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食育”是指利用與飲食相關(guān)的禮儀、文學、藝術(shù)、科學等資源對學生進行“化育”,以提升其素養(yǎng)的過程。飲食文化在中國文化中占據(jù)非常重要的地位,與之相關(guān)的語文資源也很豐富。挖掘其中的語文元素對學生進行“食育”是對人天性的順應,是對校本語文課程的補充與完善,有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素養(yǎng),有助于學生過上“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關(guān)鍵詞】食育;語文;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41-0024-04
【作者簡介】顧穎潤,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一附屬小學(江蘇南通,226001)科培處副主任,一級教師,南通市語文骨干教師。
一、舌尖上的詩趣:滲透“食育”的課堂實踐
飲食在中國文化中,占據(jù)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懊褚允碁樘臁?,無論是婚喪嫁娶,還是生兒育女,不管是升學喬遷,還是迎來送往,吃都是人們必不可少的一種生活姿態(tài)。更有趣的是,老百姓見面打招呼,都習慣問一句“你吃了嗎?”
古往今來,關(guān)于美食的文學作品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古代詩人蘇軾、陸游、杜甫,現(xiàn)代文人汪曾祺、豐子愷、周作人等都對吃頗有研究,留下多篇佳作。這些可以成為語文學習的重要資源。
鑒于此,筆者嘗試將飲食文化元素引入語文課堂,以《舌尖上的詩趣》為題進行了課堂實踐。
整堂課主要分為五個板塊:
第一板塊是情境導入。從學生最喜歡的美食談起,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片段引起學習期待。然后出示兩組詞,一組是烹飪美食的動詞,另一組是品嘗美食的動詞,讓學生感受“有多么精細的美食,就有多么精細的表達”,從而導入本課學習的主題。
第二板塊是比較閱讀。出示兩段描寫家常菜“香椿頭拌豆腐”的文字。一段是菜譜,簡潔清晰;一段是汪曾祺的散文,生動唯美。讓學生通過朗讀發(fā)現(xiàn)不同文體的不同特點,并進一步賞讀汪曾祺的散文。以“找出打動你的地方,說出打動你的理由”為主問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文字要有畫面感、真切感、韻律感才能打動人心,而要寫出打動人心的文字則要有意識地用上“恰當?shù)男揶o、傳神的細節(jié)、靈動的句式”等手法。
第三板塊是賞讀文字。學生用以上所學的鑒賞方法賞讀一組詩文,包括廈門金尚中學陳蕾同學的現(xiàn)代詩《海蠣煎》,白居易的序文《荔枝圖序》,豐子愷的散文《吃瓜子》片段,以及學生描寫家鄉(xiāng)南通特產(chǎn)的習作《西亭脆餅》。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發(fā)現(xiàn)藏在文字中的詩趣并在全班分享,教師相機點評。
第四板塊是總結(jié)提升。在賞讀文字的基礎上播放一組描繪美食的畫作和歌唱美食的歌曲《冰糖葫蘆》,讓學生知道除了文字,還可以通過線條、色彩、音樂等來表現(xiàn)美食。思考“為什么人們能把享受美食的樂趣用富有詩意的方式表達出來”,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只有“熱愛生活、善于觀察、用心體悟”才能夠感受生活的趣,藝術(shù)的美。
第五板塊是拓展延伸。推薦學生閱讀陸文夫的《美食家》、梁實秋的《雅舍小品》、汪曾祺的《尋味》,并觀看視頻《江蘇南通必訪必嘗的美景美食》。
二、設計意圖解讀:“食育”如何走進語文課堂
