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是一類高度異質(zhì)性淋巴系統(tǒng)惡性腫瘤類型,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為NHL常見亞型,約占全部NHL的35%[1]。DL?BCL在臨床表現(xiàn)、分子特點、形態(tài)特點、流行病學、免疫學表型等方面均存在明顯異質(zhì)性,DLBCL患者對標準化R-CHOP方案化療(利妥昔單抗環(huán)磷酰胺+多柔比星+長春地辛+潑尼松)治療效果較好,但仍有部分DLBCL患者對R-CHOP方案化療不敏感,導致治療失敗[2]。β2-微球蛋白(β2 microglobulin,β2-MG)是由淋巴細胞和部分有核細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質(zhì),在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和白血病等惡性血液系統(tǒng)疾病中均可見β2-MG表達顯著上調(diào),可能與血液系統(tǒng)疾病進展存在關聯(lián)[3]。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廣泛存在于人體組織的糖酵解酶類,正常組織惡變后,腫瘤細胞代謝障礙、細胞損傷所致癌細胞基因調(diào)節(jié)紊亂可導致LDH合成增多[4]。Evens等[5]研究顯示,血清LDH水平的變化與癌細胞增殖活性呈正相關,高表達LDH通常提示預后不良。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為促血管生成的關鍵因子,可提升血管通透性,促進血漿蛋白、纖維蛋白經(jīng)血管外滲,造成細胞外基質(zhì)發(fā)生改變,誘導微血管形成,目前已被證實系促進腫瘤浸潤、轉(zhuǎn)移的關鍵刺激因子[6]。但β2-MG、VEGF及LDH水平在DLBCL中的表達和臨床價值尚未完全明確。
選取2015年2月至2017年7月四川省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9例DLBCL患者作為研究對象(DLBCL組),其中男性58例,女性31例;年齡為18~78歲,平均年齡(50.5±17.6)歲。入組標準: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淋巴血液腫瘤分類標準中DLBCL診斷標準[7];經(jīng)病理組織學確診;年齡≥18歲;初治患者,采血前1個月未接受免疫抑制劑或其他藥物治療;無家族遺傳病史;患者知情且自愿簽署研究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心肝腎肺器質(zhì)性功能障礙;合并其他惡性腫瘤;合并急慢性感染;嚴重精神疾病和腦血管疾??;入組前接受過化療;合并可能引起血清β2-MG、VEGF和LDH水平升高的其他疾?。蝗焉锘虿溉槠谂?;無法配合研究。依據(jù)國際Ann Arbor分期:Ⅰ期12例,Ⅱ期24例,Ⅲ期37例,Ⅳ期16例;伴骨髓侵犯24例;伴B癥狀52例。選擇同期至四川省人民醫(yī)院行體格檢查的40例正常健康人群作為對照組,心肝腎肺功能均正常,無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無家族病史,患者知情且配合研究。其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齡為19~76歲,平均年齡(51.1±16.5)歲。
1.2.1 治療方法 DLBCL組均接受參照DLBCL治療指南[8]行R-CHOP方案或CHOP方案(環(huán)磷酰胺+多柔比星+長春地辛+潑尼松)化療。CHOP方案:d1,環(huán)磷酰,750 mg/m2,多柔比星50 mg/m2,長春地辛3 mg/m2;潑尼松50 mg bid d1~d5。利妥昔單抗聯(lián)合CHOP方案,在CHOP方案化療前1 d均給予利妥昔單抗靜滴,375 mg/m2,以3周為1個化療周期,所有患者均至少接受6個周期化療。
1.2.2 實驗室指標測定 對照組于體格檢查單日空腹采集外周肘靜脈血3 mL,DLBCL組于入院次日和化療完成后空腹采集外周肘靜脈血3 mL,離心后(3 000 r/min×15 min,離心半經(jīng)15 cm)分離血清低溫保存待測,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測定血清VEGF水平,試劑盒購自福州邁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法測定血清β2-MG水平,采用美國Beckman公司Axsym型全自動免疫分析儀及其配套試劑進行檢測;采用速率法測定血清LDH水平,LX2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購自美國Beckman公司,嚴格參照試劑使用說明進行操作。臨床病理資料采集方面,DLBCL組均于入院后采集。
1.2.3 患者臨床病理資料 包括年齡、性別、腫塊大小、典型B癥狀、原發(fā)部位、國際Ann Arbor分期、骨髓侵犯、國際預后指數(shù)(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評分和治療反應等。
1.2.4 治療效果評定 DLBCL組均于化療6個周期后參照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wǎng)絡(NCCN)第2版DLBCL診療指南評定治療效果[9],分為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PR)、疾病穩(wěn)定(stable disease,SD)和疾病進展(partial disease,PD),以CR+PR為治療有效組(n=71),SD+PD為治療無效組(n=18)。
