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玉根
太極拳經(jīng)典教學認為,習拳啟蒙第一課就必須強調(diào)松柔,“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關節(jié)要松……虛靈在中”,松柔和輕靈是習練太極拳貫穿始終的基本要求。松則通,通則靈,靈則活。
太極拳認同道家學說,拳家歷來尊道而修。道家在《丹經(jīng)》中說:“大道以虛靜為本”,在《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上”。此中“虛”字即是松柔之意。老子論松柔有“致虛極,守靜篤”“骨弱筋柔”“柔弱處上”“柔之勝剛”等理論。道家原理源于《易經(jīng)》,《易經(jīng)》之“易”就是陰陽變化論。世界萬物從無到有,獨陰不生,單陽不長。太極拳是“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隨、剛?cè)嵯酀钡娜g(shù),松柔自然成為太極拳之魂,沒有松柔就沒有太極拳。陰為隱、為虛、為松、為柔,陽為明、為實、為緊、為剛,只陰無陽、只陽無陰不成其為太極拳。練太極拳不同于練其他拳種,練太極應該遵循道家陰陽變化原理,在松柔中行拳,并要不斷地完善和提高。習練太極拳沒有松柔,就難以理解陰陽原理,也難以掌握虛實變化,所以,松柔是習練太極拳必須追求之必備功夫。
對松柔之認識代代相傳,有文字記載的可以上溯至唐代先師李道子,他在《授秘歌》中有“無形無象、全體透空”之句,后人注釋為“忘其自己、內(nèi)外如一”,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心神意念靜松,周身肢體凈空”。京城太極拳松柔藝術(shù)大師楊禹廷在《太極拳系列秘要》一書中云:“全身自然舒松,節(jié)節(jié)貫串,頭腦安靜,神經(jīng)不緊張,”“身心松靜,動作柔、圓、緩,自然舒展,胸腹松凈,周身血液流動暢通,神經(jīng)末梢活躍,體膚感覺靈敏”。吳圖南大師在他的《松功論》中講道:“凡練太極拳者,皆知松、沉為太極拳之主要條件,”“松者,蓬松也,寬而不緊也,輕松也,放開也,輕松暢快也,不堅凝也,含有小孔以容其他物質(zhì)之特性也”。上述觀點皆明示了松之內(nèi)涵。太極拳先賢談松柔的玄妙之語,都可謂警世驚人。
在許多太極拳精論中,都談到與輕靈、力度有關的內(nèi)容。“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就是形容感覺的高度靈敏。要輕才靈,鼓勁練功既不輕也不靈,用力越大越不靈。人剛我柔謂之走,是要我柔,不是我剛;是以柔化來克制剛強,絕非用力來頂勁、去對抗?!安焖膬蓳芮Ы锞?,顯非力勝”,說明以柔克剛、以小勝大才是太極拳的本質(zhì)。這“顯非力勝”四字,說得夠清楚明白了,凡以力勝的就不是太極拳。所以,太極拳追求松柔和輕靈,是“以柔克剛”之理論的主要根據(jù)。
我們得知太極拳松柔之要義,就應該在明師指導下,按照太極陰陽學說和太極拳松柔之特性堅持修煉。只有循規(guī)蹈矩地經(jīng)過松柔功夫的長期洗禮,才能成為既明理又具太極內(nèi)功的太極拳人。在評價太極拳師的時候,松柔當為首要條件,往往以松得好“摸不著東西”加以肯定。這“摸不著東西”是什么呢?是空松、空無的代名詞,就是拳家身上的松柔、松沉之功,是化解拙力、以柔克剛之能量。所以,凡立志修煉太極拳者,修煉松柔功夫是主修課,別的什么功都是彎路。拳論警示后人“斯技旁門甚多”,因此我們在修煉的道路上不能遇門便入,需要觀察一二,以免誤入旁門。唯有松柔才是正確的修煉方向,唯有松柔才是進入最高境界的修煉之門。如果拳藝水平停留在一般的狀態(tài)中,打不開松柔奧妙之門,不知太極拳的“味道”,那將永遠不知太極拳為何物。如果太極拳松柔不佳,難以得知門里面的世界,那將永遠不會知道太極拳陰陽變化之絕妙。
