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婉婷
在中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的長河中,有關(guān)姓名和稱謂方面的禁忌語,內(nèi)容豐富且歷史悠久。古代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看重等級制度,“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的思想根深蒂固。皇帝是神權(quán)的象征,具有最高統(tǒng)治者的地位,普通百姓絕不能直呼皇帝的名字,在起名時要避開和君王姓名相同寫法或讀音相同的字。如秦始皇又名嬴政,故在秦代稱“正月”為“端月”,以表示對皇上崇高地位的尊重。在中國家庭中,晚輩如果直呼長輩的姓名會被視作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即使是同輩之間的稱謂也會用先生、女士或者小名來表示對交際雙方的尊重。
在西方提倡“人生而平等”,所以直呼長輩姓名是很平常的事情,在為孩子起名時也時常會以長輩的名字給孩子取名,總體來說西方國家起名的禁忌較少、比較隨意。但因西方人對基督教的信仰,起名時會回避上帝的名字,父母在給孩子起名時絕對不會使用耶和華(Jehovah)這個名字。上帝(god)、天堂(heaven)、主(lord)、耶穌(Christ)等和基督教有關(guān)的詞語,通常也只能在較為正式的場合中使用。明確東西方在名字稱謂方面的禁忌語差別,可以減少溝通雙方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不能準確稱呼對方的尷尬。
有關(guān)數(shù)字方面的禁忌不論在東方還是西方都是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在中國人們忌諱數(shù)字“4”,因為在普通話、閩南語、粵語中“4”的發(fā)音都和“死”字的發(fā)音相同,所以人們認為它是個不吉利的數(shù)字,在一些敏感的場合中都對“4”唯恐避之而不及。在西方人們對于數(shù)字“13”是非常忌諱的,關(guān)于忌諱的原因有許多的傳說。其中流通最廣的是:耶穌在受害之前和弟子們共進晚餐,參加晚餐的第十三個弟子猶大以30塊銀元將耶穌出賣給猶太教,同時耶穌被釘在十字架的那天恰巧也是13日,這一天帶給耶穌無盡的苦難和痛苦。人們認為“13”代表著“痛苦”、“背叛”、“出賣”,所以在西方人們都絞盡腦汁的避開這個數(shù)字。。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同一種顏色在東西方的含義也不同。以紅色為例,在中國,紅色代表著喜慶和吉祥?;槎Y和春節(jié)等喜慶節(jié)日都以紅色為主導顏色,蓋頭、嫁衣、蠟燭等都是紅色。紅色在中國人的觀念里也象征著權(quán)威和莊嚴,比如京劇臉譜中紅色代表忠貞和英勇,我們常見的印章和公章也都是紅色的。在西方的文化中,人們認為紅色代表血腥、殘暴、死亡、災難等,是一種帶有貶義色彩的顏色。如“red light district(紅燈區(qū))”“redneck(大老粗)”“red ruin(血腥、戰(zhàn)禍)”“red ink(財政赤字)”等等。
自古以來中國人民都非常重視集體主義,對于集體有強烈的歸屬感。人們喜歡居住四合院,彼此之間團結(jié)友愛,互相幫助。所以人們并不忌諱詢問個人隱私方面的問題,朋友之間見面時會問“你吃了么,去哪兒???”人們把這種話語視為一種親密的打招呼方式。
在西方社會中人們推崇的是自由平等,個人主義是美國的核心文化之一。人們十分注重個人隱私,不喜歡他人干涉自己的生活,即使是父母在孩子成年后也很少干涉孩子。年齡、職業(yè)、家庭、收入、宗教信仰等,和自己有關(guān)的話題都不愿和他人談起。日常生活的許多習慣都體現(xiàn)了隱私觀,如在飯桌上西方人喜歡分餐制,中國人則喜歡大家熱熱鬧鬧的圍在一起吃飯;在公司西方人喜歡獨立的辦公場所,通常會用擋板把自己的辦公區(qū)域和其他職員分開,而在中國的一些公司大家喜歡在一起商量著辦公。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作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師要努力豐富禁忌語方面的知識,避免因?qū)ζ洳涣私舛a(chǎn)生文化沖突。在教學態(tài)度上,教師要尊重不同國家的語言差異,不偏袒或歧視任何一個國家的語言,正是因為各國文化的不同才造就了如此絢爛的世界文化。在教學內(nèi)容上,教師要在課堂上有量有度的滲入文化知識,激發(fā)學生對非母語國家語言的敏感度。在教學過程中若遇到敏感難以理解的禁忌語,教師可采用回避原則,用適當?shù)奈裾Z進行表達,幫助學生在課后進行解決,既可以保證課堂的順利進行,又能避開敏感話題造成的文化沖突。
在對外漢語中重視禁忌語的研究,不僅可以幫助對外漢語教師更好的開展教學活動,還可以促進中國文化的傳播。
參考文獻
1.李軍華.漢語委婉語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2.韓暖.漢英禁忌語對比分析及其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回避策略[D].哈爾濱師范大學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