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欣怡
本文概括的這三大主要事件在原著和電影中都有出現(xiàn),既是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重要事件同時也是主人公命運發(fā)展的重要事件,在這三大事件中電影對原著的改編也比較多,因此本文就在這三大事件的基礎上展開。
電影和原著中對這個事件都有細致的描述,但是原著與電影有哪些不同呢?首先,氣氛不一樣,原著中“我”在描述這段場景的時候充滿著女性的羞澀,“大家都想看清,究竟誰的胸是海綿的,我們又不約而同縮起了身體,紅了臉,這無恥的向往弄得我們人人心虛、人人自危?!边@和電影里女兵們鬧哄哄的討論這個是完全不一樣的,前者是帶著女性的羞澀,而后者則打破了女性的羞澀,呈現(xiàn)出女兵們的直白、豪爽、潑辣。這種改變的好處是它能很直接的表現(xiàn)出女兵們對往胸罩塞海綿這件事的鄙夷,隨后把這種鄙夷的矛頭指向了何小萍,達到了原著中所說的“歧視升級”。但是這樣的改編是不合情理的,這群女兵既然會為了遮羞而在“襯衣下晾曬內衣”,為什么會在這樣一個“貼了海綿的內衣”出現(xiàn)時直接表現(xiàn)如此劇烈的反應?她們是兵,但他們也是一群青春正好的女孩,有自己女性的敏感。所以在這里應該在表現(xiàn)作為兵的直白豪爽與女性敏感內心之間進行一種平衡,這可能是導演在解讀并未仔細體會女性心理有關。
其次,“內衣事件”的著重點也有不同,原著中何小萍是為了豐胸才貼的海綿,這是作者“我”幾乎可以確定的,并且原著中在審問女主角時,作者把矛盾沖突的重點放在郝淑雯美好、豐滿的肉體與何小萍的豐胸把戲的對比上,以此表現(xiàn)何小萍為了內心的虛榮而作假卻又不敢承認的特征,這是與何小萍個人的經(jīng)歷有重要關聯(lián)的。然而電影中對何小萍的背景簡化太多,難以很好地表現(xiàn)何小萍自身性格缺陷(也許這種不表現(xiàn)是電影中有意為之)。盡管肉體的對比在影片中也同樣出現(xiàn),但卻弱化了對何小萍性格缺陷的塑造,而更顯示出女兵們對何小萍的歧視。
電影其實在“豐胸內衣是不是何小萍的?”這個問題上存在分歧,有人說原著里就是何小曼的,電影里就一定是何小萍的;但是也有人說電影里何小萍確實在排練廳跳舞,之后光明正大的走回宿舍,而原著中她是借口上廁所,鬼鬼祟祟的去拿了內衣并燒毀,這是很不一樣的,可能內衣不是她的。甚至有觀點認為“豐胸內衣”其實是為了“吸汗”而不是豐胸,產(chǎn)生這樣的理解雖然與原著相差甚遠,但也是與導演在之前的片段中就體現(xiàn)出何小萍身上的“汗味”帶來的嘲笑有關。
內衣事件是何小萍在文工團中的一件大事,這件事情讓歧視從一個宿舍蔓延到女兵再到男兵,對何小萍有著巨大的影響,同時也為后面的故事發(fā)展做了很好的鋪墊。個人認為導演這樣的改變是有其明確意圖的,那就是“盡力規(guī)避這主要角色性格中丑陋的一面,展現(xiàn)他們美好的一面。”導演加強女兵們對何小萍的這種“堂而皇之”的歧視與輕蔑是來彌補何小萍自身性格中的不足,讓人們覺得何小萍是無辜的,值得同情的,而對原著中性格同樣有其陰暗面的郝淑雯、林丁丁也給與了“粉飾”,讓觀者覺得郝淑雯只是站在軍人的立場上批判何小萍,林丁丁只是因為軍裝事件而不相信何小萍。人物各有特色,但卻不夠深入。
如果說“內衣事件”導致了何小萍在文工團發(fā)展的坎坷,那么發(fā)生在男主人公劉峰身上的“觸摸事件”則直接斷送了劉峰的前途把劇情引向一個新階段——戰(zhàn)爭。
電影這一事件和原著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電影中劉峰是聽了鄧麗君的歌才直接導致情感的宣泄,原著中是沒有寫的;劉峰和林丁丁在庫房中的對話內容也有明顯不同,原著中林丁丁只是玩笑似的答應劉峰以后請他做沙發(fā);林丁丁在原著中是自己哭著掙脫劉峰懷抱的,并且喊了救命,電影里則是由于兩個戰(zhàn)友的出現(xiàn)和言語刺激;電影中對劉峰只有審查過程和下放的結果,省略了原著中的“公開批判”這一段。
在這么多細節(jié)的改編中又有什么得失呢?優(yōu)的是對時代背景的烘托,讓我們得以更全面的看待那代人的青春。電影相比原著多了很多背景介紹,那代人的青春里有過深刻的學雷鋒經(jīng)歷;感受過毛主席去世的悲痛;經(jīng)歷了文革結束高考恢復的喜悅;恰逢鄧麗君歌曲流行的懵懂;1979年中越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等等,尤其是在劉峰表白的這個時機上,導演用鄧麗君的愛情歌曲來催發(fā)劉峰情感無疑是點睛之筆,對一個內心情感長期壓抑著的人來說,在聽到這樣的“靡靡之音”之后,劉峰恨不得當場表白。盡管電影和原著都提到他是想等林丁丁入黨以后再表白,但是這樣的理由放在熒幕上卻難以展現(xiàn)劉峰的失去理智、情感沖動。