本課扣住飲食元素設計,將“食育”理念暗含其中?!笆秤币辉~,最早于1896年由日本著名養(yǎng)生學家石冢左玄在其著作《食物養(yǎng)生法》中提出。“食育”不同于營養(yǎng)教育或健康教育,是指利用與飲食相關(guān)的禮儀、文學、藝術(shù)、科學等資源對受教育者進行“化育”,以提升其素養(yǎng)的過程。石冢左玄說:“體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在他看來,飲食在人生中極為重要,以飲食為載體,可以滲透“體育、智育、才育”。本課期冀通過“食育”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情境導入”板塊主要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這一點初看并不難,飲食本身就是人的天性。嬰兒生下來就知道吮吸乳汁,只要一提起好吃的,兒童的眼睛無不亮晶晶的。但細思難度卻不小,關(guān)于“飲食”的內(nèi)容雖多,卻繁雜,必須提煉合適的語文元素,才能讓語文課區(qū)別于健康教育課或烹飪課等。再三研討后,我們認為還是要從漢字本身入手,漢字形意兼?zhèn)?,特別適合表現(xiàn)美食。關(guān)于烹飪,英語單詞cook(煮)幾乎可以囊括所有,“eat(吃),have(吃),chew(咀嚼),gulp(吞)”則幾乎包含了所有品嘗食物的動作。再來看看漢字,表現(xiàn)烹飪美食的動詞有:蒸、煮、炒、熗、炸、溜、燜……表現(xiàn)品嘗美食的動詞有:嚼、吞、咽、抿、呷、吮、含、吸、啃……這些都還只是一部分??粗@些動詞,讀者立刻就能知道不同食物的不同烹飪方法,眼前就仿佛浮現(xiàn)出人們吃不同美食時的不同動作,這就是漢語的魅力所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中出示這些動詞,學生讀一讀,說說自己想到的美食,就讓語言伴著鮮活的形象走進了學生的內(nèi)心,與內(nèi)心的美食情結(jié)碰撞出學習的熱情。
“比較閱讀”板塊主要起引子作用。要讓學生學會賞讀,必須選擇合適的切入口。這一板塊并沒有只出示描寫美食的文學作品,而同時出示了一個菜譜,這是基于語文課程本身的特點。關(guān)于美食,除了需要藝術(shù)的表現(xiàn),也需要實用的表達。事實上,菜譜是語文在生活中使用較為普遍的形式?!跋愦活^拌豆腐”是一道家常菜,菜譜上有做法:“把豆腐切成長條,放上鹽。把香椿頭洗凈,用開水燙一下,切碎了撒在豆腐上,加適量麻油和味精,攪拌后即成?!蓖粼飨壬矊戇^:“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頭,芽葉未舒,顏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入開水稍燙,梗葉轉(zhuǎn)為碧綠,撈出,揉以細鹽,候冷,切為碎末,與豆腐同拌,下香油數(shù)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保ㄍ粼鳌抖垢罚┣罢呤遣俗V,它的實用性使它不像其他文學作品一般鋪陳,卻在簡單易懂上取勝。但如果要將美食描寫得更具欣賞性,就需要用到后者的寫法。汪曾祺的這段散文行文講究,善用短句,不僅具有韻律感,還帶給讀者“色香味俱全”的畫面感。學生對比文字,就能感受到用上恰當?shù)谋憩F(xiàn)手法,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物便具有了獨特美感?!笆秤敝卦凇坝?,普通的事物,不同的表達,不同的效果,無須多言,卻讓學生關(guān)注到文字本身。
“賞讀文字”板塊是所學方法的“實戰(zhàn)演練”,讓學生用前面所學方法品讀一組詩文。這組詩文的選擇可謂煞費苦心,既要符合學生學習的特質(zhì),貼近其生活,符合其鑒賞水平,又要考慮到語文課程的特征,兼顧工具性和人文性。幾經(jīng)易稿,最終確定了如下四則詩文:
其一是現(xiàn)代詩《海蠣煎》:“用一層淺淺的面粉/裹住你/柔軟的身軀/一疊綠油油的小蔥/跟著你/與你做伴玩耍/原本只是大海里/最渺茫的/小生物/卻因為有了小蔥的相伴/讓你成了/美麗鷺島的/一道名點。”全詩較短,使用長短句,有宋詞的韻味。全篇擬人,用第二人稱,符合兒童的審美情趣,讀來讓人覺得特別情真意切。
其二是豐子愷的散文《吃瓜子》片段:“她們用蘭花似的手指摘住瓜子的圓端,把瓜子垂直地塞在門牙中間,而用門牙去咬它的尖端?!模膬身?,兩瓣殼的尖頭便向左右綻裂。然后那手敏捷地轉(zhuǎn)個方向……這吃法不但‘的,的的聲音清脆可聽,那手和頭的轉(zhuǎn)側(cè)的姿勢窈窕得很,有些兒嫵媚動人,連丟去的瓜子殼也模樣姣好,有如朵朵蘭花?!倍潭處酌氲某怨献觿幼髟谧髡吖P下卻如慢動作重放,除了視覺感受,還加入了聽覺感受,讓整個畫面立體了起來。難登大雅之堂的瓜子在這段文字中變得優(yōu)雅了,平淡無奇的動作變得生動了。當美食遇上了文學,不僅能滿足讀者對“吃”的無限熱情,更能激發(fā)讀者潛在的對文學的無限熱愛。
其三是白居易的一篇序文《荔枝圖序》:“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币贿B串的比喻,把荔枝的形、色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整齊的句式更增加了文章的音樂感。荔枝是人間美味,給人味覺的享受;白居易是文字高手,給人心靈的觸動。這則閱讀材料的潛在意義是在告訴學生文學和美食從來都是關(guān)聯(lián)緊密的,從視覺的滿足到味蕾的愉悅再到精神的愉悅,都是人們在享受生活。
