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浩田
雨果曾說:“人的智慧掌握著三把鑰匙,一把開啟數字,一把開啟字母,一把開啟音符,知識、思想、幻想,就在其中.”數字,本身就是一種文字,它離不開文字對它的解釋;而文字,義因為數字的存在,而增添了一分理性的色彩.善于讀書,對于解題,自然有它的妙處,
解題與統(tǒng)一
我國古代的名著,包含了許多統(tǒng)一的思想.從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到曾文正公的“立身之道,內剛外柔,肥家之道,上遜下順,不和不可以接物,不嚴不可以馭下”,無不體現出外在與內在的統(tǒng)一,中庸之道,意在統(tǒng)一,沒有了統(tǒng)一,天地萬物將看上去一片混亂,沒有平衡可尋.書中統(tǒng)一的思想,似乎給我們認識世界提供了一條思路.
解題,同樣離不開統(tǒng)一.在三角函數中,最重要的,是它所具有的周期性.你也許會問,運用周期性解題的目的,是為了將不同區(qū)域的函數,化至同一區(qū)域內,這與統(tǒng)一有什么關系呢?其實,在我看來,將它們化至同一個周期內,正是一種統(tǒng)一的思想,只有統(tǒng)一到同一個周期中,才能更好地發(fā)現它們之間的關聯.
當然,次數不同化同次,函數名稱不同化同名,角不同的化同角,這似乎是我們高中生離不開的口訣:統(tǒng)一次數、統(tǒng)一函數名稱、統(tǒng)一角.正因為這些統(tǒng)一,解題過程中我們才能找到合適的方向、路徑.
泛讀與解題
如果讓我給讀書分個類,我一定會將它分為泛讀與精讀.這里,我們先談一談泛讀與解題的關系.泛讀,意思是指廣泛地閱讀,泛泛地閱讀.在日常生活中,你若于閑暇時捧起一本雜志,瀏覽一番,或是在一個課題下找來許多的書本,進行閱讀,這就是泛讀.泛讀,是為了在廣泛的閱讀內容中,找到共性的思想,亦或是收獲同一個方面的知識.泛讀,可以看作是一種“以大見小”的活動,它可以讓我們在一個很大的范圍內,發(fā)現一個我們需要的,可能是小小的閃光點.
梭羅的《瓦爾登湖》,利奧波德的《沙鄉(xiāng)年鑒》,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共同構成了自然文學三部曲.泛覽這三本書,我們從中可以得到這樣的共同點:身之所居,心之所向,我們在大自然面前,仍然只是孩子.這就是泛讀的魅力,它讓我們有機會,從一個高度去看問題,避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尷尬,
泛讀,當然不限于文學,數學也需要泛讀,我喜愛讀數學史,讀數學家的故事,讀一個個富有理性的科普讀物,當然也包括一個個問題背后的數學思想方法.
做題,同樣具有與泛讀的相似處.在做組題的時候,我們不能夠管中窺豹.只求然,不求所以然,這樣的行為,顯然是不可取的.我們要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精神,能夠在一個高度上去觀看題目的全局.
這就是泛讀的力量,從泛讀中篩選出需要的思想,或再加以深化,讓我們對數字、對式子、對圖形更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引領我們解決問題.
精讀與解題
記得自己不止一次翻開《活著》的封面,從中悟出了不同的道理.第一次,只是沉迷于它的情節(jié),并沒有感到深層次的觸動.第二次,我隨著文字的潮涌,沉迷于細膩的情感,而第三次,我看到的則是深層次的內涵,那是于人世的起起伏伏中,隨遇而安的精神.懷著這樣的精神,“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才是最高的人生境.
做題目,何嘗不是如此?書中一遍義一遍不同的理解教導我們,要有一份“精”的精神,我們才能透徹地感受到題目的內在靈魂.
在我看來,做題目之精,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審題.讀題目當如讀好詞佳句一般,逐字逐句地去理解其中的深意,有時,讀著讀著,題目的本質會慢慢浮現;二是理解,在做題時,不能只求一個解,做一道好題,需全神貫注地去理解,并把它運用到別的題目中.
例如,求f(χ) =3sin2χ+4cosχ.sinχ+cosχ+2sin χ的值域.
很多同學在看到這道題目時,一定會不知所措.因為,所有的“套路”在這里都無法走得通,不管是降冪化為二倍角,還是提取公因式,都不可取.那么,我們先放一放,看下一道題目:求函數f(χ)=sinχ+cosχ+cos χ·slnχ的值域.
大部分同學一定會很自然地聯想到換元,令cosχ+sinχ=t,問題就轉化成關于t的二次函數.問題就簡單了.
那么,這兩道題是否一致呢?實際上這兩道題都是一次和二次的和式,為什么不試一試熟悉的方法呢?其實,令cos χ+2sin χ=t,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你覺得原問題無從下手,那一定是缺乏了精讀的意識.精讀,要求我們對題目的本質有真切的理解.如果我們在學習“求函數f(χ)=sin χ+cosχ+cosχ·sin χ的值域”時,能理解到其本質上是“函數名的統(tǒng)一和次數的統(tǒng)一”,而對系數并不作特殊的要求,自然就對本問題有了親切感,進而產生靈感.
王國維先生曾對人生有過這樣的評價:“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其實,這些是對精讀和精做最好的解釋.第一遍,你可能有了初步的理解,但是并不透徹.不求甚解的人,只會停留在這里。如果你有耐心和勇氣,再做一遍,你會發(fā)現,自己對事物的理解進了一步,但似乎還有一層薄霧.這時,別灰心,因為事物總是螺旋上升的,加把勁,你會發(fā)現,在這之后,隱藏著另一個桃花源.
馬克思主義這樣闡述辯證法的核心:“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泛讀,是認識普遍性的過程,而精讀,則是認識矛盾特殊性的過程,做題,既不能忽略其獨有的特殊性,義不能放棄站在高處,看到它普遍性的機會.“普特關系”的正確處理,能使我們的數學素養(yǎng)得到更多的提高.
若將讀書變?yōu)榱晳T,解題就會成為自然.愿大家多讀書,從書中悟出文字背后的故事,并在做題時多多思考,在讀書和做題的過程中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