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囯熙
摘 要:研究性學習是高中社會實踐課程的重要組成,能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從而提升學生的自我價值。教師要通過激勵、引導,調動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高中生;地理教學
研究性學習是高中社會實踐課程的重要組成,然而很多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流于形式、應付了事。這可能一方面是因為學生課業(yè)繁重,沒有充足的時間完成;另一方面是學生沒有從研究性學習中找到樂趣;另外,研究性學習的難度大,學生無從下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時要將課題與學習內容結合起來,要激勵、引導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提升研究性學習的效果。
一、課堂教學催生研究性學習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會設計一些問題供學生思考和討論,學生也會提出一些學習上的問題。對于復雜的問題,就需要更長時間通過小組共同研究來完成。教學中發(fā)現(xiàn),只有那些有趣的問題或學生自發(fā)產生的問題,通過教師的激勵和引導才能成為學生感興趣的研究性學習問題。如在《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節(jié)“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的教學中,我通過海陸風和城市風的案例解釋了熱力環(huán)流原理時,受到了學生的質疑。
一學生激動地說:“廈門是城市,有城市風。廈門又是沿海地區(qū),受海陸風影響。這不就矛盾了,如果受海陸風的影響,則一天中風向就會隨晝夜變化而發(fā)生相反的變化;如果受城市風的影響,風向應始終從郊區(qū)吹向城市,那么廈門到底是受海陸風的影響還是受城市風的影響呢?”
學生說得慷慨激昂,得到了同學們的熱烈響應。此時,如果給予正面回答,解決的僅僅是這個疑問,那將失去一次很好的研究性學習的機會。我說:“能提出這么尖銳的問題,太棒啦!希望你帶領有興趣的同學和我一起做這個研究?!庇谑牵彤a生了“影響廈門的海陸風和城市風”的研究,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提問并付之研究的熱情。
二、研究性學習促進課堂教學
學生在研究性學習實踐中,既檢驗了課堂學習的成果,又促進了新知識的生成,這就大大激活了課堂教學,也激勵了學生進行課堂思考和繼續(xù)學習的興趣。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的第三節(jié)河流地貌的發(fā)育,有一山前洪積扇形成的課堂模擬實驗活動,就遭到一組學生的反駁。這組學生正在進行著“家鄉(xiāng)小河的變化及影響”的課題研究,有過對河流沿線的實地考察,拍過照片,做過記錄。因此課堂模擬實驗中大部分學生指出堆積物顆粒大小的排列規(guī)律是從扇頂?shù)竭呇赜杉毜酱謺r,他們就反駁說實際山前洪積扇的堆積物顆粒大小排列并不是書本實驗這樣,而是由粗到細。一瞬間學生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我及時中斷了她們的爭吵說:“你們敢挑戰(zhàn)教科書的權威嗎?你們有信心挑戰(zhàn)眼前的實驗嗎?”這一激將讓他們懷疑原有的觀察,我就再給予臺階:“如果敢挑戰(zhàn),你們就以‘山前沖積扇堆積物排列規(guī)律及其原因為題進行研究,從理論上給同學們解釋一下課堂模擬實驗與你們實際觀察的差異和聯(lián)系,我愿意幫助你們?!彼麄冃廊唤邮芰巳蝿铡_@就實現(xiàn)了研究性學習與課堂教學的良性循環(huán)和互動,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研究性學習活躍第二課堂的思辨
《高中地理》(必修二)主要是探討人類活動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以及人文地理環(huán)境的形成和特點,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我結合當?shù)貙嶋H設置了以下辯題:在廈門,住宅選擇島內好還是島外好;農民工進城的利弊問題;新陽工業(yè)區(qū)對馬鑾灣新城區(qū)建設的利弊問題;廈門建設地鐵的利弊問題。這些辯題即源于教材,又聯(lián)系實際生活,還關注社會熱點,立即引起學生的興趣。我采取班級對抗的辯論賽方式,調動學生參與到辯題研究性學習中來。有的查找資料整理辯論思路,有的實地走訪尋找典型案例,有的探討論據(jù)構建知識網絡,有的充當辯手在班級多次試辯,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
通過三屆高一地理辯論賽活動,我深刻感受到研究性學習形式應該多樣,應根據(jù)中學生的年齡、性格特點設置內容和形式,這樣研究性學習就不再是“個別人的事”,而是全班同學共同參與?,F(xiàn)在這一地理辯論賽的研究性學習形式已經定為我校地理教研組特色活動項目。
總之,把研究性學習與地理學科教學結合起來,既調動了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又激活了課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參考文獻:
[1]陳大路.尋找地理學科的“地理性”[J].地理教育,2008(3).
[2]李容全,邱維理.地理學的特點[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