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歷史性轉折意義的一年,在這一年中,圍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重要論題展開了廣泛、激烈的討論,并由此開啟了改革開放的重要序幕。在改革開放40年的今天反觀這一討論,它實質上是突顯了哲學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對人的思想解放與時代的引領作用。在改革開放的40年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與中國現實發(fā)展的密切聯系中不斷豐富與發(fā)展自身,具有鮮明的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因此,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對國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成果進行回顧與總結,將會推動我們對改革開放的深入理解,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
1. 實踐基礎上的認識論研究
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構成了改革開放的思想起始點,而這一討論從理論上講,是屬于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范圍,即如何使人的認識得到有效的檢驗并進而正確地引導人的實踐。隨著討論的深入,實踐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與機制問題、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問題、實踐與認識發(fā)生的關系問題等逐漸顯露在人們的理論視野之中,認識論就成為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重要主題。從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相繼出版了一大批代表性著作,但在這些對認識論的研究中明顯凸顯了實踐的重要性,詮釋了實踐在認識的發(fā)生、發(fā)展,以及認識真理性的檢驗等方面的關鍵性作用,由此確立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實踐基礎。
2. 價值滲透認識與關于價值論的研究
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進行研究的時候,有些學者注意到認識活動中滲透著價值因素,隨著認識論研究的深入,人們就自然轉向了對價值論的研究??v觀80年代到90年代價值論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價值的本質,如何理解價值。大部分學者都承認價值從本質上看是物對人的一種屬性,人是價值的主體。二是價值與真理的關系。有學者指出價值與真理的關系,二者本質上是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依賴的關系,即人們對真理的認識往往基于價值的引導與選擇,而價值觀念的形成與實現往往需要真理的支撐。三是價值評價研究。這方面的研究者強調價值評價是價值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價值評價的標準與尺度等應成為價值研究的主題。
3. 關于主體性問題的重思
在改革開放之初,要恢復經濟與社會的發(fā)展活力,使社會與國家得到快速發(fā)展,就需要思考如何重新確立與恢復人的主體性。因此,對主體性問題的重新思考就成為時代的需要。在主體性問題的研究中,有學者強調馬克思充分肯定了人的主體性,但主體是處于相互肯定的交往關系之中的;其次,有學者強調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中主體性,認為馬克思的主體概念不是非歷史的抽象主體,而是隨著實踐活動的發(fā)展處于歷史的發(fā)展之中;其三,有學者從后形而上學的視域來理解馬克思的主體性,強調了主體的歷史生成性與開放性。
1. 教科書體系的局限與哲學的自我變革
改革開放之后,許多學者在反觀國內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時,發(fā)現學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受教科書體系的影響主要局限于“原理”的水平,對于“原理”我們主要是當作可以隨時拿過來用的現成“結論”,而沒有去思考這些結論是如何得出的?“原理體系”的這種機械性與僵化性,極大地限制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發(fā)展的活力。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有些學者迫切地感受到時代的發(fā)展需要哲學的引領,而哲學的發(fā)展則需要進行自我變革,需要打破教科書體系的束縛,重塑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解。在教科書體系改革的呼聲中,吉林大學的高清海教授以實踐的思維方式為基礎實現了教科書體系改革的突破性進展,突顯了馬克思哲學變革的實質內涵與理論的活力。后來在“實踐唯物主義”討論的推動下,90年代之后教科書體系的改革有了全面的發(fā)展。
2. 關于“實踐唯物主義”的大討論
改革開放以前,受教科書體系的影響,人們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是基本一致的,即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即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有機結合、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有機結合。但是這兩大方面如何實現各自結合,結合的基礎是什么?這些問題成為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質的關鍵性問題,但在教科書體系時代并沒有真正解答這些問題。國內有些學者就此展開深入研究,提出統一兩者的真正基礎是馬克思的實踐概念。由此,實踐被提升為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質的關鍵概念,有學者也進而將馬克思主義哲學概括為“實踐唯物主義”。但也有學者反對“實踐唯物主義”的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于宇宙整體的世界觀,物質的觀點更根本。