全部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數(shù)據(jù)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各因子相互關系及其與治療有效率的關系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法。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入院時DLBCL組血清β2-MG、VEGF及LDH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圖1~3)。
化療后DLBCL組患者血清β2-MG、VEGF及LDH水平均降低,與同組化療前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圖4~6)。
行R-CHOP方案的DLBCL組患者化療后血清β2-MG、VEGF及LDH水平略低于CHOP方案,兩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圖7~9)。
行R-CHOP方案DLBCL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3.48%,行CHOP方案DLBCL患者治療有效率為79.07%,行R-CHOP方案患者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CHOP方案患者(P<0.05,表1)。
圖1 兩組患者血清β2-MG比較
圖2 兩組患者血清VEGF比較
圖3 兩組患者血清LDH水平比較
圖4 DLBCL患者化療前后血清β2-MG比較
圖5 DLBCL患者化療前后血清VEGF比較
圖6 DLBCL患者化療前后LDH水平比較
圖7 不同化療方案患者化療后血清β2-MG比較
圖8 不同化療方案患者化療后血清VEGF比較
圖9 不同化療方案患者化療后血清LDH水平比較
表1 DLBCL患者不同化療方案治療有效率的比較 n(%)
不同年齡、性別、腫塊大小、腫瘤原發(fā)部位的患者入院血清β2-MG、VEGF及LDH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伴典型B癥狀患者血清LDH水平高于未伴B癥狀患者(P<0.05),Ann Arbor分期為Ⅲ~Ⅳ期患者血清β2-MG、VEGF及LDH水平高于分期為Ⅰ~Ⅱ期患者(P<0.05),伴骨髓侵犯患者血清β2-MG、VEGF及LDH水平高于未伴骨髓侵犯患者(P<0.05),IPI指數(shù)為高?;颊哐濡?-MG、VEGF及LDH水平高于低?;颊撸≒<0.05),治療反應為無效患者血清β2-MG、VEGF及LDH水平高于有效患者(P<0.05,表2)。
DLBCL組患者血清β2-MG、VEGF及LDH水平表達三者互相呈正相關,同時三者與治療有效率的對比均呈負相關,其中LDH水平與治療有效率相關度最高(P<0.05,表3)。
表2 DLBCL患者入院血清β2-MG、VEGF及LDH水平與臨床病理參數(shù)的關系 (±s)
表2 DLBCL患者入院血清β2-MG、VEGF及LDH水平與臨床病理參數(shù)的關系 (±s)
臨床資料n β2-MG(mg/L)VEGF(pg/mL)LDH(U/L)年齡(歲)>60≤60 24 65 t P 性3.56±1.72 3.52±1.68 0.099 0.921 352.74±110.63 349.88±105.64 0.111 0.911 309.65±80.74 301.87±93.52 0.360 0.719別男女tP 58 31 3.54±1.69 3.55±1.72 0.026 0.979 350.98±120.66 352.14±109.79 0.044 0.964 310.75±86.26 307.52±75.45 0.175 0.861腫塊大小(cm)≥10<10 t P 20 69 3.63±0.23 2.96±0.74 3.979<0.001 360.55±98.65 294.25±40.97 4.452<0.001 320.25±68.74 275.26±59.46 2.875 0.005典型B癥狀是否tP原發(fā)部位結(jié)內(nèi)結(jié)外t P Ann Arbor分期Ⅰ~Ⅱ期Ⅲ~Ⅳ期t P 52 37 64 25 36 53 3.54±0.36 3.51±0.53 0.318 0.751 3.55±0.47 3.57±0.54 0.172 0.863 3.01±0.68 3.76±0.41 6.487<0.001 351.25±60.75 347.52±71.29 0.279 0.780 348.98±68.41 356.25±59.44 0.466 0.641 298.65±42.26 376.58±52.74 7.394<0.001 319.56±46.25 271.25±50.71 4.665<0.001 319.56±50.74 325.65±47.96 0.516 0.606 276.65±50.99 330.45±46.84 5.130-骨髓侵犯是否tP 24 65 3.82±0.65 2.97±0.41 7.335<0.001 372.25±49.64 301.25±50.06 5.951<0.001 329.52±39.65 286.51±25.78 5.987<0.001 IPI指數(shù)低危高危38 51 t P 2.86±0.35 3.96±0.47 12.130<0.001 296.55±48.76 376.61±50.58 7.499<0.001 286.26±30.98 330.74±43.26 5.388<0.001
表2 DLBCL患者入院血清β2-MG、VEGF及LDH水平與臨床病理參數(shù)的關系 (±s)(續(xù)表2)
