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單位:安徽醫(yī)科大學深圳二院臨床學院骨科,深圳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深圳市組織工程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智能化數(shù)字骨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深圳市518000)
患者男性,36歲,右上臂疼痛6年余,加重2個月,于2018年3月5日就診于深圳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體格檢查顯示:右上臂無明顯腫脹,未見明顯畸形,局部皮膚完整,淺表靜脈未見曲張,局部壓痛及叩擊痛(+),右肩及肘關節(jié)活動稍受限,右上肢感覺、末梢血運正常。CT顯示:右肱骨中上段低密度影,局部骨皮質變薄,欠規(guī)整,累及范圍約6.4 cm,周圍軟組織未見確切異常(圖1)。CT初步診斷:考慮纖維源性骨腫瘤。為進一步明確診斷收治入院。入院后行右上肢MRI顯示:右側肱骨中上段可見片狀長T1長T2信號灶,直徑約為6.9 cm×1.7 cm(圖2);增強掃描可見明顯強化,上下緣亦見小血管強化,鄰近肱骨骨質受壓,不規(guī)整,周圍軟組織未見確切異常。于2018年3月20日行右肱骨近端穿刺活檢術,病理顯示:鏡下組織由軟骨、纖維及黏液基質構成,細胞豐富、胞質紅染,核大小不等,核分裂像偶見,局灶伴鈣化(圖3)。診斷為:軟骨黏液樣纖維瘤(chondromyxoid fibroma,CMF)。2018年4月8日于全麻下行右肱骨近端骨病變刮除術+植骨術+鋼板內固定術。術中可見腫瘤位于骨膜下方,外生性生長,包繞肱骨干外側1/3,表面附有軟骨樣組織,于右肱骨中上段外側縱形開槽約為1 cm×6 cm,于髓腔內徹底刮除病灶,將病灶內組織送病理檢查,反復沖洗后予異體骨2包植入。因病變組織體積較大,考慮術后出現(xiàn)病理性骨折概率大,給予局部AO鎖定鋼板固定。術后復查X片見右肱骨內固定牢靠(圖4)。病理顯示:鏡下腫瘤由軟骨、纖維及黏液基質構成,略呈分葉狀結構,伴鈣化,胞質紅染,局部見多核巨細胞散在分布,并見成骨現(xiàn)象,細胞核稍大,核分裂像易見。診斷為CMF。
圖1 術前CT檢查
圖2 術前MRI檢查
圖3 術前穿刺活檢病理
圖4 術后復查X片
小結CMF為一種罕見的良性骨腫瘤,在骨腫瘤中其發(fā)病率僅1%,其中約95%病例發(fā)生于長骨的干骺端[1]。本例較為罕見,其位于肱骨中上段,并且位于肱骨的皮質旁。皮質旁CMF在高發(fā)人群、發(fā)病部位及形態(tài)特點上與經典的CMF存在較大差異,不同于經典CMF高發(fā)于20~30歲年輕人群,皮質旁CMF的發(fā)病年齡范圍較大。一項回顧性研究顯示年齡為12~82歲,中位年齡40.2歲[2]。
皮質旁CMF罕見且特殊,影像學診斷較為困難,因其病變并非如經典的CMF位于髓內或干骺端,所以鑒別診斷也全然不同。本例診斷主要考慮與骨膜軟骨肉瘤、骨膜外骨肉瘤、骨軟骨瘤及動脈瘤樣骨囊腫相鑒別。良性骨腫瘤中考慮骨軟骨瘤、動脈瘤樣骨囊腫,生長緩慢的惡性腫瘤也不可忽視,皮質旁CMF易與骨膜外骨肉瘤及骨膜軟骨肉瘤相混淆。1)良性病變中骨軟骨瘤通常不會破壞骨皮質與骨髓質的連續(xù)性,且是由軟骨組織構成,故被排除診斷。2)動脈瘤樣骨囊腫在核磁共振檢測主要表現(xiàn)為典型的蜂窩狀分葉結構,分葉為動脈瘤樣骨囊腫,增強序列會出現(xiàn)漸進式的增強,因其內含血液,影像學可能觀察到液-液平面,在顯微鏡下會發(fā)現(xiàn)含鐵血黃素的存在[3]。3)骨膜外骨肉瘤起源于骨皮質表面,與CMF同樣具有緩慢的生長速度,其在影像學上表現(xiàn)為廣泛致密且存在鈣化的分葉樣腫瘤,大部分骨膜外骨肉瘤僅具有輕微的骨膜反應,故經常被誤診為良性腫瘤[4]。在顯微鏡下,骨膜外骨肉瘤主要表現(xiàn)為成熟的骨小梁混合成纖維細胞的紡錘形細胞基質。若考慮為骨膜軟骨肉瘤,骨膜軟骨肉瘤起源于骨膜表面,進展至后期時CT顯示與皮質旁CMF相似,大多為一個巨大的軟組織包塊中包含多個不規(guī)則的斑塊狀鈣化,所以骨膜軟骨肉瘤的典型影像學表現(xiàn)為溶骨性破壞并且周邊無明顯的硬化帶,但是MRI顯示,骨膜軟骨肉瘤在T1及T2序列中均表現(xiàn)為低信號,這一點與皮質旁CMF相反;在病理檢查中,骨膜軟骨肉瘤是由透明軟骨小葉、黏液樣基質和軟骨細胞組成,具有不同程度的異形細胞,并且侵犯周圍的軟組織。病理確診為CMF的金標準,皮質旁CMF同經典的CMF一致,均表現(xiàn)為軟骨、黏液、纖維基質的混合,皮質旁CMF的生物學行為較好,對周圍軟組織無明顯侵犯[5]。
CMF通常預后良好,約1%~2%病例最終轉化為惡性。一項單中心22例CMF報道,CMF的復發(fā)率約為9.1%[6]。本例患者的病理結果提示核分裂像易見,隨訪3個月,X片暫未發(fā)現(xiàn)腫瘤復發(fā)的跡象,后續(xù)仍需繼續(xù)隨訪。皮質旁CMF因其發(fā)病率較低,治療上并無標準流程,常見的手術方法為單純刮除、刮除術結合植骨術、刮除術結合骨水泥填塞術以及瘤段整塊切除術,但國內外學者對CMF的治療仍然存在爭議[7]。病灶內刮除和骨水泥植入被認為是臨床上較為有效的方法,這兩種方法結合使用可以在保留肢體功能的同時具有較低的復發(fā)率。有研究指出,骨水泥不僅可以提供穩(wěn)定,而且其硬化過程中的放熱對于殘留病灶具有破壞作用,也有部分學者認為其可以降低復發(fā)率[6]。本例患者,異體骨移植填補了骨缺損,而鋼板內固定為患者的早期功能鍛煉提供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