不利狀況,然而不注重環(huán)境又會使環(huán)境反噬人類。如何在經濟發(fā)展和保護環(huán)境中找到共同點是經濟的一大難題,也是每個國家所面臨的問題。而當我們再次回到國際關系的視角的時候,過度地去發(fā)展其他代替能源,勢必會造成那些主要依靠石油開采為生的國家諸如中東各國和以石油為主要商品的公司例如美國的經濟打擊,這也是為什么新能源研發(fā)進展速度不夠快的原因,國際秩序需要在新能源的開發(fā)舊能源的使用上達成一種平衡,任何一方所造成的對秩序破壞都會使其遭受另一方的巨大壓力甚至打擊。環(huán)境與石油與新能源,這是一對繞不開的關系。
當視角再度放到石油上時,對于單純地擺脫其他國家可能通過石油對中國經濟進行打擊時,中國要做的最本質的,不是加大進口渠道,也不是替代石油,而是我們要在每一個時刻能夠控制自己的石油,努力提升技術,能夠研發(fā)出成本更低的開采方式,突破技術限制達到能夠開采探測到的石油,探尋更多的石油,提升本國的儲藏量和可開采量,讓中國在與別國的石油貿易中占據到更多的話語權。
當中國能夠穩(wěn)定自身能源的命脈的時候,中國才能夠有更穩(wěn)定的基礎,去面對今后在經濟上的更大挑戰(zhàn)。
后記:近期中國與美國的貿易戰(zhàn)中,對頁巖油的制裁也在其中,雖然至停筆時制裁已經取消,但進口數量仍然為零沒有回到制裁前水平,在通過經濟制裁打擊美國經濟的同時,不能忘記我們同樣也在受到制裁所帶來的企業(yè)利潤下降以及與美國頁巖油企業(yè)合作的“降溫”所給未來帶來的風險。我們遵循世界一體化的規(guī)律,卻也不能忘記世界一體化的帶給我們的利弊,努力發(fā)展自我,成就更強大的中國而不被千變萬化的一體化市場所擊潰,才是在世界一體化中中國能夠穩(wěn)定前行的基礎。
(作者單位:北京理工大學附中,北京 10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