做到了對背景良好的表現(xiàn),但導演對人物形象的刻畫依舊偏離了原著的軌道。原著中林丁丁是自己哭著掙脫的,她被這表白所驚恐,至于為什么?“一個干凈好事、占盡美德的人,一個一點人間煙火味也沒有的人,突然告訴你他惦記你好多年了,她感到驚悚、惡心、辜負和幻滅。”盡管原著和電影都有類似的詮釋,但不得不說原著中林丁丁“掙扎得猛烈,哇的哭出聲”甚至“破口大喊,救命”這樣的場面更能讓人震撼,更能體現(xiàn)出林丁丁當時內心的波濤起伏。她自己內心的驚恐、幻滅是由于長久以來“英雄應該是無私、純潔,不可以有愛情和肉體想法”這樣的觀念對她造成的影響。劉峰世俗的愛對林丁丁來說則是“精神支柱的崩塌”,所以林丁丁才會反應如此激烈。電影里是戰(zhàn)友說“林丁丁腐蝕活雷鋒”,這話對于林丁丁來說是侮辱清白,會被當成罪人的事情,所以她才生氣而傷心的跑回去。也即是按照電影內故事的邏輯,如果沒有突然出現(xiàn)的兩個戰(zhàn)友,林丁丁也許就安然地被劉峰抱著了。不得不說,這里電影中的改編對人物性格、精神深處的“時代印記”未能充分展現(xiàn)。
原著中的“其實當時紅樓里每個人都跟我一樣,從始至終對劉峰的好沒有信服過,所有人心底都存在著那點陰暗,想看劉峰露餡,讓我們至少看到他不比我們好到哪去”,人們在這樣的潛意識下,加上生活在“孩提時代和青春時代都是講人壞話的大時代”中,“講壞話被大大地正義化和榮耀化了”的氛圍下,大家在這場公開批判中都對這個“活雷鋒”的檢討吹毛求疵,直到劉峰自己把自己說的不成人樣??上н@一段反思內心陰暗面的話及批斗場面沒有在電影中呈現(xiàn)出來,不過若是真放出來可能會有損人們的“芳華記憶”。
裝病事件同樣對何小萍意義重大,這件事情也導致了她的下放。這個電影片段相對于原著來說最大的改編在于把背景給抹掉了,原著里對背景做出了重要的敘述——他們此次慰問演出,是為了安撫這些馬上要被解散的騎兵團。因此盡管知道何小萍在裝病,政委卻將計就計,以何小萍帶著高燒的表演來感化騎兵,緩解這看不見的沖突。
另外在表現(xiàn)何小萍的人物心理上,原著顯得更為豐富。觀眾看到她裝病以及其理由,但是在原著中何小萍的心理變化卻更復雜,她裝病本是拒絕表演,然而當她站在舞臺邊準備上場時,她想的是“人一輩子總得做一回掌上明珠吧”,并且之后她承認這感覺真好,這被人關注、歡呼的感覺讓她從失望中又看到了希望。于是她持續(xù)裝病,持續(xù)得到大家的關懷照顧、持續(xù)被希望腐蝕?!捌咛鞎r間,她被希望腐蝕得那么徹底,真以為她的轉機來了”,然而她沒想到的是“政委在總結會上說何小萍要下基層鍛煉去了,大家歡送她吧”。電影里我們只看到了歡送她這段,可是卻沒有表現(xiàn)她那燃起的希望以及希望的再次破碎。電影展示了一個放棄掙扎、裝病、被下放的何小萍,而原著展現(xiàn)了一個放棄掙扎、裝病、演出成功、重燃希望、突然被下放的何小萍,前者固然說得通,可后者這種對何小萍心理的打擊的刻畫卻更為深刻。
除了對上文提到的幾個大事的改編,其實電影中還增加了許多原著中一筆帶過的細節(jié),如電影中對中越戰(zhàn)爭的具體描繪就大大的豐富了這部作品的內容。電影對原著不管是從情節(jié)上還是立意上都是有著較大改動的,首先它并未便顯出作者對那段歲月的“自我反思”意識,其次對人物形象上也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飾美化,對人物形象的刻畫不夠深刻,這在上文中已經(jīng)多次提到。
電影中的“壞人”沒那么壞,“好人”還是很好,沒有背叛、告密、決裂,在這些歧視、斗爭之后依舊留下的只有深厚的戰(zhàn)友情和對那段日子的美好懷念,溫情感強烈而人性剖析減弱,從這個角度來講電影的改編是偏離原著本意的。但是從另一方面講,電影的舞蹈以及音樂畫面、場景的變換、幾條愛情線索的交織、青春肉體的特寫等等成功突出了導演想要表達的青春主題,給觀眾很好地展示了一個“文工團里的青春”,其溫情敘事也得到了許多觀眾的共鳴,從這個角度來說《芳華》這部電影的改編也是很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