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兵 向艷秋
摘 要:如何有效地培養(yǎng)初中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是新時期對歷史老師的要求,本文從巧用情景,讓歷史的家國情懷更自然、深刻;跳出教材、走進歷史,讓歷史時空更加清晰、近人;巧用詩詞,讓歷史解釋更加文雅、貼切;多放權(quán),讓學生自由思考與表達,讓歷史照進未來等幾個方面作了初中歷史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實踐性思考。
關(guān)鍵詞:躬行;共享;共進
“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你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這是英國著名政治家溫斯頓·丘吉爾的一句名言。這句話異常精辟地點出了歷史對于人類的史鑒和燭照功能。而讓學生看到歷史、感悟歷史并在歷史中汲取營養(yǎng),屬于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范疇。歷史學科素養(yǎng)是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思維品質(zhì)和關(guān)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xiàn);是歷史課程要求和課程改革深入推進的突出重點與抓手。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進行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初中歷史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
時下有的初中歷史課堂的內(nèi)容和深度堪比高中課堂,史料頗多、論證頗深,個人覺得未必是好現(xiàn)象。在平時授課的過程中,我常通過歷史故事的講解與演繹、歷史情境的模擬與穿越等方式來完成歷史的課程教學,并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共同探求、一起感知和汲取歷史學科的素養(yǎng)。下面呈現(xiàn)幾個具體的案例:
一、 巧用情景,與歷史人物同呼吸共命運,讓歷史的家國情懷更自然、深刻
陳寅恪先生曾有“理解之同情”之說。14年抗戰(zhàn)是每個中國人都必須銘記的大事情,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傷痛和記憶??箲?zhàn)已經(jīng)過去70多年,如何在短短的一節(jié)課中讓學生對這一段歷史了解得更透徹,讓學生在這一段歷史中體會勝利的來之不易。我在抗戰(zhàn)的宏大敘事中選取了三組普通的人物,以他們的書信為線索,展示在國家民族危難之際的母愛、父愛、同袍之愛。三封抗戰(zhàn)家書分別是趙一曼給兒子的遺信、王者成寄給兒子王建堂的“死字旗”、張自忠給部隊的遺言。雖然文字不多,但每一封家書都是沉甸甸的。我先給學生介紹了趙一曼、張自忠和王氏父子的事跡,然后讓女生讀“趙一曼給兒子的信”、男生讀“死字旗”的內(nèi)容、最后全班同學齊讀“張自忠給部隊的遺言”。當三封信讀完,學生們臉上有了淚痕,很多女生小聲地啜泣著,一些男生眼圈紅紅的,淚水已在打轉(zhuǎn)。此時無聲勝有聲。無需過多的語言闡述、無需花哨的技巧裝飾,學生依賴之同情、同情之感動、感動之奮起。在這樣的氛圍和過程中萌生的愛國情懷、奮發(fā)的斗志不正是歷史學科素養(yǎng)里面的家國情懷嗎?
二、 跳出教材、走進歷史,讓歷史時空更加清晰、近人
在給初二學生講“改革開放”一課時,我讓學生自己動手觸摸歷史、感知歷史。我把該課確立為兩個環(huán)節(jié):一是知識梳理環(huán)節(jié),二是觸摸感知環(huán)節(jié)。先完成的是知識梳理環(huán)節(jié)。師生一起梳理了改革開放的原因、過程、內(nèi)容等,把改革開放各個時間結(jié)點一一厘清,制成了“改革開放”知識簡表。觸摸感知環(huán)節(jié)是本課的重點。所謂的觸摸、感知,實際上就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自己身邊與改革開放有關(guān)的人物、事跡等,形成屬于自己的改革開放小制作并在課堂上給同學們講解和分享。
學生們的想象力是無窮的。就表現(xiàn)形式而言,有漫畫式、簡圖式、照片式、純文字式、照片加文字式等;就主題而言,有的找的是改革開放以來玩具的演變、有的找的是自己家里家具的變化、有的找的是家里交通工具的變化、有的把爸爸的發(fā)型進行了對比……
通過學習學生們不僅看到了教科書上的“改革開放”,還透過30多年的歷史觸摸到了真實的“改革開放”。從學生們的表情我切實地感受到,在這種觸摸、感知歷史的過程中對他們心靈的觸動是多么的必要。而這種觸動后的感發(fā),正是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要義。
三、 巧用詩詞,讓歷史解釋更加文雅、貼切
在講“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時,筆者用“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作為過渡。王謝家族是魏晉時期著名的大家族,這句詩既體現(xiàn)了九品中正制的衰落,又體現(xiàn)了科舉制的興起;既體現(xiàn)了九品中正制講究門第高低的弊端,又凸顯了科舉制不講門第而憑才能入官的優(yōu)勢。而學生接受起來也覺得很有意思,因為他們對這句詩比較熟悉。在講到科舉制的積極作用時,引用“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庇谩俺焙汀澳骸钡孽r明對比,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和記憶。在講到明經(jīng)科和進士科的時候,引用了“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士”,讓學生體味進士科的難考,又引用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凸顯古代讀書人進士及第以后的狂喜。在平時的教學中,這樣巧用一些詩詞,能讓學生在理解時更容易一些,且語文文雅,富于詩意,對初中學生來說是可行之策。
四、 多放權(quán),讓學生自由思考與表達,讓歷史照進未來
歷史教學要將“正確的價值判斷融入對歷史的敘述與評判中”通過教學,學生能對歷史事件進行正確地評價,得出正確又獨到的認識,是每個歷史教師都想達到的狀態(tài),也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深層要求。長期的初中歷史教學告訴我,課堂上多放權(quán),多讓學生自由地思考、自由地發(fā)表他們的見解是不錯的方法。
比如學習“唐與吐蕃的關(guān)系”一目時,教材配有一張松贊干布的圖像。學生在觀察圖的時候發(fā)現(xiàn)一個細節(jié):松贊干布的帽子頂上還有一個小的人頭像。學生樂了,又有了疑問:這個頭為什么要放在這里?它代表什么意思?我示意學生可以前后討論也可以獨立思考再自主發(fā)言,教室里馬上響起了爭論聲、笑聲。他們的發(fā)言雖然詞句比較稚嫩,但不乏智慧和精彩。部分摘錄如下:
生1:我覺得那個頭代表的是他自己。把自己的頭像放在頭頂這個最高最關(guān)鍵的位置以示榮耀。
生2:我覺得是代表宗教。因為那個小頭像看起來像彌勒佛。而文成公主入藏時把佛教典籍帶到吐蕃去了。所以可能是代表佛教,說明松贊干布信仰佛教了。(該觀點引起了很多同學的共鳴,也引發(fā)了同學們更多的討論)
生3:就像西周時候的九鼎一樣,是權(quán)力的象征。只有松贊干布一個人帽子上有這個小頭,象征著他的權(quán)力和地位在當時的吐蕃也是獨一無二的,是最高的。
于漪說“教育從來不是一個結(jié)果,而是一個生命展開的過程,它永遠面向未來,不會結(jié)束。”這堂課已經(jīng)過去兩年了,回想起來仍在昨天。學生的臉上寫滿了自由思辨的喜悅,那就是一場小型的思維盛宴!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
作者簡介:
馮兵,重慶市,重慶市黔江區(qū)教育科學研究所;
向艷秋,重慶市,重慶市黔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