表2 DLBCL患者入院血清β2-MG、VEGF及LDH水平與臨床病理參數(shù)的關系 (±s)(續(xù)表2)
臨床資料治療效果有效無效n β2-MG(mg/L)VEGF(pg/mL)LDH(U/L)71 18 t P 2.63±0.42 3.82±0.27 11.410<0.001 286.55±53.36 380.74±51.25 6.740<0.001 276.58±45.99 326.84±50.06 4.068<0.001
表3 DLBCL患者入院血清β2-MG、VEGF及LDH水平相互關系及其與治療效果的相關性分析
DLBCL為高度異質(zhì)性、侵襲性NHL,近年來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其生物學行為呈中度惡性,經(jīng)標準化治療患者5年生存率為40%[10]。目前,尚未完全明確DLBCL治療反應及預后的相關影響因素,臨床分期、器官組織侵犯情況及年齡可能與腫瘤進展有關[11]。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淋巴瘤血清腫瘤標志物,如LDH和VEGF等在淋巴瘤疾病進展及預后評估中發(fā)揮重要作用[12]。VEGF可選擇性作用于血管內(nèi)皮細胞膜酪氨酸激酶受體,誘導病理性血管生成。王雪蓮等[13]研究發(fā)現(xiàn),在胃癌、肺癌、乳腺癌等多種實體瘤患者血清中均可檢出VEGF高表達。本研究發(fā)現(xiàn),DLBCL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顯高于正常健康人群,與王艷等[14]研究結(jié)果相一致。且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VEGF與DLBCL臨床分期、骨髓侵犯、IPI指數(shù)和治療反應均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臨床分期晚、伴骨髓侵犯、IPI指數(shù)為高危、治療無效的DLBCL患者血清VEGF表達水平均較高,提示DLBCL患者VEGF高表達與DLBCL疾病進展、侵襲性病理狀態(tài)、治療低反應性和不良預后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主要與持續(xù)VEGF高表達可誘導淋巴瘤血管新生,提高癌細胞增殖活性而造成其侵襲、轉(zhuǎn)移和復發(fā)有關,因此可作為疾病監(jiān)測的有效指標。
β2-MG為細胞膜相容性抗原組成部分,屬于低分子蛋白質(zhì),正常健康人群血清β2-MG含量較為穩(wěn)定,大部分有核細胞和腫瘤細胞均可合成β2-MG,尤其以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為主[15]??络娴龋?6]研究表明,β2-MG變化與癌細胞負荷有關,同時參與腫瘤增殖和浸潤過程。多發(fā)性骨髓瘤、白血病等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患者均可檢出β2-MG表達上調(diào)[17]。本研究發(fā)現(xiàn),DLBCL組患者血清β2-MG水平明顯高于正常健康人群,考慮可能與DLBCL組患者淋巴細胞自身可合成及分泌大量β2-MG有關。同時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DLBCL組患者治療后血清β2-MG水平明顯降低,且患者β2-MG變化與DLBCL臨床分期、骨髓侵犯、IPI指數(shù)和治療反應有關,臨床分期為Ⅰ~Ⅱ期、伴骨髓侵犯、IPI指數(shù)較高、治療反應較低的患者血清β2-MG表達水平較高,與胡利娟等[18]研究結(jié)論相符,表明DLBCL組患者β2-MG水平的變化可作為評定其惡性程度、腫瘤侵襲性行為和治療反應的依據(jù)。LDH水平目前為評定NHL患者預后的有效指標,其為糖酵解酶,在人體肝臟、腎臟、心肌、胰腺和骨骼肌等組織內(nèi)表達水平均較高,在細胞壞死或惡變時,LDH合成增多,導致血清LDH水平表達上調(diào)。Loriaut等[19]研究表明,淋巴瘤患者血清LDH水平的變化與細胞增殖活性呈正相關,癌細胞無限增殖引起LDH升高并刺激周圍組織,導致反應性LDH大量釋放,促使血清LDH含量上升,提示LDH含量變化與淋巴瘤惡性程度相關。本研究發(fā)現(xiàn),DLBCL組患者血清LDH水平高于正常健康人群,且在治療后LDH水平明顯降低,同時還與DLBCL典型B癥狀、骨髓侵犯、腫瘤分期、治療反應和IPI指數(shù)均有關,血清LDH增高的DL?BCL患者常伴典型B癥狀及骨髓侵犯,且腫瘤侵襲程度較高、治療反應較低、IPI指數(shù)較高,提示血清LDH水平可能是預測DLBCL分期、評估療效和預后的依據(jù)。另外,血清β2-MG、VEGF及LDH水平三者表達均呈正相關,且三者與DLBCL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均呈負相關,可將三者作為DLBCL疾病監(jiān)測和療效評估的重要依據(jù)。采用血清β2-MG、VEGF和LDH水平作為腫瘤患者疾病變化和療效評估的輔助指標,檢查價格低廉、操作簡單、可重復性高,具有長期持續(xù)監(jiān)測優(yōu)勢,有助于腫瘤患者治療效果和預后評價,為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提供了依據(jù)。
綜上所述,DLBCL患者血清β2-MG、VEGF及LDH水平較正常健康人群明顯上調(diào),且與患者臨床分期、骨髓侵犯、IPI指數(shù)和治療反應有關,上述指標均可作為評估DLBCL患者疾病變化,預測其治療效果和預后的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