3. 關于辯證法的多樣化理解
80年代之后,伴隨教科書體系的改革,辯證法研究有了進一步發(fā)展,學者們主要就以下議題展開了深入地探討。其一,馬克思辯證法的來源與特質。有學者指出實踐概念是我們理解唯物辯證法的根基,也是唯物辯證法對黑格爾唯心辯證法超越的基礎。其二,馬克思本人沒有正面表述過唯物辯證法的具體形態(tài),唯物辯證法的合理形態(tài)與表述就成為學者們探討的問題。其三,辯證法與邏輯學的關系。有學者通過研究指出,辯證法從根本上來講是展現事物自身發(fā)展邏輯的學問,但屬于思辨邏輯的范疇。其四,辯證法與認識論、本體論的關系問題。有學者強調辯證法作為表達事物自身發(fā)展的邏輯,它同時就是本體論??茖W的認識本身按其真理性的要求則是要認識事物自身發(fā)展的邏輯,所以辯證法同時也是認識論。其五,辯證法的批判性。有學者指出辯證法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具有批判的本性,它總是要求人們突破對事物的既定認識及其思維前提,推動人走向更高的認識。近些年來,隨著生存論、存在論、實踐哲學與后形而上學的出現與發(fā)展,有學者通過立足這些新視域,闡釋了對辯證法的新理解。
90年代之后,由于國內外的形勢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為了適應現實的發(fā)展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自覺實現了從“體系意識”到“問題意識”的轉換,以現實的問題為導向,尋求馬克思哲學發(fā)展的新的增長點。隨著有些問題的專題性研究的深入與系統化,形成了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有學者用“部門哲學”進行概括。
1. 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重釋與辯護
歷史觀的研究與中國的時代境遇有關,改革開放之后中國面臨的新問題與發(fā)展的階段性需要從歷史的角度進行反思與定位。圍繞這一重要主題,學術界自80年代中后期開始從歷史觀的角度展開了深入的討論,在這場持續(xù)的討論中,我們大概可以區(qū)分出三個主要的議題。一,對歷史唯物主義是不是“經濟決定論”的討論。多數學者認為唯物史觀中突出的是生產力對整個社會的根本性推動作用,用“經濟決定論”概括不準確。二,根據西方學界強調哲學研究的“價值性維度”與“事實性維度”的區(qū)分,對歷史唯物主義是作為哲學還是科學這一重要主題進行的討論。三、學者們立足不同的角度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概念進行梳理與厘定,對馬克思的唯物史觀進行辯護。
2. 社會轉型與發(fā)展視野中的社會發(fā)展哲學
時代的社會發(fā)展需要哲學的反思,由此推動了社會發(fā)展哲學的研究。關于發(fā)展問題的研究興起于80年代中后期,進入90年后社會發(fā)展理論研究則受到了人們的持續(xù)關注與研究。在對發(fā)展問題的研究中,首先有學者立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對一般發(fā)展理論的探討,關注的問題主要包括發(fā)展的合目的性與合規(guī)律性、發(fā)展的曲折性與代價、發(fā)展的當下性與開放性等。對這些問題,學者們主張要辨證地看待,要注意把握發(fā)展的過程性與整體性,在尊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前提下激發(fā)人們的能動性。其次,有學者將對發(fā)展問題的研究與當下中國市場經濟建設相結合,主張立足社會轉型的視角來理解當下出現的各種社會問題。
3. 經濟哲學與《資本論》的再研究
近些年來隨著對馬克思后期文本的研究的重視,以及現實經濟問題的推動,對馬克思的經濟哲學與《資本論》的研究就成為學界的研究熱點。對此,學者們主要圍繞幾個方面展開。首先,有學者通過研究強調了政治經濟學研究在推動唯物史觀的產生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其次,有學者指出通過政治經濟學研究,才使得馬克思創(chuàng)立的唯物史觀思想得以具體運用、檢驗,進而得到豐富和發(fā)展。再次,有學者強調馬克思對古典政治經濟學進行研究的目的是對古典政治經濟學進行哲學批判,因此,用“政治經濟學批判”定義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理論更為合理。除此以外,還有學者從辯證法的角度展開對《資本論》及其手稿的研究。
4. 彰顯正義追求的政治哲學
近些年來國外政治哲學的復興與其研究主題的轉移影響到了國內學術界的研究,另外,從現實角度來看政治哲學的興起也與我國社會的發(fā)展密切相關。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在社會發(fā)展的問題上提出了“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基本原則,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縮小社會的貧富差距,實現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就成為當代中國民眾的共同呼聲。由此,政治哲學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新領域,平等、正義成為重要主題。從研究思路與成果上來看,有學者從思想史的角度突出馬克思對西方近代不同政治思想傳統的繼承、批判與超越,而有的學者則通過展開馬克思與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的對話,突顯馬克思政治哲學的當代性。還有學者則立足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通過對重要哲學范疇與價值觀念的解讀以及文本的梳理來建構馬克思的政治哲學。
從90年代末進入21世紀,有些學者從現代性與當代性這兩大重要視角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價值進行詮釋。其次,回歸文本重新理解馬克思的思想也構成了一個重要的研究趨勢。由此,在現實與文本之間,馬克思主義哲學顯現著內在張力與活力。
1. 現代化的中國之路及其特色