在常人心目中,拳術(shù)就是練就一些手法、腿腳,是可以打斗的一種技術(shù),取勝的條件是速度快與氣力大。如果說外家拳追求氣力大,那么太極拳先要學會氣力小。氣力小算什么拳呢?所以,不少學太極拳的人主張還是要練些氣力,有力氣才會有用,才能保險,就是說“要想四兩撥千斤,必須練就千斤力”。對太極拳四兩可以撥千斤,很多學太極拳的人實際上還是不相信的。太極拳的“引進落空、以柔克剛”,就是所謂的“四兩撥千斤”的具體表現(xiàn)。只有千斤之力,沒有松柔之功,不可能有“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感覺。要“人不知我”就非使自己之力極輕極小不可,這就是太極拳的松柔。只有千斤力,只能成為“被人知”的對象和挨打的靶子。有人說“身如百煉鋼,無堅不摧”,這里說的百煉鋼之身也是柔軟的,而不是堅硬的,所以古人有“百煉金鋼繞指柔”之說。“極柔軟,然后極堅剛”,這說明太極拳先追求的是極柔軟?!叭缓髽O堅剛”,不是說追求了柔軟之后再去學堅剛,也不是說極柔軟之后會突然變成極堅剛。極柔軟和極堅剛是太極拳內(nèi)功的兩個表現(xiàn)方面。柔軟是指化勁之驚人,可以無剛不化;堅剛是指發(fā)勁之威力,可以無堅不摧。剛和柔即是太極陰陽互寓之統(tǒng)一。
在武術(shù)角逐中取勝,可分為兩種方法:一種是不斷加大自己的力量,在兩人較技之時自己的力量總比對方大,那當然就是勝者。這是常法,比較簡單,也容易理解。另一種不用常法,即在對方加力時不斷減力,使自己變得松柔,使對方有力無處用。這不是簡單的逃避,而是用引進落空的方法,使對方找不到進攻的力點,從而喪失了施展功夫的條件,然后在引化對方剛硬之力的同一方向上再加一點力,讓其立即失重,這就是太極拳之以柔克剛。上述兩種方法,就是所謂外家拳和內(nèi)家拳的根本差別。兩者練習的方法,追求的目的,可能達到的境界,涇渭分明,所以結(jié)果也很不相同。
太極推手有“舍已從人”之說,就是要舍去硬力和用力的主觀,這才有可能使雙方“黏連”合一。所謂的“不丟不頂”,也只有在輕靈、黏連之條件下才能做到。凡硬力未丟凈的,必然會聽勁不靈,出現(xiàn)不丟即頂?shù)木置?。凡思想主觀用力,在高手面前必然會處處被動、任其擺弄。太極拳必須按規(guī)律行拳,要“用意不用力”,還要因人為法,心法在先,只有這樣才能在推手中處于主動地位。
過去有一句“兩軍對陣勇者勝”的話,無人對它的真理性提出疑義。然而兩位太極拳高手比武,只有勇而不能松柔者難勝,而是有勇而松柔者勝。為什么?只有松柔者才能聽勁,只有松柔者才能積柔成剛。我們絕對不能以常人的目光去審視太極拳的松功,如果以常人的思維去認識、理解太極拳是練不成松功的。就是在一般水平上去認識太極拳,不能把握周身松和局部松的感覺,也練不出太極拳的松功。周身松就是練拳時在全身“找感覺”,如果找不著這種感覺,就沒有周身松的感覺,在對局中那只能是勇者勝了。只有在全身放松的情況下,才有可能以最快速度、最有力量的反應對抗外來攻擊,這是任何一種拳術(shù)都予以肯定的結(jié)論,這不只是太極拳的特性。
如今有些人,對太極拳主張松柔不以為然,認為松柔就沒有技擊的作用了,這是在沒有掌握太極拳技能情況下的一種誤解。我們說太極拳以柔克剛,主要是指化勁時的誘敵深入、引進落空,這只說對了太極拳技擊的一半。還有一半,就是真正松柔之后,通過沉氣、沉勁,能產(chǎn)生強大的整合勁和爆發(fā)力,在我獨知人的條件下能隨時找準、控制對方的重心,給對方以殲滅性打擊。如果沒有真正松柔,就不會有沉勁,就不會有爆發(fā)力,發(fā)人也不驚人?!鞍l(fā)勁須沉著松凈”,只有松得干干凈凈,發(fā)勁的效果才會精彩。若拙力未舍凈,發(fā)勁的速度就慢,就不可能產(chǎn)生驚心動魄的效果。