其四是學生描寫家鄉(xiāng)美食的習作《西亭脆餅》:“西亭脆餅,身形瘦長,表面金黃色,鑲嵌著數(shù)不勝數(shù)的白芝麻,一看就喜歡。湊近一聞,香噴噴的,讓人垂涎欲滴。那‘脆,簡直無法形容,放進嘴里,還未動牙齒,嘴唇稍稍一抿,餅兒就一分為二,剎那間,只聽‘咔嚓一聲,餅屑紛紛落下。而口中的餅,一嚼即碎,越嚼越甜,越嚼越香。真應了那句歌謠‘西亭脆餅十八層,層層分明能照人,上風吃來下風聞,香甜酥脆愛煞人?!泵朗呈堑赜蛐院軓姷氖挛?,“不同地域的中國人,運用各自的智慧,適度、巧妙地利用自然,獲得質(zhì)樸美味的事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Ⅰ》解說詞)看似人們品嘗的是美食,其實是家鄉(xiāng),是親人的味道?!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說:“語文課程應激發(fā)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睂⑦@種情感培養(yǎng)具象化其實就是對故土深沉的愛與依戀。家鄉(xiāng)美食給學生帶來的親切感和自豪感是其他任何一種珍饈美味不能替代的。這節(jié)課讓很多的學生重新認識了家鄉(xiāng)傳統(tǒng)美食,課后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嘗嘗這道家鄉(xiāng)美食?!笆秤钡摹盎币舶ㄈ宋男缘难?,與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一致的。
從古至今,文人雅士吟誦飲食的辭章浩如煙海,正是這些文字,在煙火氣中加入了一些詩意,一些趣味,勾連起了美食、文學與生活。如果能夠有意識、有目的地選取,這些素材就成了“食育”的絕好資源。
“總結(jié)提升”板塊是“食育”內(nèi)涵的延展。這一板塊中教師帶領(lǐng)學生感受藝術(shù)家是如何用線條、色彩描畫美食,用音樂歌唱美食,并思考為何能創(chuàng)作出如此動人的作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藝術(shù)之美來源于生活,需要有熱愛生活的心和善于觀察的眼睛。
“拓展延伸”板塊意圖通過本課的引導,讓學生帶著對飲食的熱情走進更為廣闊的語文學習情境中,體味更為博大的飲食文化,感受飲食文化的魅力,從而主動去學習語文,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
這堂課以“食”為媒,與生活接軌,“育化”學生。課后學生們圍在講臺邊,告訴教師也想好好磕一次瓜子,嘗一嘗“海蠣煎”,寫一寫生活中司空見慣卻容易被忽視的美食,這就是“食育”與語文課程相遇的美好境界。
三、應然與必然:“食育”寫進校本語文課程的愿景
雖然“食育”最初在日本盛行,甚至被寫進了法律,但其實中華民族的“食育”歷史也十分悠久?!抖Y記·內(nèi)則》上記載:“子能食食,教以右手?!本褪钦f到了孩子能吃飯的年紀,你一定要教他用右手拿筷子吃飯,這是教育孩子飲食要注意禮儀。《弟子規(guī)》上說:“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笔窃诟嬖V孩子長幼有序、飲食適度。中國最著名的“食育”,有詩為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國悠久的“食育”傳統(tǒng)是由其生產(chǎn)方式?jīng)Q定的。中國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處于農(nóng)耕社會,生產(chǎn)、加工、兌換、消費食物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中心內(nèi)容,食物的相關(guān)活動在居民日常生活中占據(jù)比重極高,人們自然而然會將注意力集中在與之相關(guān)的事物上。中國的“食育”歷史如此悠久,如果能夠?qū)⑵浼{入語文校本課程建設中,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首先,“食育”本身是順應人天性的,據(jù)此開發(fā)課程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古人有云:“食色,性也!”飲食是人類的天性,中國的文人也總愛與“吃”發(fā)生關(guān)聯(lián)。