對于西方發(fā)達國家而言,現代性與現代化是一個趨近于完成的狀態(tài),對中國而言,這一問題則呈現為很大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首先體現為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還處于過程之中,還遠未完成。因此,有學者明確肯定我們目前的目標還是實現現代化,亟需解決的是如何達到現代化的完成。在這個過程中,我國當下社會所面臨很多問題是由于現代化程度不足造成的。其次,這種特殊性體現在,中國目前雖然處于現代化的進程之中,但是西方對現代性反思中發(fā)現的矛盾與后現代主義所批判的問題有些在中國已經出現。因此,有學者指出中國在現代性與現代化建設上面臨的重要問題就是一方面要大力發(fā)展現代化,借鑒西方有利的經驗,追趕西方;另一方面我們又要站在社會主義的立場上對西方的現代化經驗保持謹慎的態(tài)度,盡力避免西方現代化的弊端與彎路,我們需要立足于國情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
2. 當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性
自19世紀中葉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立以來,當代世界發(fā)生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新變化:蘇東劇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面臨著不同程度的挑戰(zhàn)與危機;當代資本主義出現了值得注意的新情況、新特點等。隨著這些新的時代問題的出現,如果說馬克思主義哲學依然是我們時代的真理,那么我們必須對這些時代問題進行積極的回應,這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性的重要主題。對此,有學者立足現代哲學的轉向來理解馬克思哲學的變革意義和當代性,另外一些學者認為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性在于時代的當代性。最后,也有學者立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精神、基本立場與基本方法的角度來詮釋其當代性。
3. 返“本”開新與馬克思思想的“原像”
近些年來隨著國際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新歷史考證版(MEGA2)的編輯,為重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因此在新的歷史考證版基礎上對馬克思與恩格斯的思想進行文本學的研究成為重要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思路。這方面的研究成果突出的主要有兩個方面的研究:第一種研究是比較新版與舊版之間的差異,對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思想進行新的闡釋;第二種也是影響比較大的研究是力圖通過文本的重新解讀還原真正的馬克思思想“原像”。這方面的研究者指出文本自身是靜止的存在,文本自身的寫作順序與思想邏輯往往是隱性的存在于文本之中,因此我們需要回歸文本,重現文本自身的邏輯,恢復馬克思的思想“原像”。
改革開放之初,教科書體系的改革曾經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fā)展產生過重大影響,但最終并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對原理的認識,也沒有形成一個成熟性的原理體系。究其原因,有學者將其原因歸結為:“理論資源”儲備不足,“理論困境”捕捉不準,“理論思路”深度不夠的問題。但經歷了改革開放40年的建設經驗的積累與哲學探索,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轉折點上,基于我國馬哲界在研究人員與研究隊伍上的不斷擴大,理論資源的不斷儲備,以及通過問題意識的轉向與部門哲學的發(fā)展,和社會歷史本質性的層面的不斷展現等方面的原因,我們應該有理由、有信心為推動中國特色語境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創(chuàng)新做出應有的貢獻。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來看,馬克思是在充分吸收西方近2000多年以來,特別是近代西方哲學發(fā)展的諸多成果基礎上得以產生的?;仡櫯c總結過去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面向未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未來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必然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當代西方哲學的內在對話與匯通。與此同時,我們在中國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必然要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理解,我們就必須注重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哲學的內在對話與匯通。借用解釋學的話來講,中國哲學是我們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前提與基礎,我們只有對此有更深入的認識,才能夠更好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
由于我們國家當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平等、正義的問題僅僅是剛剛凸顯,并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但是由于我國當下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性與不充分性,所以對這一問題的真正解決卻是任重而道遠。因此,對平等、正義與和諧等人類重要福祉的關注將繼續(xù)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重要主題。從觀念與制度建構的角度來講,如何在社會主義的制度框架內建構適合中國國情的平等、正義觀念及分配制度則是學界仍需不斷努力的重要方向。與此同時,隨著中國社會的經濟不斷發(fā)展與國際局勢的多變,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顯得非常關鍵,對和諧社會的追求與對平等、正義的追求顯得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