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選峰
教讀一篇課文,教師如果能在教學課文時巧妙選取切入口,并以最佳的角度和方式切入,往往會取得引人入勝、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高中教材中的篇目,要在短短的兩三課時里教完、教懂,并非易事。筆者以為可以從標題、背景、細節(jié)、歌曲、圖畫等五個方面切入。根據(jù)不同的文本合理的挑選它,作為分析教材的切入口,由此領悟全篇,是一種省時高效的教學方法,也是一條引導學生從粗讀、略讀進入研讀、品讀的很好途徑。下面筆者就以高中幾篇課文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淺薄的思考,管窺蠡測,未免貽笑大方。
標題往往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文章首先和讀者見面的是標題。好的標題形象鮮明,引人入勝,能激發(fā)讀者閱讀興趣,引起閱讀欲望。有的標題直接點明中心,或暗示文章主旨,有的標題顯示文章所寫內容范圍,有的標題提示文章結構層次。講讀這些課文,可以根據(jù)教學任務從標題切入。
這種切入方法的一個最大的優(yōu)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對課題著重點的分析、領悟到知識之間的結構關系。加涅(R.M.Gagne)認為學生在有能力從事探究即展示科學家的能力之前,必須有一定的技能和能力作前提。因而那些訓練學生必備探究技能的課堂活動,也應當被看作是探究教學。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地對課文標題成分加以分析則是培養(yǎng)學生研究能力的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養(yǎng)。如教學《荷塘月色》一課時,就可以讓學生分析課文的標題進行切入。老師問:“同學們,課文寫的是荷塘和月色呢還只是月色呢?”這一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卻具有很大的爭議性,就“荷塘月色”這個短語的關系就非常的值得研究,它是一個并列短語,還是一個“的”字短語?學生們對這個問題,有的認為是并列短語的,也有認為是“的”字短語的,并且雙方都努力在課文中尋找證明自己觀點的內容。教師先不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答案,這樣一來,使得整堂課都充滿了熱烈的氣氛。同學們對課文的解讀也更加細心。直到課文結束都還在爭論不休,這就是一個好的切入點的魅力所在。
再如,教學《鄒忌諷齊王納諫》時,可以引導學生去分析標題的句式特點。“鄒忌諷齊王納諫”這是個兼語句,是由動賓短語“諷齊王”套接主謂短語“齊王納諫”構成的,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會很清楚的知道這篇課文寫作的主要內容正在于此,從而能快速而準確的把握文章的思路,對進一步學生奠定了基礎。
背景對正確、深入理解課文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離我們時代較遠的文章,如果不了解背景,很難對課文有正確深入的理解。背景即文章寫作的時代和社會環(huán)境。很多文章由于年代久遠,文中社會生活與現(xiàn)實生活有很大差異,學生對文中人物思想行為感到非常陌生,甚至感到不可思議。因此,教學這類文章的最佳切入方法是先講解背景,只有這樣才能消除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感,快速進入課文。
筆者在教《祝?!芬晃臅r,學生不明白:祥林嫂為什么拼死不改嫁?改嫁后為什么還叫祥林嫂?改嫁后魯四老爺為什么不讓祥林嫂參與祝福?祥林嫂怎么會拿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工錢去廟里捐門檻?于是,我先向學生深入細致地介紹了當時的背景。如封建社會的貞節(jié),“君的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秩序,婦女“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的“三從”,封建社會對祖先的崇拜等,使學生對祥林嫂、魯四及周圍的人的思想行為的根源有了清楚地了解,水到渠成的進入課文內容的理解,進而讀懂了人物形象,讀懂了文章的反封建主題。
但在實際語文教學中,背景切入法也需要采取多種形式,如學生收集背景資料,在班上進行資源共享;課前預習時利用多種途徑查找有關文章;從課文中查找暗示語等都可運用,否則一味由教師包辦,未免過于枯燥沉悶。
細節(jié)是指生活中的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jié),細節(jié)對表現(xiàn)人物、記敘事件、再現(xiàn)環(huán)境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作家李準確曾經(jīng)說過:“沒有細節(jié)就不可能有藝術作品。真實的細節(jié)描寫是塑造人物,達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奔毠?jié)是一切文學藝術表現(xiàn)力的關鍵所在”,文藝理論中早已明確提出這一觀點,那么,語文教學何不從細節(jié)探討入手,打開課堂教學的困窘局面,開辟一條通向高效課堂的康莊大道呢?