在武術(shù)門類中,特別是外家拳,如少林拳等,開始訓練時跟太極拳大有差異,許多拳術(shù)都從勇猛、堅剛?cè)胧郑v究較力、格斗、搏擊,要求打出勇氣和威風,但練到上乘功夫時,也是陰陽相濟、內(nèi)外結(jié)合,最終也歸于松柔的境界。由此可知,松柔之功不只是太極拳追求的,其他各門派拳術(shù)以及許多體育項目也都如此追求。所以在現(xiàn)代武術(shù)中,許多大家不同意有外家拳和內(nèi)家拳之分。
首先,太極拳是武術(shù),離開武術(shù)技擊談太極拳,那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太極拳的基本功和其他拳術(shù)的基本功是基本相同的,幾個手形、幾個步形都有相似的規(guī)范性要求,踢腿、抻筋、彎腰、劈叉、站樁等等都是基本功,在身體基本素質(zhì)上也要有力量的訓練。練習太極拳松柔,切不可放松對這些武術(shù)基本功的練習。
其次,要多花時間盤太極拳架子,這也是基本功訓練。曾聽一名專練太極推手的人說:“我不練拳架,只練推手,練拳架沒有用?!边@是懶人說話,是投機取巧,是絕對錯誤的觀點。不盤拳架功夫不扎實,到一定階段水平就上不去,也不會在太極拳學上有所成就。常言道“曲不離口,拳不離手”,拳打萬遍,其功自現(xiàn),拳是打出來的,所以太極拳架一定要天天練,千萬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
再次,要多看太極拳的書籍,理解太極拳理,這也是太極拳的基本功。太極拳是中國傳統(tǒng)武術(shù)文化的代表,所有太極拳譜和理論書籍都浸透著歷代太極拳大師們的心血和汗水,這些武術(shù)典籍傳到今天,是我輩太極學子的福氣,可使我們學習時少走彎路。所以要多看太極拳書籍,要好好去琢磨、去體悟。在學拳理中多盤架子,在盤架中多用心學拳理,一般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拳書汗牛充棟,要選擇經(jīng)典的、適合自己的理論書籍,只有這樣才不會誤入岐途。
最后,要在松柔練拳上下工夫,用心體悟,持之以恒。太極拳在每個部位的松柔有不同效果。松手,關節(jié)分離,如三節(jié)棍打人;松腳,腳下輕靈,騰挪跳躍自如;松胸,折疊自如,敵手如面臨深坑、進退維谷;松腰,柔軟如水之漣漪,層出不窮,等等。只有深切體會到松柔,才能明白什么是太極拳的松柔,什么是太極拳。太極拳之松從哪開始?有名家認為先由腳下松,從腳趾先松,由腳而踝、而膝、而胯、而腰、而肩、而肘、而腕、而手,九大關節(jié)節(jié)節(jié)松開,不可有一絲的僵滯。有松才有緊,再從腳下向上緊,形成整體勁?!妒齽菡f略》中云:其根在腳……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每一個動作都堅持從腳下先松,然后放松全體,讓內(nèi)氣貫通全身,只有這樣才能經(jīng)歷內(nèi)功修煉而最終感悟太極拳真功。
經(jīng)驗告訴我們,求松柔是一個細致復雜的過程,比練力量更為艱難,要解除身體原來錯誤的習慣用力方法,還要接受柔能克剛的理論指導。練太極拳要去掉本身拙力,這是一個很艱苦的過程,是一項很大的系統(tǒng)工程。只有用意不用力,才有希望修煉出很好的松柔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