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美
文學是人類情感最生動的表達,是人類歷史最形象的詮釋。一部好的文學作品不僅能帶給讀者心靈的震撼,還會傳承歷史文化,傳播社會正能量。著名作家梁曉聲歷經數年打造的新作《人世間》,是一部120余萬字的長篇小說。作品從上世紀70年代初寫起,時間跨度近50年,全方位描述了中國社會老百姓生活的巨大變化。
《人世間》分上中下三卷,以周氏平民子弟的生活軌跡為線索,圍繞春節(jié)歡宴、家庭聚會、重大事件布局全篇,展示了中國社會五十年來的發(fā)展變遷。他們有的通過讀書奮斗改變命運成為社會精英,有的則像父輩那樣努力打拼辛勞謀生。小說中可親可感的人物形象,直觀展現了那個時代的記憶。
作為出生在70年代,一直生長在黑土地上的北方人,在看到《人世間》這部作品的時候,我是激動的。在《人世間》里,我們了解到上山下鄉(xiāng)、三線建設、推薦上大學、知青返城、恢復高考、出國潮、下海、走穴、國企改革、工人下崗等一系列重大社會動向和社會現象。時下,相信很多年輕人和我一樣,對家鄉(xiāng)的發(fā)展歷史以及父輩們的生活經歷知道甚少。而《人世間》的問世,讓我們通過小說中的生活情景,了解到社會發(fā)展和時代的變遷,體會到底層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到不同社會階層人們的艱辛。這是一部可以引發(fā)年輕人思考的作品,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一代人的生活情感困惑以及在利益、友情、親情發(fā)生碰撞時的艱難抉擇,作者通過深入客觀的描述,用一個又一個故事,呈現出一張張發(fā)黃的底片,讓讀者順著文字的脈絡觸摸來自他們心靈深處的顫動。
正如梁曉聲老師所說,“文學是時代的鏡子,作家是時代文學性書記員”。在《人世間》里,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時代發(fā)展的縮影,小說中周氏子弟,他們身上所蘊含的積極進取,不折不撓的拼搏精神,正是每個人內心深處的足音,也會讓讀者找到自己的影子。在當今,快節(jié)奏的生活壓力下,年輕人面對不同的價值取向,情感糾葛和利益取舍,我們如何傳承父輩們向善的品格和自強不息的精神,這的確值得思考。我們看到《人世間》里并沒有大起大落的人物命運,而是作者通過深厚的寫作功底,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生活積累,以平民的視角,悲憫的情懷描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凸現了時代的巨大變化,同時,也書寫了周秉昆這樣善良、正直、擔當和誠信的人們。
文學作品對人類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有人說,“一部好的文學作品猶如一汪清泉,能凈化人的心靈,體現出對生命的尊重與欣賞,讓讀者從或悲或喜,或成或敗的命運中感悟人生要義。”《人世間》就是這樣一部可以觸及心靈的巨著,不僅是對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進程和百姓的心路歷程的回望,更彌補了年輕人社會發(fā)展歷史知識的匱乏,傳遞出向善、向上、向美的社會正能量!
責任編輯:蔣建偉