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貫徹“十九大”精神,優(yōu)先發(fā)展新時代教育事業(yè)、實現偉大中國夢。我國教育起源于商代,經歷了從商周的“庠序私學”、隋唐科舉學校直至近代把教育劃分為初等、中等、高級教育,學校集中培養(yǎng)的模式,對當代教育有著深遠的影響。但由于互聯網、智能科技、生產力高速發(fā)展,倒逼教育朝著“個性化”“定制化”“高效化”趨勢發(fā)展,作為公立教育的補充,市場化教育應運而生。市場教育機構作為公立課堂的補充,不僅僅是學習時間的延續(xù),同時也承載著針對性培養(yǎng)人才的責任與義務,繼而,市場教育機構老師的教書育人能力尤為重要,本文就機構老師課堂效果做簡單分析、交流。
關鍵詞:教育機構;教學;課堂;效果;三步法
一、 學生為何來機構學習
近年來,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一直在思考、收集、整理、完善這個命題,首先作為老師,我們需要大致了解,以便更好地服務家長、學生;但只能簡述“通解”,特殊情況也只能鞭長莫及了。
(一) 學科因素
1. 跟不上學校老師課堂節(jié)奏、課后練習效率低
2. 課前預習不到學校老師課堂傳授部分知識
3. 考試中,部分題目似曾相識,卻沒有思路
4. 學校部分疑難難以得到及時解決
5. 在部分學科上突破、提優(yōu)
(二) 非學科因素
1. 學生感覺自己也夠勤奮、課堂能聽懂,但成績總是不達預期
2. 考試成績波動比較大、學生很困惑
3. 曾經老師“掌中寶”的優(yōu)越感逐漸喪失,似乎淪為“路人”,思想負擔重
4. 大部分同學提前學了,自己也要提前學習
二、 如何快速了解學生、并讓學生喜歡上學習
1. 前期與相關老師(課程規(guī)劃老師、班主任等)、家長充分溝通、了解學生的性格、學習習慣、學校老師評價等情況
2. 參考學生近期學案、試卷、錯題集情況,準確判斷學生“內在原因”
3. 最好能夠現場幫助學生解決部分疑難,讓學生信服自己專業(yè)、學識
4. 授課以鼓勵、引導、激發(fā)為主,但需前期鋪墊基礎知識
三、 如何讓學生更高效有獲得感、進步(三步法)
(一) 達成共識
“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為了確保日后課堂效率、進度、反饋機制常態(tài)化,與學生達成一定的共識尤為重要。例如,按時到校、按時完成課后練習、課堂記筆記等共識,這樣作為前提保障,便于學生加強自律性。
(二) “進步”的理解
“進步”是學生、家長、課程規(guī)劃老師、班主任和老師的共同期望,然而,結果必定伴隨過程,因此對于進步的理解有三個層次,即
第一層次:學習幾堂課后,對于該學科的“親近度”是否增加了
第二層次:學習一段時間后,學生在學習或作業(yè)過程中思路是否比以前明晰了
第三層次:卷面的分數是否有增長了
通過這樣的具體化理解,方便學生自我監(jiān)督反饋,同時也有利于和家長、班主任達成一定的共識,學習需要循序漸進,不可一蹴而就,減少孩子的心理負擔。同時,有利于老師及時調整教學模式、進度、難度等,更高效幫助孩子。
(三) “雙循環(huán)”良性機制
及時和學生(家長)溝通,讓雙方能夠理解,為什么僅僅依賴一周幾個小時的課程就能幫助孩子,希望能深入思考,那么不難得出得出結論。
教育機構學習作為學校的一個補充和外延,需要達到“共振效果”而非背道而馳,這勢必需要將周中學校學習和周末機構學習有機結合,形成“雙循環(huán)”良性機制。
學生周中在學校需要整理、歸納疑難問題,三類:
1. 自認為會的知識,做錯的
2. 題目很“面熟”,但是思路混亂甚至沒有思路的
3. 一直害怕考的知識點或具體題目
引導學生將這三類題目及時內化,可以尋求同學、老師幫助,如果仍然沒有得到解決,周末上課前或課中抽出少量時間解決。
因此,通過充分了解學生的入學動機、快速掌握學生情況、實踐“雙循環(huán)”機制,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課堂效率、盡快出效果。
參考文獻:
[1]費麗,湯賽南.中小學生家長對校外輔導的認知與態(tài)度調查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3(11).
[2]王吉,劉東芝.對補習教育研究幾個基本問題的思考[J].教學與管理,2013(27).
[3]柴雪.學前課外補習教育的現狀分析[J].才智,2013(11).
[4]趙興龍.翻轉課堂中知識內化過程及教學模式設計.
作者簡介:
王西洋,上海市,上海尚孔教育培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