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代忠波
梅花拳,又稱梅花樁,因過去練功和技擊都在樁上練習(xí)而得名。在近代練功由樁上改為地上,故又稱“落地梅花”。它是一種內(nèi)練氣、外練形,內(nèi)外兼修,攻防技擊性強(qiáng),體用兼?zhèn)涞膫鹘y(tǒng)拳術(shù)。
梅花拳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很深,有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和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在眾多拳派中,唯獨(dú)梅花拳有文場、武場之分,而且文場指導(dǎo)武場。武場鍛煉武功,傳授拳法;文場敬祖師,研究文理及香禮妙法。文場的指導(dǎo)理論包含儒、道、釋三家學(xué)說之精義和周易五行之理的神奇妙用,修身養(yǎng)性,練神練氣,稱為文功。
梅花拳練習(xí)包括四門、八方。四門為練拳的方法,八方為練步的方法。練拳:四門架子,兩人相對,各站在八卦的方位,可南北、可東西、可分列八卦(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坎離相對、坤艮相對、兌震相對、乾巽相對,是兩人相對的意思;甲在坎北,乙在離南,相對而練也,周而復(fù)始為一夸。樁為靜,行步為動。行步有三法,即擺法、撤法、扎法,擺法為三法之宗。練拳俗稱盤架子,即如何練習(xí)靈活運(yùn)用。
梅花拳步法叫八方步,又名群步,為散手之母,分小八方、中八方、大八方,每個小步法又有樁步和行步之分(樁上為樁步,樁下為行步)。樁步練全身之氣,行步練腳下之速。
步法總綱:走如風(fēng),站如釘;仰之彌高,俯之彌深;進(jìn)之則長,退之則促;隨東就西,聲左則右;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同動互追,步隨身換;腳隨手出,陰出陽入;陽出陰入,總攬四面;支撐八方,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拷擺撤扎,一氣呵成。行步有三法:擺法、撤法和扎法,擺法為三法之宗。
子午樁步:固樁成一直線而得名,是為跑樁,樁距因人而異,可長可短,主要練習(xí)提氣跑樁的能力。子午行步:又名蛇形跑,在各樁間繞行,腳下跑狐拉步(腳跟擦地,腳尖翹起,向前趟行)。
(1)樁步:落三點(diǎn),基本成等邊三角形,樁距因人而異,適合自己就好,練習(xí)時斜站在樁上(左前右后或右前左后都可),腳手同時回抽,雙手成低位銬手,腳釘小式樁(此為擺法)。接著右腳向右橫撤步到另一樁,右手同動,當(dāng)右腳站穩(wěn)時,左腳和左手同時追趕右腳右手,成右小式,雙手成銬手形,然后左手和左腳同時向左前出,此為扎法。后同。
(2)行步:小八方行步落六點(diǎn),擺撤互追跑步扎。兩腳斜立,(左前右后),擺收成左小式,右腳不落地,即橫后撤步,左步隨后追趕過右腳,再追左腳,左再追右,順勢扎出,后同。
(1)落五點(diǎn),后腳擺,前腳橫向撤,(挪)后腳前踏中宮。中八方實(shí)為小八方的綜合步法,突出的特點(diǎn)是:后腳偷腿擺走,前腳橫撤,后腳迅猛前插中宮(腳后擺為拳擊步所借鑒)。
(2)行步:又名四城步,趟踩四門而得名。落五點(diǎn)或亂點(diǎn),主要步形為偷腿轉(zhuǎn)向,此為核心,中間間雜釘鉆步(原地小碎步腳尖著地)。
為亂點(diǎn),忽上忽下、忽前忽后、忽左忽右,擊、躥、跳、躍,跌、撲、滾、翻,身無定法,隨心所欲,所謂亂拳絕手皆藏其中,是謂隨感而發(fā)。鶴閃步和大群步皆為亂點(diǎn)。
(1)擺法的練習(xí)
①前后擺(雞啄米)
a.單步:兩腳左前右后或相反;左步前踏,右腳腳掌著地跟步,同時身體后仰,當(dāng)左腳落點(diǎn)時身體前擺。右同??蓪㈦p手背在身后交握。
b.抽撤連環(huán)前后擺。
c.左右擺(企鵝漫步):兩腿曲、上步,同時身體左右擺動,像企鵝走路。
②渾圓擺:即前后擺和左右擺的疊加擺動。
(2)撤法的練習(xí)
①卸步錘。
②例腳。
③前側(cè)敗式。
④轉(zhuǎn)帆。
(3)扎法的練習(xí)
①抹眉。
②射襠。
拳論說:“活不活在于步,靈不靈亦在于步;未曾練拳先走步,勝在進(jìn)步占優(yōu)勢,不敗在退步避鋒?!闭_的步法能保證最有效地攻擊對方,揚(yáng)長避短。敏捷靈活地移動雙腳,并使自己處于最佳的反攻擊范圍,對戰(zhàn)勝對手必不可少。歷代拳家都非常重視步法的練習(xí),在梅花拳中,步法的穩(wěn)健、靈活、奇巧,是至關(guān)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