《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曹雪芹對人物的描摹,往往注重細節(jié),使筆下人物個個栩栩如生,躍然紙上。筆者在教學本文時就從細節(jié)入手。如引導學生找出文中寫出場人物的表情相同的詞語——二十五個“笑”字。這就帶來了新的疑問,這些不同身份、輩份的人,出場為什么都笑呢?經(jīng)過思考,學生可發(fā)現(xiàn)這二十五個笑不同,有林黛玉出于禮貌的陪笑,王熙鳳拍馬屁做作之笑,賈寶玉發(fā)自肺腑、出于自然的笑。
同時由一個“笑”也可看出各人性格、地位的不同,如林黛玉內心苦楚、寄人籬下;王熙鳳地位特殊、笑無顧及、工于心計;賈寶玉的率性自然、不受拘束;探春的性格直率。與此相似,對《林黛玉進賈府》中六次哭的分析也可作為一個很好的切口,它既是塑造人物的需要,也是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關鍵,它照應了文中林黛玉口述癩頭和尚的話“既舍不得他(出家),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是好時,除非從此以后總不許見哭聲”,這就像一個預言,預示了林黛玉的悲劇命運,因為他周圍的哭聲總沒停過。
當然,文章的細節(jié)很多,如一個表情、一個動作,甚至有時一個小道具的使用,一個環(huán)境的描寫等,只要合理引導、點拔,也能起到小切口,深開掘的目的。
歌曲切入法是從語文課堂教學相關的歌曲入手,利用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內容、意境切入教學內容,一上課就能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歌曲因為其美妙的旋律,能很快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足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運用歌曲切入新課,也可以運用歌曲切入所教內容的重點、難點。
筆者在講《孔雀東南飛》時,先播放了屠洪剛演唱的《孔雀東南飛》同名歌曲,在音樂的伴奏中,在歌唱者哀婉的歌聲中,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這個愛情故事的凄悲。在進入課文學習之前,學生就已經(jīng)積蓄了感情,為學習課文埋下了“伏筆”。在體會詩歌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悲劇意義時,尤其是講授焦仲卿、劉蘭芝雙雙殉情時,我又播放《梁?!返摹盎蹦且还?jié)音樂,借助高亢悲戚的音樂旋律,營造濃郁的悲劇情感氛圍。這樣一來,學生由焦仲卿、劉蘭芝的悲劇聯(lián)想到梁祝的傳說,由梁祝的命運體會焦劉的遭遇,能很快地進入角色、產(chǎn)生共鳴。同樣,在鑒賞李煜的《虞美人》時,播放歌曲《虞美人》,在優(yōu)美的音樂聲中,讓學生深切的體悟南唐后主這首絕命詞“恰如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悲愁。當然,歌曲切入還可以擴充到樂曲的切入,比如在賞析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時,可以播放中國琵琶名曲《春江花月夜》,在美妙的樂曲中,學生更容易陶醉于詩作營造的美好意境。
白居易的《琵琶行》描寫琵琶女彈奏琵琶曲的章節(jié),若再現(xiàn)相關的琵琶樂曲,學生通過音樂聲的體悟再結合文字描寫進行賞析,對白居易描寫音樂的文字功夫更為嘆服。
圖畫切入法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恰當?shù)臅r候讓學生親自動手繪畫的一種課堂教學切入法。它是一種動態(tài)的教學方法,在繪畫的過程中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陶冶了情操,還有利于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習慣,促使學生動手動腦,進入主動學習的境界。繪畫切入法有和圖片切入法相類似的一面,即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生動形象的畫面,從而激起學生學習的更大興趣。
筆者在講解陸蠡的《囚綠記》一文時,布置課前預習時先讓學生自畫三幅圖畫,尋綠圖、觀綠圖和囚綠圖,以此作為文本閱讀的一個切入口,讓學生在畫圖時根據(jù)直觀視覺,去產(chǎn)生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并身臨其境體會當時作者的處境。在正式學習本文的時候,我先讓三名同學依次展示這三幅圖畫,要求學生圖文并茂的給大家講解圖畫所中反映的主人公及周圍的環(huán)境,在整體把握了文章的線索和思路后,結合自畫的圖畫再去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最終通過三幅圖去逐步理解散文的主旨,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再比如林庚先生的《說“木葉”》是一篇知識性、專業(yè)性很強的文藝性論說文,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在教學時,我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對課文的預習,用彩色粉筆在黑板上畫出文章中所講的樹葉和木葉的區(qū)別,然后根據(jù)這幅形象的畫,從比喻說理的角度去理解詩歌意象“木葉”的獨特意蘊。學生很活躍地參與到課堂,在這種既興奮又好奇的環(huán)境下學習,更能使所學的知識理解得透徹,印象深刻、脈絡清晰。通過繪畫,可以有效的發(fā)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力,使他們無拘無束地用自己的想象來詮釋教材的內容?,F(xiàn)在教材中不乏如詩如畫、情景交融的佳作,美文有了,不妨讓學生畫一畫,繪畫的過程就是一個對閱讀內容回顧、加工的過程。學生的一幅畫畫好之后,也就把自己在閱讀中的感悟表達出來了,然后,教師可再讓他們根據(jù)自己的所畫,說說自己的想法。這是一個把感悟轉化為語言的過程,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成功的教材處理,往往意味著成功的教學效果,而這效果,也往往因為成功找到了一個恰當?shù)那腥肟?,一個好的教學切入是師生間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橋梁,它既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又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為整節(jié)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增強課堂的凝聚力,使整個教學活動進行得生動、活潑、自然。作為教學一線的教師應當認真總結,采用合理的靈活多變的方法切入教學,只要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需求和興趣,能帶給學生挑戰(zhàn),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就是成功的切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