陸游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更是一位精通烹飪的專家。他寫的詩詞中,近百首都是詠嘆美食的;清代散文家袁枚在做菜方面很有造詣,留下一本菜譜《隨園食單》傳世;北宋文學家蘇軾更不用說,雖然一再被貶黜,卻陶醉于各地美食?!伴L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絲毫不見被貶之苦,只覺遍嘗美食之樂,以他命名的“東坡肉”早已成為老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以“食育”為基礎的語文校本課程,促使我們關(guān)注生命,關(guān)懷人性,能給學生的心靈留下美好而珍貴的“清香”記憶。讓“食育”走進語文課程,是對人的天性的尊重與合理的滿足。
其次,“食育”有助于拓展語文學習的外延,讓語文學習與生活教育水乳交融。語文教材固然是經(jīng)過千挑萬選的經(jīng)典,但它畢竟只是一種封閉性的資源。如果語文教學只停留在書本上“故步自封”,那么學生的語文學習必將陷入“畫地為牢”的怪圈。國家其實早就意識到統(tǒng)一教材的局限性,早在2001年6月,國家教育部就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求各地學?!霸趫?zhí)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shù)厣鐣?、?jīng)濟發(fā)展的具體情況,結(jié)合本地的傳統(tǒng)和優(yōu)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fā)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教師應該牢牢把握這個風向標,意識到語文課程開發(fā)的必要性,不斷拓展語文課程的外延。飲食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言文字運用的重要領(lǐng)域,關(guān)注飲食,就是關(guān)注生活,就是努力使語文學習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有助于語文課程變得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
最后,“食育”有助于提升兒童的審美情趣,讓美的“食育”與美的語文合二為一。中國人在飲食上總是盡量追求完美,每一道美食無不是“色、香、味、形、器、意”的極致追求。美食家不僅僅靠舌頭來品鑒美食,更講究全方位的綜合分析,總要觀其形、察其色、聞其香、嘗其味、問其名、品其意。通過視覺、聽覺、味覺等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愉悅,所以“食育”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美育”。同樣,語文課程本身也有培養(yǎng)“審美情趣”的目標要求,試想,蔥花炒雞蛋本來普普通通,但如果被命名為“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否一下子煥發(fā)了文學光彩,讓平凡的生活充滿了詩意氣息?當美的“食育”遇上了美的語文,兩者合而為一,語文課程能夠給予學生的就將是美的生活,這種融合有利于學生過上一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把“食育”寫進語文校本課程中,是對語文課程資源的補充和完善,將會開拓我們的視野,進一步形成“大語文觀”,使語文課程的構(gòu)建更加完備,為全面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李小偉.食育改變舌尖上的未來[N].中國教育報,2014-06-24(005).
[3]劉春光.食育:將素質(zhì)教育回歸樸素[J].中小學教材教學,2016(10):25-27.
[4]紀巍,毛文娟,代文彬,等.關(guān)于我國推進“食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02):38-41.
[5]丁諾舟,張敏.從塑造人格到助推經(jīng)濟的全方位教育理念——日本“食育”思想的歷史與現(xiàn)狀[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6(09):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