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訓(xùn),是富有威望和經(jīng)驗的長者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yè)的教誨,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后代個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正規(guī)的、有文字記載的家訓(xùn)是西周的《姬旦家訓(xùn)》。
姬旦,史稱周公,是西周初年杰出的政治家,他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和老師。他幫助武王伐紂滅商,開國有功,是西周開國重臣。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周公在攝政期間,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超凡的意志,使西周的政治、思想、文化和教育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受到世人的贊譽。周公在身體力行、勤勉從政的同時,諄諄教誨侄子周成王、兒子伯禽必須養(yǎng)成勤政愛民、謙恭自律、禮待賢才的作風(fēng)。有《戒子伯禽》和《戒侄成王》兩部家訓(xùn)傳世,這兩部家訓(xùn)合稱為《姬旦家訓(xùn)》。《姬旦家訓(xùn)》多見于《尚書》的《君》《無逸》《多士》等諸篇中。
在《戒子伯禽》里,周公殷殷告誡代其治理封地魯國的兒子伯禽說:“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p>
這段話是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的叔父,我的身份、地位是很高的,可是為了求得賢才我朝思暮想,以至于在洗頭的時候有士人來訪,我握著濕頭發(fā)從浴室跑出來,接見完了,又回去接著洗,反復(fù)多次;吃飯時如有士人來訪,要幾次吐出口中的飯,起來接待他們,惟恐失去賢才。你到魯國后,一定不能因為自己是國君了,就慢待了士人和民眾。要禮待賢才,勤政愛民,把魯國治理好,做諸侯國的榜樣?!辈輿]有辜負(fù)父親的期望,幾年之間就把魯國治理成民風(fēng)純樸、務(wù)本重農(nóng)、崇教敬學(xué)的禮儀之邦。
在《戒侄成王》里,周公一再告誡成王要修己敬德,防止驕奢淫逸、重蹈殷商失德亡國的覆轍。周公早就意識到國之隱憂不在當(dāng)前而在后嗣。因此,他要求召公(周武王的另一個弟弟)與其共同輔佐成王,戮力實施師保之教。周公對成王的教育,既包括治國安邦才能的培養(yǎng),也包括個人品格的塑造。在周公的努力誘導(dǎo)下,成王終于成長為一代明君,西周也因此成為奴隸制的太平盛世。
《姬旦家訓(xùn)》作為中國第一本成文家訓(xùn),首開古代家訓(xùn)之先河,正是在它影響下,幾乎歷代帝王和卿相都寫有家訓(xùn),如劉邦的《手敕太子文》、蔡邕的《女訓(xùn)》、曹操的《誡子植》、顏之推的《顏氏家訓(xùn)》、朱柏廬的《朱子家訓(xùn)》、康熙的《庭訓(xùn)格言》、曾國藩的《曾國藩家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